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邬喆斌

作品数:15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肝炎
  • 9篇乙型
  • 8篇乙型肝炎
  • 7篇慢性
  • 5篇慢性乙型
  • 5篇慢性乙型肝炎
  • 3篇蛋白
  • 3篇乙型肝炎患者
  • 3篇衰竭
  • 3篇纤维化
  • 3篇纤维化分期
  • 3篇慢性乙型肝炎...
  • 3篇肝炎患者
  • 3篇HBEAG
  • 3篇病毒
  • 2篇乙型肝炎肝
  • 2篇乙型肝炎肝硬...
  • 2篇真菌感染
  • 2篇转归
  • 2篇细胞

机构

  • 15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东轻工职业...
  • 1篇江门市新会区...

作者

  • 15篇邬喆斌
  • 7篇高志良
  • 5篇柯伟民
  • 4篇刘静
  • 4篇张晓红
  • 4篇郑玉宝
  • 3篇林潮双
  • 3篇吴泽倩
  • 3篇曹红
  • 3篇谢婵
  • 2篇谢冬英
  • 2篇吴元凯
  • 2篇赵志新
  • 2篇许镇
  • 2篇彭亮
  • 2篇谢仕斌
  • 2篇刘婷
  • 1篇李学俊
  • 1篇揭育胜
  • 1篇朱建芸

