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祖涛

作品数:63 被引量:584H指数:12
供职机构: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2篇经济管理
  • 4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建筑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9篇旅游
  • 18篇城市
  • 8篇长江
  • 7篇空间结构
  • 6篇城市群
  • 4篇影响因素
  • 4篇游客
  • 4篇水流域
  • 4篇网络
  • 4篇汉水流域
  • 4篇长江中游
  • 4篇长江中游城市...
  • 3篇游客满意
  • 3篇游客满意度
  • 3篇社会网络分析
  • 3篇生态环境
  • 3篇农业
  • 3篇乡村
  • 3篇乡村旅游
  • 3篇乡村旅游地

机构

  • 48篇湖北经济学院
  • 18篇南京师范大学
  • 7篇衢州学院
  • 5篇北京大学
  • 5篇武汉理工大学
  • 4篇新疆大学
  • 3篇华中师范大学
  • 3篇西南师范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南财经政法...
  • 1篇江南大学
  • 1篇湖南商学院
  • 1篇西南大学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武汉外国语学...
  • 1篇樱美林大学

作者

  • 63篇邓祖涛
  • 16篇陆玉麒
  • 15篇梁滨
  • 7篇尹贻梅
  • 7篇毛焱
  • 6篇周玉翠
  • 4篇窦文章
  • 3篇孜比布拉·司...
  • 2篇郭华东
  • 1篇靳诚
  • 1篇马点明
  • 1篇杨胜天
  • 1篇周玄德
  • 1篇郑晓云
  • 1篇陈敬仁
  • 1篇徐艳
  • 1篇梁慧
  • 1篇刘承良
  • 1篇何天祥
  • 1篇吴必虎

