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鄢家俊

作品数:123 被引量:422H指数:12
供职机构: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理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5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 18篇专利
  • 6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标准

领域

  • 85篇农业科学
  • 12篇生物学
  • 4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5篇种质
  • 35篇老芒麦
  • 26篇种质资源
  • 18篇斑茅
  • 15篇野生
  • 12篇育种
  • 12篇虉草
  • 12篇聚类分析
  • 12篇川西北高原
  • 11篇牧草
  • 10篇青贮
  • 10篇种子
  • 10篇居群
  • 10篇川草
  • 9篇青藏
  • 9篇青藏高原
  • 9篇割手密
  • 7篇性状
  • 7篇近红外
  • 7篇光谱

机构

  • 115篇四川省草原科...
  • 45篇四川农业大学
  • 19篇西南民族大学
  • 4篇凉山州畜牧兽...
  • 3篇贵州省农业科...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西华师范大学
  • 3篇贵州省草业科...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西南科技大学
  • 2篇四川省农业科...
  • 2篇凉山彝族自治...
  • 2篇四川省林业和...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内蒙古大学
  • 1篇凉山彝族自治...
  • 1篇甘孜州畜牧业...
  • 1篇四川省机场集...
  • 1篇四川四海倍特...

作者

  • 121篇鄢家俊
  • 100篇白史且
  • 63篇游明鸿
  • 63篇李达旭
  • 41篇张昌兵
  • 36篇张建波
  • 25篇常丹
  • 17篇张玉
  • 16篇张劲
  • 15篇闫利军
  • 14篇吴婍
  • 13篇李平
  • 12篇张瑜
  • 12篇陈丽丽
  • 11篇干友民
  • 11篇邓永昌
  • 11篇季晓菲
  • 10篇张新全
  • 9篇陈莉敏
  • 9篇刀志学

传媒

  • 22篇草业与畜牧
  • 14篇草学
  • 6篇草地学报
  • 5篇光谱学与光谱...
  • 4篇湖北农业科学
  • 4篇草业科学
  • 4篇草业学报
  • 4篇中国草地学报
  • 3篇四川省畜牧兽...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四川省畜牧兽...
  • 1篇植物学通报
  • 1篇种子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四川畜牧兽医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植物学报

