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桦

作品数:9 被引量:57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国家攀登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气候
  • 3篇夏季
  • 3篇季风
  • 3篇降水
  • 2篇灾害
  • 2篇灾害性
  • 2篇灾害性天气
  • 2篇气候变暖
  • 2篇热带
  • 2篇小波
  • 2篇小波分析
  • 2篇环流
  • 2篇季风降水
  • 2篇季风指数
  • 2篇变暖
  • 1篇动力气象学
  • 1篇数值预报产品
  • 1篇突变
  • 1篇年代际
  • 1篇年代际变化

机构

  • 6篇南京信息工程...
  • 6篇常州市气象局
  • 3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作者

  • 9篇陈桦
  • 4篇何金海
  • 3篇雷正翠
  • 3篇董芹
  • 3篇马天骄
  • 2篇丁一汇
  • 2篇霍焱
  • 2篇徐杰
  • 1篇李薇
  • 1篇王跃男
  • 1篇祁莉
  • 1篇张祖强
  • 1篇张博
  • 1篇陈隆勋
  • 1篇蒋骏
  • 1篇张丽华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大气科学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16
  • 5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一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维持机制初探被引量:3
2008年
本文通过对1979~2005年5~10月发生在西太平洋地区的156个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87.82%的双脊线过程的出现是因为南侧新生一脊线,而且有明显的"季节锁相",即其发生频数在7月中旬至9月中旬有两个峰值.历年过程中最典型的"南生南存型"双脊线过程的合成分析表明该类双脊线过程形成、维持和消失与副高南侧外围东风波系统自东南向西北传播发展密切相关.500hPa距平环流演变显示北侧脊线的减弱消失符合气候规律,东风波槽前的异常气旋仅影响副高北侧脊线位置;而东风波槽后的异常反气旋性环流有利于南侧脊线异常发展与维持,造成该类双脊线过程结束后副高异常偏南.进一步分析发现,东风波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相互作用改变了副高区域垂直运动分布.这一方面改变了经向风的分布,使500hPa副高南侧脊线区域地转涡度平流项发展;另一方面引起非绝热加热垂直分布不均匀,在两脊线之间诱生一异常气旋性环流,在南侧脊线区生成异常反气旋环流.因此,东风波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相互作用可能会造成副高的不连续南退,这对副高预报有一定预示作用.
祁莉张祖强何金海陈桦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常州气候变暖特点及气候变暖对灾害天气影响
利用常州1952~2006年气温、灾害天气等观测资料,通过时间序列线性变化趋势、小波分析等方法,总结出55年来:(1)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均呈变暖趋势,其中平均最低气温变化倾向率最大;(2)气温以0.27...
董芹霍焱雷正翠马天骄陈桦徐杰
关键词:灾害性天气小波分析
文献传递
亚洲夏季风指数的重新评估与季风的长期变化被引量:25
2006年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Webster与Yang的季风指数(WYI)进行计算和修改。WYI定义为850与200 hPa的纬向风差,但通过分析150—100 hPa和200 hPa的环流场、散度场与垂直运动场,发现200 hPa层并不能真正反映亚洲季风系统上层环流的变化,尤其是其最主要的环流特征即热带东风急流的变化,其核心位于150—100 hPa。纬向风切变U850-U(150+100)的值比U850-U200的值远大得多,更能真实反映季风的强度,并且与低层辐合耦合在一起的高层辐散最大位于150 hPa,在对流层高层取150 hPa比200 hPa更能反映季风系统的耦合关系。因此,在对流层上层选择150—100 hPa重新定义季风指数(DHI)为IDH=U8*50-U(*150+100),不但可以更好地表征亚洲纬向风切变中心的强度变化,也可以代表对流层上下层季风系统的变率。分别用季风指数DHI和WYI对亚洲夏季风的长期变化进行研究,发现DHI比WYI更合适。DHI的变化表明亚洲夏季风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及突变,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显著减弱,这主要是由于150—100 hPa层东风的减弱,但这种东风的减弱现象在200 hPa不明显。突变后总的来说:亚洲地区高层东风减弱,表明夏季风减弱;海陆气压差和海陆温差的减小导致季风减弱;相应高空辐散和水汽输送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中部、中国华北与东北地区都是减弱的,也表明夏季风减弱。最后比较NCEP/NCAR和ERA-40两种再分析资料研究亚洲夏季风的强度及其长期变化的差异,以作参考。
陈桦丁一汇何金海
关键词:季风指数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突变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与东亚大气热源及环流的关系被引量:14
2008年
