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淋巴
  • 15篇病理
  • 13篇临床病理
  • 12篇细胞
  • 10篇免疫
  • 8篇淋巴瘤
  • 7篇免疫表型
  • 7篇免疫表型分型
  • 7篇表型
  • 6篇临床病理观察
  • 6篇病理观察
  • 5篇淋巴组织
  • 4篇性疾病
  • 4篇增殖
  • 4篇增殖性
  • 4篇增殖性疾病
  • 4篇肿瘤
  • 3篇阴性
  • 3篇原位
  • 3篇原位杂交

机构

  • 24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福建省肿瘤医...
  • 3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包头医学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青海医学院附...
  • 1篇包头医学院第...
  • 1篇宁夏回族自治...

作者

  • 24篇金妍
  • 21篇周小鸽
  • 17篇谢建兰
  • 15篇郑媛媛
  • 10篇张淑红
  • 10篇张彦宁
  • 10篇郑晓丹
  • 7篇魏雪静
  • 5篇朱红
  • 4篇石岩
  • 4篇陈刚
  • 2篇何乐健
  • 2篇宫丽平
  • 2篇陈光勇
  • 2篇陈书媛
  • 1篇丁秀勇
  • 1篇张晓敬
  • 1篇吴丽华
  • 1篇陆鸣
  • 1篇马清学