传媒

  • 4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肝脏
  • 1篇新医学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国际内科学杂...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华临床感染...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持续阳性的临床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持续阳性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按照数据类型的不同,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山三院感染科随访病例库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资料,随访4年,按照HBeAg转阴的时间,将患者HBsAg≤3年转阴(A组)及>3年转阴或持续阳性(B组)分为两组,分别为87、145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史及基线与复诊过程中的肝生物化学指标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肝硬化家族史、肝癌家族史、治疗前肝硬化情况、治疗前合并脂肪肝情况及基线HBsAg、抗-HBc、丙氨酸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基线时B组HBV DNA和HBeAg显著高于A组,P值均≤0.001。基线时A组天冬氨酸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移酶显著高于B组。两组患者乙型肝炎家族史比例B组(69.0%)明显高于A组(50.6%),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5);B组母亲患乙型肝炎比例(25.5%)显著高于A组(11.5%),P=0.010。治疗过程中B组HBV DNA定量在0.5年和1年时显著高于A组(P≤0.002);HBV DNA<100 IU/ml的比例在6个月及1年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327,P<0.001和χ^(2)=11.779,P=0.001)。在第2年和第4年时,B组HBsAg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在治疗全程,B组HBeAg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01)。共有7例患者在随访中发生了肝硬化或肝癌,其中A组3例,B组4例(P>0.05)。结论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时有部分患者HBeAg呈持续阳性,这部分患者有乙型肝炎家族史及母亲患有乙型肝炎的比例显著较高,HBV DNA早期(1年及以内)复常率低等特点。
彭亮喷淦伟强郑玉宝陈幼明刘静邬喆斌高志良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家族史
慢性乙型肝炎不同肝纤维化分期的肝实质细胞体积所分摊的HBsAg表达变化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肝纤维化s1、S2、s3和s4期,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所分摊HBsAg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对89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患者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纤维化s1、S2、s3和s4期血清HBsAg的水平,进一步用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分摊并且两两比较肝纤维化S1、S2、S3和s4期血清HBsAg的水平。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组间用两两比较,采用ANOVA检验进行分析。结果肝纤维化S1、S2、S3和s4期的血清HBsAg水平分别为(227.2±237.7)IU/ml、(211.0±131.4)IU/ml、(300.2±144.6)IU/ml和(278.7±148.8)IU/ml,四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进行分摊,在肝纤维化S1、S2、s3和s4期的HBsAg水平分别为(343.9±359.8)IU/ml、(336.4±209.5)IU/ml、(508.7±245.1)IU/ml和(525.2±274.8)IU/ml,四组两两比较,F=3.045,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s1与s3、s1与s4、s2与s3和s2与s4比较,P值分别为0.041、0.046、0.028和0.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中,随着肝纤维化从s1期向s4期进展,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所分摊的HBsAg表达逐渐增强。
邬喆斌曹红刘婷吴泽倩柯伟民高志良
关键词:肝炎乙型
S-腺苷蛋氨酸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刘静许镇张绍全曹红邬喆斌林潮双
关键词:肝硬化患者S-腺苷蛋氨酸乙型肝炎干预世界卫生组织
启动子低甲基化介导NOL9过表达促进肝癌细胞增殖
2023年
目的探讨核仁蛋白9(NOL9)在肝癌中的表达和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进一步阐明NOL9在肝癌中表达上调的分子机制。方法选择7例肝癌患者的手术标本(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NOL9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别转染小干扰RNA(si-RNA)到肝癌Huh7和HCCLM3细胞,采用RT-qPCR、蛋白免疫印迹法、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分析差异;利用TCGA数据库肝癌数据评估NOL9 mRNA表达水平和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同时评估NOL9和DNA甲基异位擦除蛋白家族(TET1、TET2和TET3)转录水平的相关性;采用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DNA去甲基化试剂5-Aza-Dc处理后Huh7和HCCLM3细胞中NOL9表达水平的变化;5-Aza-Dc预处理后再转染si-RNA,采用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和CCK-8分析细胞增殖的差异。结果NOL9在肝癌组织中表达上调;敲低NOL9能抑制肝癌Huh7和HCCLM3细胞增殖以及细胞集落形成(P均<0.01);肝癌中NOL9启动子甲基化与其mRNA水平呈负相关,NOL9mRNA水平和一个CpG区域(cg07997941)呈负相关;在肝癌中,NOL9与TET1、TET2和TET3的转录水平均呈正相关;在给予5-Aza-Dc处理后,NOL9的表达上调;5-Aza-Dc的处理能逆转敲低NOL9对肝癌细胞增殖以及克隆形成的抑制作用。结论NOL9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敲低NOL9抑制了肝癌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其上调机制可能与启动子低甲基化相关。
陈希瑶许镇邬喆斌张博翔彭亮谢婵
关键词:增殖甲基化
BAFF对慢性丙肝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的预测意义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血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AFF)、IL-10、IFN-γ和IP-10水平在慢性丙肝RVR与非RVR患者间的表达差异;结合HCV基因型和IL28B SNPs和基线HCV RNA载量,评估BAFF对慢性丙...
刘静朱翔蔡庆贤邬喆斌高志良
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与轻度血清甲胎蛋白升高的相关性研究
2012年