利用1971~2000年NCEP/NCAR versionⅠ逐日再分析资料,通过倒算法计算出大气热源资料集,并采用相关分析和综合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Q1TP)对大范围大气热源及相应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Q1TP)可以在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间激发出一支沿海岸向东北方向传播到达白令海峡-北极的热源波列,这支波列可能会影响到北美地区.另外,当夏季高原东部热源偏强(弱)时,南亚高压偏东(西)偏南(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东)偏南(北),年际变化上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东西方向上存在“相向而行,背向而去”的关系,而高原东部的热源强迫似乎是其一种热力解释.
王跃男张博陈隆勋何金海李薇陈桦
关键词: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大气环流
数值预报产品对常州降水预报能力的检验和评估
利用2007年5月~2008年3月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和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以及同时段实测资料,对数值预报产品在常州的降水预报能力进行了检验和评估,结果表明:(1)日本模式晴雨(雪)检验正确率随时效增大而减小,0~24h的正...
蒋骏雷正翠张丽华马天骄陈桦董芹
文献传递
非大气科学专业《动力气象学》课程建设探讨
2016年
动力气象学是在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基础上,系统地讲述大气的动力、热力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动力气象学是大气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主干课程,侧重理论培养。由于动力气象学与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相互交叉,而近代力学、物理学、数学和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又是动力气象学发展的推动力之一,因此,动力气象学不仅是大气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其他相关专业的重要选修课。动力气象学理论性很强,公式多而复杂,强调公式推导以及对物理意义的理解。对于非大气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动力气象学是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由于教学对象不同,非大气科学专业开设的《动力气象学》课程不能全部照搬大气科学专业的课程大纲,而必须结合学生所在专业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陈桦
关键词:动力气象学课程建设
夏季热带东风急流的结构、变化及其与亚非季风降水的关系被引量:13
2007年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热带东风急流(TEJ)的长期变化及其与亚非降水分布的关系。用150~100 hPa纬向风代表TEJ,并定义了一个指数(TEJI)来度量急流的变率。分析发现,TEJ主要覆盖了热带地区从日界线向西延伸到非洲西海岸的大片地区,其核心位于150~100 hPa印度半岛南部10°N^15°N,中心风速超过30 m/s。急流中线大致位于70°E,以东是急流的入口区,以西是出口区。在入口区急流轴线有两个分支,南支位于0°~10°N,呈西北-东南走向,北支位于10°N^20°N,呈西南-东北走向。TEJ存在40~60天和20~30天的季节内振荡周期,以及2~4年和7~10年的周期变化。出现暖事件时TEJ减弱,出现冷事件时TEJ加强。TEJ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78年是其气候突变点,突变前为强TEJ时期,突变后TEJ显著减弱。亚洲和中非的主要降水带、对流区、高层辐散及大尺度上升运动都出现在东风急流入口区的右侧及出口区的左侧,但出口区西非的情况略显复杂。在急流的入口区和出口区存在两个近于相反的垂直环流,它们与降水分布密切有关。在急流的入口区,强TEJ年其垂直环流更强,其右侧的降水也更大;但在急流的出口区,强、弱TEJ年的垂直环流没有明显差异,其左侧的降水也没有明显差异。
陈桦丁一汇何金海
关键词:季风降水垂直环流
常州气候变暖特点及气候变暖对灾害天气影响
利用常州1952~2006年气温、灾害天气等观测资料,通过时间序列线性变化趋势、小波分析等方法,总结出55年来:(1)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均呈变暖趋势,其中平均最低气温变化倾向率最大;(2)气温以0.27...
董芹霍焱雷正翠马天骄陈桦徐杰
关键词:气候变暖灾害性天气小波分析
文献传递
热带东风急流及亚洲夏季风的气候学研究
本文主要是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热带东风急流(TEJ)的结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亚非季风降水的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重新评估亚洲夏季风指数及研究季风的长期变化,最后比较了NCEP/NCAR与ERA-40再分...
陈桦
关键词:季风降水季风指数气候学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