传媒

  • 6篇旅游论坛
  • 5篇经济地理
  • 4篇旅游科学
  • 3篇地域研究与开...
  • 3篇资源开发与市...
  • 3篇特区经济
  • 3篇湖北经济学院...
  • 3篇湖北经济学院...
  • 2篇经济问题
  • 2篇数学的实践与...
  • 2篇湖北社会科学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江苏商论
  • 2篇测绘科学
  • 2篇湖北文理学院...
  • 1篇资源科学
  • 1篇重庆商学院学...
  • 1篇测绘通报
  • 1篇人口与经济
  • 1篇统计与决策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6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武汉城市圈旅游流集聚扩散特征及路径分析被引量:23
2014年
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以集聚扩散理论为基础,从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视角构建旅游流动力模型、旅游流强度模型和旅游流集聚扩散指数模型。研究发现:①武汉城市圈内单向旅游流强度值存在较大的差距,双向旅游流强度值不等。②武汉是最大的集聚地和扩散地,黄冈是圈内重要的集聚地和扩散地。③通过旅游流集聚扩散指数构成的二维空间分析,武汉和黄冈属于高集聚高扩散类,鄂州和孝感属于低集聚高扩散类,黄石、仙桃、潜江和天门属于低集聚低扩散类,咸宁属于高集聚低扩散类。④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武汉—孝感、鄂州—黄冈是圈内实力最强劲的旅游流发展路径,也是未来旅游流空间结构重点要发展的两条路径。
邓祖涛周玉翠梁滨
关键词:旅游流武汉城市圈
我国山地垂直人文带研究综述被引量:7
2004年
山地垂直人文带是叠加在山地垂直自然带上的一种人文现象,包括文化、民族、宗教、语言、人口、聚落等人文事象和人类的一切活动。我国山地垂直人文带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科研工作相对滞后,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山地土地利用、山地农业、山地人口、山地聚落、山地民族等方面。今后对山地人文带的研究应加强理论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及新技术、跨学科知识的应用。研究方向也应作适当调整,山地聚落类型的机理与模式研究、山地文化在垂直方向上的研究应得到重视。
邓祖涛陆玉麒尹贻梅
关键词:山地人文现象
基于SNA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网络结构演变研究
借助社会网络(SNA)理论和方法,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网络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个省会城市的点出度和点入度居于前列,拥有较强的集聚能力和扩散能力;点出度大于点入度的城市数量不断...
邓祖涛毛焱梁滨
关键词:空间结构旅游经济联系长江中游城市群社会网络分析
湿地游客环境负责任行为研究——以武汉东湖为例被引量:2
2016年
基于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武汉东湖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环境知识、环境敏感性、地方依恋与游客的环境负责任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环境知识对环境敏感性有较强的正向影响,但对环境负责任行为无显著性直接影响;环境敏感性和地方依恋都对游客的环境负责任行为产生显著性直接影响;环境敏感性和地方依恋在环境知识和环境负责任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环境敏感性和地方依恋是游客环境负责任行为影响的重要变量。在此基础上,为促使东湖湿地游客环境负责任行为的形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邓祖涛梁滨毛焱
关键词:环境知识地方依恋
我国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分析被引量:87
2009年
旅游资源和区位是影响区域入境旅游发展的两大基本要素。本文以我国大陆31个省区为区域研究单元,借用重力模型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分析了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三者之间的空间错位现象。结果发现:(1)区位指数和入境旅游收入指数重心偏向我国东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度指数重心偏向中西部地区;(2)资源与收入、区位与收入、资源与区位三组二维组合关系均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可以将这种二维组合关系划分为五种类型来描述各省区的旅游发展现状。
邓祖涛尹贻梅
关键词:旅游资源区位入境旅游收入矩阵分析
江苏省制造业现状特征及在长三角中的功能定位被引量:6
2006年
本文从区位熵、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固定资产投资、高新技术产业贡献率等几个方面以及外资的分布分析了江苏省制造业的现状特征,并指出目前江苏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着企业规模较小、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江苏省制造业今后的发展重点及其空间定位。
邓祖涛陆玉麒陈敬仁
关键词:制造业
中国旅游企业技术效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分析
2019年
文章运用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分析了我国旅行社、旅游酒店和旅游景区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旅行社、旅游酒店和旅游景区内部都存在技术非效率;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引起的技术非效率要远大于旅游酒店的非技术效率。(2)从纵向上看,我国旅行社技术效率呈下降态势,而旅游酒店和旅游景区呈上升趋势;从横向上看,旅游企业技术效率等级的省域空间分布不均衡。(3)信息化水平和旅游产业地位均对旅行社、旅游酒店和旅游景区的技术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旅游产业地位的影响更为明显;人力资本水平对旅行社、旅游酒店的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旅游景区却是不显著的负向影响;时间变量对旅行社技术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对旅游酒店和旅游景区技术效率却产生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以期提高我国旅游企业的技术效率。
邓祖涛周玉翠
关键词:技术效率影响因素随机前沿分析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干旱区绿洲城市遥感生态指数变化监测被引量:27
2019年
新疆是典型的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及时准确地了解其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干旱区绿洲城市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利用2004年、2016年的同月份遥感影像数据,通过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别从现状、空间分布、重心、景观特征、驱动因素等角度展开分析。结果表明:①2004—2016年,遥感生态指数从0.341增长至0.400,上升了17.24%,其中绿度(NDVI)、湿度(WET)和地表温度(LST)表现一定程度的上升,干度(NDBSI)表现为下降趋势;②生态指数等级划分中,主要以较低、中等水平为主,该类区域面积增长明显;生态指数等级变化,主要以不变、变好为主,其中生态指数增长的区域以上升1个等级为主;③不同类型的生态指数重心发生了偏移,低生态指数区的重心转移距离最长,达到2.82 km,较低生态指数区和高生态指数区的重心转移距离相对较短;④不同类型的遥感生态指数景观格局发生变化,斑块形状复杂性增强,空间连接性和集聚性显著。本文分析了乌鲁木齐市生态指数空间特征及变化规律,指出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在近13年中没有出现大范围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总体向好的趋势发展,但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生态指数的变化与城市扩张联系紧密。
周玄德郭华东孜比布拉.司马义邓祖涛梁滨
关键词:城市生态遥感生态指数景观干旱区绿洲
WTO与重庆市农业的发展
2002年
邓祖涛徐艳
关键词:社会化服务体系WTO农业
快速城市化地区“三生空间”时空格局演变特征——以武汉市为例
2024年
针对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带来的“三生空间”冲突矛盾加剧的问题,急需研究促进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土地利用的辅助决策技术。以武汉市为例,借助遥感影像解译、GIS空间叠加等技术,引入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其“三生空间”格局演变态势及空间分异。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武汉市“三生空间”格局总体在水平和垂直维度上差异明显,其中生活空间集中分布在海拔100 m以下区域,生产空间、生态空间随海拔的升高递减;(2)武汉市“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动显著,土地利用空间不稳定性增加,2010—2020年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地类之间的转化最为剧烈;(3)武汉市“三生空间”中生产空间以下降趋势为主,生活空间呈现扩大趋势,生态空间总体呈现细微上升;(4)武汉市“三生空间”用地功能转变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加快,30 a来主要表现在工矿生产空间侵占农业生产空间,蓝色生态空间挤压农业生产空间。研究内容可为实现“三生空间”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土地利用提供样本意义和应用价值。
周玄德邓祖涛窦文章梁滨王婧怡
关键词:土地利用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