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姝君

作品数:6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星鲽
  • 2篇圆斑星鲽
  • 2篇条斑星鲽
  • 2篇斑点叉尾鮰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养殖
  • 1篇养殖群体
  • 1篇遗传学
  • 1篇硬骨鱼
  • 1篇硬骨鱼类
  • 1篇鱼类
  • 1篇种质
  • 1篇种质退化
  • 1篇种质资源
  • 1篇系统发育
  • 1篇线粒体
  • 1篇线粒体DNA
  • 1篇线粒体基因
  • 1篇控制区

机构

  • 5篇辽宁师范大学
  • 4篇辽宁省海洋水...
  • 1篇大连水产学院

作者

  • 5篇陈姝君
  • 4篇高祥刚
  • 4篇赫崇波
  • 3篇丛林林
  • 2篇葛陇利
  • 2篇木云雷
  • 2篇刘卫东
  • 2篇周遵春
  • 1篇宋文涛
  • 1篇宋广军
  • 1篇曹洁

传媒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水产科学

年份

  • 3篇2008
  • 2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我国斑点叉尾鮰种质资源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属脊索动物门(Chordata),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新鳍鱼亚纲(Neopterygii),鲇形日(Siluriformes),北美鲶科(Icta...
陈姝君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脊索动物门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种质退化
文献传递
硬骨鱼类线粒体基因系统发育信息效率分析被引量:27
2008年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获得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和条斑星鲽(V.moseri)线粒体基因组的全部基因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已知分类地位相关鱼类的线粒体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用蛙、鸡、牛做外群,采用NJ和MP法,重建鱼类的系统发育树。通过计算各个基因在重建系统发育树时的准确率,估算该基因所含有的系统发育信息。结果表明,从氨基酸序列和核苷酸序列以及在目、科、属综合分析,这些基因的系统发育信息大致分为好(16SrRNA、ND2、ND4、12SrRNA、ND6、ND5)、中(Cytb、COII、COIII、ND1、COI)和差(ND3、ND4L、ATP6、ATP8)3个组。在目阶元,当用核苷酸序列分析时,12SrRNA、16SrRNA、COII、ND4、ND5和ND6最好,COI、COIII、Cytb、ND1和ND2为中等,而ND3、ATPase6、ATPase8和ND4L最差。当用氨基酸序列分析时,ND4和ND5最好,ND1、ND2、Cytb、ND6、COI、COII和ND4L为中等,ND3、ATPase6、COIII和ATPase8最差。在科阶元,当用核苷酸序列时,12SrRNA、16SrRNA、ND2和ND6系统发育信息最好;用氨基酸序列时,Cytb和ND2最好。在属阶元,所有基因的核苷酸序列都具有很好的系统发育信息,而COII、ND4L、ND1和ND3的氨基酸序列系统发育信息最差。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利用线粒体基因研究分析鱼类系统进化关系。
陈姝君赫崇波木云雷刘卫东周遵春高祥刚丛林林
关键词:圆斑星鲽条斑星鲽硬骨鱼系统发育
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线粒体12S rRNA与16S rRNA基因序列及其系统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别测定了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并对12SrRNA和16S rRNA基因核苷酸全序列进行分析,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线粒体12S rRNA的核苷酸序列长度分别为948 bp和949 bp,16S rRNA均为1716 bp。试验结果表明,由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所构建的两个系统树的结构基本一致,21种鱼主要分为3个大的分支:鲤形目、鲶形目聚为1支,鲑形目独立聚为1支,鲈形目和鲽形目聚为1大支。鲆鲽类与鲈形目的鲹科、鲷科鱼类聚类在一支,且与鲹科的日本竹荚鱼、大西洋竹荚鱼构成姊妹群,支持鲆、鲽类是从鲈形目分化出来的观点,而同属于鲽形目的鳎科鱼类塞内加尔鳎在12S rRNA树中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在16S rRNA树中聚到鲈形目和鲽形目的分支中,并且与鲈形目关系更近些,鳎类是1个特殊类群,其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探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已提交到GenBank中,序列号为:DQ403797和EF025506。
丛林林宋广军木云雷陈姝君葛陇利高祥刚赫崇波
关键词:圆斑星鲽条斑星鲽RRNARRNA
斑点叉尾中国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被引量:7
2008年
采用AFLP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对来自福建和湖北的1984年引进的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养殖群体(P1984)、来自福建和辽宁的1997年引进的养殖群体(P1997)、来自湖南的2004年引进的养殖群体(P2004)和来自湖北的1984年与1997年引进养殖群体的杂交群体(P8497)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用10对选择性引物共扩增出523个位点,其中,243个位点为多态位点,多态位点比例为46.46%;没有发现可以用于区分4个群体的特异性位点,但找到一些潜在的群体鉴别片段;P1984、P1997、P2004和P8497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P)分别为28.93%、38.90%、31.02%和41.66%,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0.1439、0.2081、0.1545和0.2373,平均杂合度(H)分别为0.0781、0.0949、0.0803和0.1137。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值为0.1036;根据4个群体之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遗传距离(D)、遗传相似度(S)以及UPGMA聚类分析发现,P2004和P1997亲缘关系最近,P2004和P1984亲缘关系最远。通过比较分析认为,4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低。
赫崇波陈姝君高祥刚周遵春刘卫东宋文涛
关键词:AFLP多态性
利用mtDNA控制区序列分析斑点叉尾鮰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11
2007年
利用m tDNA控制区序列对1984、1997年引进的斑点叉尾鮰群体遗传多态性进行了分析。通过PCR产物测序法,测定了40尾斑点叉尾鮰线粒体DNA的一段包括部分Cytb基因、tRNAThr、tRNAPro、D-loop控制区和部分tRNAThe长度为1256 bp的核苷酸序列,经过比对分析得到7个序列单元型。7个单元型中共有13个碱基转换位点,全部发生在控制区,其序列相似度平均为99.58%。群体总的序列单元型多态性比例为17.5%,其中1997年群体的单元型多态性比例为35%,是1984年群体单元型多态性比例(15.0%)的2倍多。初步表明1984年引进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
葛陇利赫崇波高祥刚陈姝君丛林林曹洁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线粒体DN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