年份

  • 6篇2023
  • 2篇2022
  • 6篇2021
  • 1篇2020
  • 8篇2019
  • 6篇2018
  • 10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10篇2014
  • 8篇2013
  • 16篇2012
  • 7篇2011
  • 12篇2010
  • 7篇2009
  • 2篇2008
  • 7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1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斑茅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的变异研究被引量:12
2011年
为了揭示不同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m)种质形态学特征多样性和变异程度,确定适合作为能源植物开发的斑茅种质,本研究对斑茅种质资源的11个形态学特征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斑茅种质资源的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的变异,其中:茎粗变异幅度最大,变异范围为8.86~37.36mm,变异系数高达49.66%;其次为旗叶长和倒二叶宽,两者变异系数分别为45.10%和44.20%。(2)斑茅形态学特征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斑茅种质的株高越高,茎秆越粗壮,茎节数越多,花序数量越多,反之亦然。(3)聚类分析表明,不同斑茅种质资源可划分为三大类,源自不同地区的斑茅材料,形态相似的材料基本聚为一类。
梁绪振鄢家俊白史且常丹干友民
关键词:斑茅聚类分析
中国野生老芒麦形态多样性研究与种质利用潜力分析
2023年
为揭示野生老芒麦形态变异特征和遗传背景,对我国野生老芒麦主要分布区域不同生态类型的104个居群520份野生老芒麦种质进行了23个形态指标测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老芒麦材料的形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为9.49%~49.56%;聚类分析将104个居群分为具有各自明显特征和开发利用潜力的4类;形态特征与地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野生老芒麦抽穗早晚及茎秆叶鞘基部小刺等特殊性状与其海拔呈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发现,株高、抽穗、茎节数、单株干鲜重、旗叶长宽等指标代表了老芒麦67.79%形态多样性,是造成老芒麦形态特征变异的主要因素,可作为老芒麦形态分化的重要参考指标。
李春艳王艳李欣瑞李英主李明峰陈丽丽雷雄闫利军游明鸿季晓菲张昌兵吴婍苟文龙李达旭鄢家俊白史且
关键词:老芒麦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川西北高原老芒麦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以老芒麦品种川草1号和川草2号为对照,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方法对采自川西北高原的36份野生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种质和5份老芒麦新品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供试材料中共分离出了42条醇溶蛋白条带,4个电泳分区(α、β、γ、ω)的多态性带数分别为9、10、8和12条,多态率达92.86%;材料间的Nei-Li遗传相似系数(GS)的变异范围为0.333 3~0.956 5,平均值为0.619 6,说明供试老芒麦材料具有较为丰富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对所有材料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在GS值为0.636的水平上供试材料可聚成5个大类,来自同一地区的老芒麦基本聚在同一类,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几个老芒麦新品系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醇溶蛋白条带多态率为48.00%,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648 6~0.956 5,且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中单独聚为一类,说明老芒麦新品系和野生种质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
鄢家俊白史且张新全马啸张昌兵游明鸿
关键词:老芒麦醇溶蛋白聚类分析
一种提高川草引3号虉草种子产量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川草引3号虉草种子产量的方法,采用如下措施:A1、地块整理;A2、立地条件;A3、播种时期;A4、播种方式及播量;A5、田间管理;8月下旬成熟期收种。本发明采用的播种及田间管理技术,解决了“川草引3号...
李达旭张昌兵白史且游明鸿鄢家俊刘刚邓永昌
文献传递
一种斑茅的快速繁殖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斑茅的快速繁殖方法,包括步骤一:外植体选择与灭菌;步骤二,消毒处理好的种子,接种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培养瓶内每瓶接种10块外植体,调节培养基pH为5.8,放置于25℃下暗培养,培养5~7天开始形成愈伤组...
鄢家俊白史且张瑜张建波张劲游明鸿李达旭
青藏高原老芒麦野生种群生态特性与形态变异研究被引量:12
2010年
对青藏高原老芒麦野生种群生态分布特性和形态学变异研究表明:(1)老芒麦在青藏高原地区分布广泛,群落生境可初步划分为高山亚高山草甸型、河谷草地型和森林灌丛型;群落组成以高山红柳+老芒麦+发草、沙棘+老芒麦+蒿类、老芒麦+锦鸡儿+鹅观草、老芒麦+披碱草+多节雀麦4种类型最多。(2)野生老芒麦种群形态学性状具广泛变异,其中与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相关的形态性状变异较大,与分类相关的指标变异程度较小。(3)聚类分析将不同形态的老芒麦聚为三大类群,聚类结果除与海拔有一定关系外,与其地理分布的一致性不明显。(4)主成分分析表明,内外颖长、内外颖芒长、旗叶宽、倒二叶片长、株高、内外稃长、外稃芒长、内外稃宽、穗中部节上每小穗的小花数、穗长、叶色、茎粗、灰度和穗中部节上的小穗数是引起老芒麦形态分化的主要指标。
鄢家俊白史且张昌兵游明鸿李达旭曾怡
关键词:老芒麦生态特性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野生割手密种质资源的考察与收集
为丰富我国甘蔗育种基因资源库和发掘新型能源植物,对我国野生割手密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的考察与收集具有重大意义。本次考察采用居群采集法,涉及我国7个省71个市(县),涵盖了我国野生割手密分布的大部分区域,收集到33个居群,30...
张瑜鄢家俊白史且彭燕刀志学张建波张劲张昌兵
关键词:种质资源割手密
文献传递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武陵假俭草坪用性能影响的研究
2022年
本研究选取草坪草新品种武陵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 L.cv.Wuling)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施加光能变价离子钛、萘乙酸、生根粉等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不同浓度梯度的生长调节剂对武陵假俭草的草坪品质的影响,探究提高武陵假俭草草坪品质的最佳方法。结果如下:色泽评分最高的处理是100μg/mL生根粉(7.51分),其次是40μg/mL萘乙酸(7.25分),20μg/mL离子钛(6.12分);草坪密度评分最高的处理是70μg/mL萘乙酸(4.3分),其次是10μg/mL离子钛(4.29分),100μg/mL生根粉(4.2分);草坪均一性评分最高的处理是100μg/mL生根粉(7.13分),其次为100μg/mL萘乙酸(7.04分)和10μg/mL离子钛(6.90分);叶宽评分最高的处理是10μg/mL离子钛(4.28mm),其次为40μg/mL萘乙酸(4.55mm),40μg/mL生根粉(4.59mm);草坪高度较低的是10μg/mL离子钛(4.09cm),其次是40μg/mL萘乙酸(4.32cm),100μg/mL生根粉(4.67cm);盖度在第72d达85%最快的为10μg/mL离子钛(89.67%),其次为40μg/mL萘乙酸(87.07%),在第79d,70μg/mL生根粉(84.87%)基本成坪。结果表明,表现较好的处理是10μg/mL离子钛,此处理均能不同程度提高武陵假俭草草坪色泽、密度、均一性、质地,缩短成坪时间。
孙林赵赛男张瑜何佳蕾安金婵张丽霞陈莉敏游明鸿鄢家俊白史且张建波
关键词:萘乙酸生长调节剂
川西北高原老芒麦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SRAP研究
基于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方法分析了川西北高原老芒麦8个居群遗传多样性及分化程度。16对随机引物共扩增出384条可统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34条,占86.98%。研究表明,老芒麦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多态条带比...
鄢家俊白史且张新全曾怡张昌兵游明鸿
关键词:聚类分析自然居群
文献传递
野生割手密种质资源的考察与收集被引量:6
2015年
为丰富我国甘蔗(Saccharum L.)育种基因资源库和发掘新型能源植物,对我国野生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 L.)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的考察与收集具有重大意义。本次考察采用居群采集法,涉及我国7省71县,涵盖了我国野生割手密分布的大部分区域,共收集到33个居群、304份野生割手密材料,并对割手密野生状态下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特点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野生割手密在我国东经101°11′02″-111°02′29″、北纬18°33′47″-34°09′32″、海拔-11-2 155 m范围内都有分布;与其近缘种相比较,割手密生境丰富,野生状态下的形态特征差异明显,具有干旱、湿生环境的良好适应性,株高出现了1-4 m不等的变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研究与利用将有广泛的前景。
张瑜鄢家俊白史且彭燕刀志学张建波张劲张昌兵
关键词:种质资源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