目的为了弄清慢性乙型肝炎自然病程中,免疫清除期肝组织的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与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和两两比较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肝组织炎症分级1、2、3和4级和纤维化Ⅰ、Ⅱ、Ⅲ和Ⅳ期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结果肝组织炎症分级1、2、3和4级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分别为(4.42±1.80)、(10.49±13.72)、(88.42±140.63)和(142.23±317.12)μg/L,四级之间两两比较,肝组织炎症分级1与4级、2与3级和2与4期存在差异(分别P=0.034、0.049和0.005)。肝组织纤维化分期Ⅰ、Ⅱ、Ⅲ和Ⅳ期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分别为(11.31±18.07)、(7.93±5.24)、(72.91±133.31)和(149.46±296.39)μg/L,四期之间两两比较肝组织纤维化Ⅰ与Ⅳ期和Ⅱ与Ⅳ期存在差异,(P=0.007和0.003)。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病程中,免疫清除期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与轻度甲胎蛋白升高相关,提示肝组织重度炎症或/和肝组织纤维化发展至第Ⅳ期(早期肝硬化)时,肝细胞伴随有异型增生。
周清霞刘婷吴泽倩邬喆斌柯伟民
关键词: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甲胎蛋白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FP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关系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自然病程中血清AFP水平变化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和肝纤维化分期的关系。方法在18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肝活检,并检测血清甲胎蛋白水平。结果在HBeAg阳性者,肝组织炎症1、2、3和4级血清AFP水平分别为4.09±1.94μg/L、6.51±3.42μg/L、19.71±23.72μg/L和33.88±24.29μg/L;在HBeAg阴性者,分别为3.99±2.65μg/L、6.74±4.22μg/L、22.21±23.83μg/L和40.02±45.32μg/L;在HBeAg阳性者,肝纤维化Ⅰ、Ⅱ、Ⅲ和Ⅳ期血清AFP水平分别为5.28±3.00μg/L、6.97±3.46μg/L、18.16±20.26μg/L和35.06±28.56μg/L;在HBeAg阴性者,肝纤维化Ⅰ、Ⅱ、Ⅲ和Ⅳ期血清AFP水平分别为4.89±3.20μg/L、5.62±3.40μg/L、19.51±23.00μg/L和32.89±37.88μg/L。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病程中,血清AFP水平的轻度升高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和肝纤维化分期相关,而与HBeAg状态无关。
吴泽倩李学俊赖菁邬喆斌柯伟民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甲胎蛋白HBEAG
达拉他韦为基础的直接抗病毒药治疗中国HCV感染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研究以达拉他韦(DCV)为基础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方案治疗中国慢性HCV感染者,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开放性、单中心、非随机临床研究。共纳入52例慢性HCV感染者,其中肝移植术后患者1例,肾移植术后患者2例,肝细胞癌患者3例,合并HBV感染患者4例。13例基因1b,NS5A耐药相关变异阴性[NS5A RAS(-)]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代偿期肝硬化1例)DCV+阿舒瑞韦(ASV)方案治疗24周;2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代偿期肝硬化6例),包括基因型1a、1b、2a、3a、3b、6a,予DCV+索磷布韦(SOF)±利巴韦林(RBV)方案治疗24周;8例基因1b,NS5A RAS(-)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予DCV+SOF±RBV方案12周;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包括基因2a、1b、2a、3a、3b,予DCV+SOF±RBV 24周。检测患者基线、治疗4周、疗程结束和随访12周的HCV RNA、血常规、肝肾功能及上腹部彩超/MRI,记录治疗过程的不良事件和实验室异常。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16例患者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2)(100%),复发率为0。本研究中4种治疗方案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分别为76.92%、54.17%、87.50%、83.33%,32例患者在结束疗程时达到病毒学应答(100%)。慢性丙型肝炎及偿期肝硬化和失代偿肝硬化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2.50%和64.29%,其中前者以乏力最多见(25.00%),后者以间接胆红素升高最多见(42.86%)。所有患者均无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死亡和因不良反应停用药物。结论以DCV为基础DAAs方案用于治疗中国各常见基因型初治和经治慢性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细胞癌及肝/肾移植后HCV感染者,均有较高SVR12,且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
魏锦源林登娜邬喆斌朱建芸赵志新梅咏予林潮双张娟张晓红
关键词:肝炎丙型慢性安全性
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周围神经病3例被引量:11
2012年
恩替卡韦作为一种强效、高耐药基因屏障的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使用越来越多,现将我们使用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周围神经病3例报道如下。
张晓红吴元凯曹红邬喆斌柯伟民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肝硬化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恩替卡韦
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继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疾病转归的关系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合并感染的特点及其对疾病转归的影响,并探讨合并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7年1-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86例ACLF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感染常见部位、临床和病原学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感染相关因素.结果 在186例ACLF患者中,合并感染160例(86.0%),常见感染部位为腹腔、胆道、肺部和肠道.血清白蛋白(Alb)≤30 g/L、总胆红素(TBil)〉342 μmol/L、凝血酶原时间(PT)〉28 s以及存在其他肝功能衰竭(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者有更高的感染率(χ~2值分别为5.4、7.3、21.3和14.7,P值均〈0.05).ACLF合并感染者的病死率为74.5%(119/160),未合并感染者的病死率为42.3%(11/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χ~2=10.9,P=0.000);合并多部位感染者的病死率(79.8%,79/99)明显高于单部位感染者(65.6%,40/61),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P=0.045).结论 ACLF患者感染发生率高,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谢冬英邬喆斌高志良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细菌感染真菌感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