传媒

  • 16篇中华病理学杂...
  • 3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7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肠道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滤泡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分析以肠道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滤泡性淋巴瘤之临床特征、内镜表现、病理诊断与治疗。方法对9例以肠道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滤泡性淋巴瘤做临床、内镜和病理观察及随访,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行CD3、CD5、CD20、CD21、Ki-67、bcl-2、bcl-6、CD10和cyclinD1染色分析免疫表型特征。结果9例以肠道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年龄5—60岁(中位年龄44岁),男女比例2:7。5例表现为腹部无明显诱因疼痛,3例便血,1例腹胀。回盲部为最常受累部位(6/9)。6例内镜检查均表现为多发性息肉,基底宽,无出血及坏死。其中5例行小活检,病理学特征为:内镜活检病例的病变呈息肉状,位于黏膜层内,肿瘤细胞呈模糊的结节状,边界欠清,排列较紧密,主要由中心细胞组成,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不明显;手术切除的4例病例有3例累及肠道全层,1例局限于黏膜层内,其内均可见境界清楚的肿瘤性结节。免疫表型:9例之肿瘤性结节均强表达CD10和bcl-2,结节问及腺体周围可见散在细胞弱表达CD10。4例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加做化疗),3例单纯化疗,2例观察;所有患者均存活。结论该组以肠道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滤泡性淋巴瘤是一类好发于中年女性的疾病,常见于回盲部,具有惰性临床进程,内镜表现为多发性息肉,通常在出现临床症状或疾病进展期采取干预性治疗,具有较好的预后。
谢建兰金妍郑晓丹魏雪静朱红郑媛媛张淑红张彦宁陈光勇周小鸽
关键词:肠肿瘤
EB病毒淋巴增殖性疾病国际分类的新进展被引量:8
2009年
EB病毒(EBV)淋巴增殖性疾病国际分类会议于2008年9月8-9日在美国华盛顿Bethesda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召开。会议由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院(NIAID)和NIH少见病办公室联合主办。
周小鸽何乐健金妍
关键词:淋巴增殖性疾病EB病毒少见病NIH
脾B细胞边缘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分析和总结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SMZL)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8例原发性SMZL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组织切片的形态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染色分析,并对部分病例行基因重排克隆性检测,获得4例随访资料。结果8例SMZL的中位年龄为61.5岁(36~75岁),男女比例为1.7:1。患者均因脾大就诊,5例伴血象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均低于正常,其中2例全血细胞下降。脾切除后3例血象全部或部分恢复正常。3例福达华联合化疗后,2例完全缓解,1例死亡。随访4例的平均生存期21.5个月(6~60个月)。在病理形态上,8例脾脏均呈白髓结节状增生,其中6例由经典的两种细胞组成,其分布表现为结节中央密集而深染的小淋巴细胞,周围为不典型单核细胞样细胞。2例增生结节全部由形态一致的不典型单核细胞样细胞组成。红髓区片状浸润8例。肿瘤细胞CD20+(8例);bcl-2+(6/6),IgD+(2/4),CD5+(1/4),CD43-(5/6),cyclinD1-和bcl-6/CD10-(6/6)。核增殖指数〈15%。结论SMZL为惰性淋巴瘤,以脾大伴血象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脾切除治疗有效,FCD化疗可完全缓解,预后较好。病理形态以白髓结节状增生为主,呈不典型单核细胞样细胞形态,大部分标本结节中央见较小密集的淋巴细胞,同时存在红髓区片状浸润。诊断需除外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和脾白髓增生。
张彦宁郑媛媛周小鸽张淑红金妍谢建兰陈书媛石岩吴丽华
关键词:脾肿瘤淋巴瘤B细胞免疫表型分型
面部皮肤结节
2010年
1.病例简介:患者男,36岁.因"右面部皮肤红疹1个月"于2007年4月来我院就诊.体检:右面部皮肤红疹1.5 cm×1.5cm×1.0 cm,突出皮肤,结节状,色暗红.未发现其余部位皮肤病变和淋巴结肿大.遂行面部结节切除.
谢建兰周小鸽金妍郑晓丹魏雪静
关键词:皮肤结节淋巴结肿大病例简介皮肤病变结节状红疹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病理及EB病毒定位性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研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和EB病毒原位感染特征,以提高对IM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采用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技术,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对15例IM进行了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EB病毒感染的研究。结果(1)IM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人(中位年龄18岁),起病急,常有发热(12例),伴浅表淋巴结肿大,多数在短期内痊愈。(2)病变以T区增生为主,斑驳状改变常见,细胞混杂,种类多样,可见B细胞分化谱(活化淋巴样母细胞、免疫母细胞、浆样细胞、浆细胞),包膜不厚,间质不多。(3)病变中以CD3阳性的小T淋巴细胞为主,部分活化的淋巴样母细胞和免疫母细胞表达CD20和CD30,信号强弱不等,散在分布。(4)所有病例都有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阳性细胞,数量多少不一(10—100个/HPF),大中小淋巴细胞均可阳性,主要分布在T区,也见于套区、初级滤泡和生发中心内。结论进一步确认了IM是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自限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IM在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EB病毒感染方面都具有特点,只有综合考虑这4方面的信息才能减少错误,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陈云昭周小鸽金妍郑媛媛陈刚石岩
关键词:免疫表型分型原位杂交
左颈部包块
2012年
1.病例简介:患者女,2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颈部包块7d于2009年6月21日入当地医院。体检:左颈部包块,大小为2.8cm×2.2cm×1.0cm.无压痛,无发热,
谢建兰周小鸽金妍郑晓丹魏雪静
关键词:颈部包块病例简介
Kikuchi病中检测出全T细胞相关抗原丢失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 观察全T细胞相关抗原CD2、CD3、CD5、CD7在Kikuchi病中是否存在丢失,探讨将全T细胞相关抗原丢失作为鉴别T细胞良、恶性病变辅助诊断依据的局限性.方法 收集33例明确诊断为Kikuchi病和15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病例,通过复习HE切片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病变中CD2、CD3、CD5、CD7的表达情况.结果 72.7% (24/33)的Kikuchi病患者中存在一种或几种全T细胞相关抗原的丢失,其中13例仅CD5丢失,1例仅CD7丢失,1例仅CD2丢失,2例CD2和CD7丢失,4例CD5和CD7丢失,2例CD2和CD5丢失,1例CD2、CD5和CD7丢失.以CD5丢失最多见(60.6%,20/33),其次为CD7(24.2%,8/33)和CD2( 18.2%,6/33).抗原的丢失多见于增生型及坏死型.经随访,抗原的丢失与Kikuchi病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15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病例中无明显抗原丢失现象.结论 Kikuchi病中存在一种或几种全T细胞相关抗原的丢失.因此,将全T细胞相关抗原丢失作为T细胞淋巴瘤辅助诊断依据不适用于Kikuchi病.
魏雪静谢建兰周小鸽郑晓丹郑媛媛金妍朱红张彦宁张淑红陈光勇
关键词: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七年制医学专业临床病理学教学体会被引量:7
2013年
临床病理学作为医学桥梁学科,与临床各学科间有密切的联系。在七年制医学生教学中,通过树立临床病理与临床学科联系的重要性、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传授新知识点等增加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从而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朱红周小鸽张淑红张彦宁郑媛媛金妍
关键词:临床病理学教学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和阴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对比研究被引量:20
2010年
目的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和阴性原发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之间的差异。方法收集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活检及会诊中83例ALCL。最后确诊为原发性系统性ALCL74例,其中有8例未做ALK检测。通过分析临床资料、观察组织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肿瘤细胞表达CD30、ALK、上皮细胞膜抗原(EMA)、CD2、CD3、颗粒酶B/T细胞内抗原(TIA)-1的情况,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EB病毒小mRNA,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染色体是否存在异常。结果ALK^+ALCL48例,ALK^-ALCL18例。ALK^+ALCL发病年龄明显较ALK^-ALCL年轻,中位年龄分别为18和3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K^+ALCL比ALK^-ALCL患者更多伴有发热症状(33:4),常常是高热,并且总体存活率(80%:71%)和中位生存时间(21个月:12.5个月)更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LK^+ALCL更多原发于结内(81%:56%)。ALK^+ALCL和ALK^+-ALCL在形态学上差异不明显,多数病例呈弥漫生长,少数表现为结节状生长;66例ALCL中均可以见到标志性细胞,8例有灶状坏死,偶见黏液基质。ALK^+ALCL主要亚型是普通型(35例),其次是淋巴组织细胞型(8例),小淋巴细胞型(3例)和肉瘤型(2例)少见;ALK^-ALCL绝大多数是普通型(17例),仅1例是淋巴组织细胞型。ALK^+ALCL总是同时表达ALK、CD30和EMA;ALK^+ALCL的EMA表达率更高(100%:72%,P〈0.05),ALK^+ALCL的T细胞标记(如CD2/CD3、CD43/CD45RO)的表达率较低,细胞毒性分子表达率较高(P〉0.05)。ALCL未检测到EB病毒感染。FISH结果显示4例ALK^+ALCL中1例ALK基因正常,1例基因断裂伴多拷贝,2例仅有断裂;1例ALK^-ALCL中ALK基因正常。结论ALK^+ALCL与ALK^-
石岩陈刚周小鸽宫丽平于冉郑媛媛谢建兰金妍
关键词:免疫表型分型
眼结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探讨眼结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marginal zone B 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tissue)(简称为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5例眼结膜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复查和完善HE及免疫组化染色切片,4例进行Ig基因重排克隆性分析。结果 (1)15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42岁,病史平均20个月。(2)病理形态:黏膜下大量密集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并有模糊淋巴滤泡样结节。浸润细胞多为小~中等大小的淋巴样细胞及单核样B细胞。(3)免疫表型:浸润细胞CD20、CD79a、BCL-2均(+),CD3、CD5、CD10、Cyclin D1、TdT均(-)。(4)Ig基因克隆性分析:4例均呈单克隆。(5)随访:随访时间2~35个月,截止随访日期,所有患者均生存,且病变无复发。结论 眼结膜MALT淋巴瘤好发于中年女性,结膜红肿突起为主要特征,镜下以小细胞样边缘带B细胞为主,具有典型MALT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和惰性临床经过,预后良好。
居红格谢建兰郭新建李月红韦萍郑媛媛金妍周小鸽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基因重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