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
- 作品数:13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辽宁省地震局更多>>
-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辽宁省科委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中国东北部及其邻近地区地震活动时空特征被引量:3
- 1991年
- 我们通过分析日本东北部海沟强震、日本海中源和深源地震、中国东北部浅源地震以及阿穆尔板块周边地震的活动特征后发现,发生在上述广大地域上的不同类型的地震在时间上有很好的相关关系。仔细分析上述特征,同时考查亚洲部分板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中、深源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后我们认为,太平洋板块通过日本东北部岛弧对阿穆尔板块的强烈推挤可能是这些地震的主要力源。在这一力源的作用下,阿穆尔板块发生屈曲。如果该假设成立的话,则我国东北部六级以上地震的线性排列,很有可能是这种屈曲的结果。
- 赵振
- 关键词:地震
- 海城地震前短期宏观前兆的可能机制
- 1992年
- 依据黄海、渤海及邻近地区的实测地应力结果,探讨了活动断裂的走向与区域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关系。结果表明:如果活动断裂的摩擦系数基本相同,则在构造应力场逐渐增强过程中地区内走向为N52°E和N64°W附近的断层面上的剪应力将首先达到摩擦强度而产生滑动(粘滑或蠕滑);走向为N33°W至N21°E附近的断层则不易滑动。海城地震前的短期宏观前兆可能是在走向有利于滑动的断层面上剪应力较早达到断层的剪切强度(τ_(12)≥τ)而产生蠕滑的结果。
- 赵振
- 关键词:地震主应力断层活动前兆
- 日本海中深源地震的活动特征被引量:6
- 1991年
- 通过收集、解析中深源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分析其时空分布,作者发现,形成地震的主压应力方向与太平洋板块的下插方向平行,而主张应力与其垂直;下插板块的中段地震小而少,七级以上的中深源地震集中发生在深度小于160千米和大于450千米处.太平洋板块的一部分通过东北日本海沟直接插入中国东北部约600千米深度处,未发现有板块折断迹象,并成两端上翘的"凹"型.根据对主压应力方位的分析,推测板块下插时,在不同深度上,其下插的水平投影方向有一定变化.最后,作者对上述中深源地震活动特征形成的原因做了讨论.
- 赵振
- 关键词:深源地震主压应力震源机制浅源地震
- 固体潮高时段地震活动特征与小震调制比R_m异常的判定被引量:7
- 1999年
- 本文用固体潮高时段地震(调制小震)活动性图象演化过程,综合判定小震调制比Rm的异常值,提高Rm凡异常在中短预报地震的效能,并对小震调制比地震预报方法资料区域选择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区域过小或不适当的区域选择都可能产生不合理的Rm异常.在对辽宁及邻近地区5级左右地震短临预报指标的研究中,显示出用固体潮高时段地震形成的强震前空区活动图象比用全部地震形成空区图象特征更加明显的特征.
- 谷光裕王玉莹赵振孙文福
- 关键词:固体潮地震活动调制地震地震预报
- LN-ZHDW-1综合定位程序的研制
- 2001年
- 潘科蒋秀琴赵振
- 关键词:地震定位震源参数震相地震台网地震序列
- 海城地震震源区的地震尾波衰减特征被引量:5
- 1995年
- 本文使用简化的能流模型(Frankel,A.etal,1987)研究了海城地震震源区的地震尾波衰减及介质Q值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求得的尾波Q值基本上是介质非弹性吸收的度量;海城7.3级地震前震的Q值较高,约为500,震后显著降低至380,但5.9级最大余震震源区的Q值仍与大震前相同。这可能说明大震发生时该处介质并未破裂。最大余震发生后,整个震源区的平均Q值降至344。但地震前后介质Q值发生明显变化的范围并不大,直径约为20km。
- 赵振李欣
- 关键词:地震震源地震波衰减尾波Q值
- 海城地震孕育的地球物理环境的讨论被引量:2
- 1996年
- 根据海城地震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震后地裂缝分布和形变测量结果,结合震区的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对海城地震孕育的地球物理环境做了讨论。作者认为,在理论上,海城震区中部地壳的局部低速层内的介质,可能同时具有低密度、高温和高导电率性质,并使该处介质的其他力学性质发生变化,使其难以积累较大的弹性应变能,而将应力转移到其上部的上地壳,在那里形成较高程度的应力集中,成为孕震体。因此。
- 赵振谷光裕
- 关键词:地震孕震断层
- 岫岩-海城M_s5.6级地震孕震环境及序列破裂过程
- 2002年
- 通过对海城Ms7 3地震震源机制、余震分布和Ms5 6地震震源位置变化的分析认为 ,海城Ms7 3地震震后产生的Coulomb静应力变化可能是这次地震的主要力源 ,并结合震区地壳的地球物理性质和这次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 ,对这次地震的发震过程和邻近地区的地震形势做了讨论。
- 赵振谷光裕
- 关键词:孕震环境震源机制余震分布
- 1765年沈阳M5(1/2)地震的再研究被引量:3
- 2001年
-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 ,我国历次正式出版的地震目录 ,皆将此次地震审定为M5 ,宏观震中为41 8°N ,1 2 3 4°E ,震中烈度为Ⅶ度。为进一步核实此次地震的参数 ,笔者查阅了已发表的有关资料 ,调阅了辽宁省档案馆 3 0卷历史档案 ,以确定文献中提供的破坏点的具体位置 ,统计了近、现代中强地震的烈度分布和人员伤亡情况 ,咨询了有关专家。经进一步研究认为 ,历次出版物对这次地震宏观震中位置和震中烈度的认定是合适的 ,但Ⅶ度区范围较笼统。我们依据历史地震烈度评定原则 ,确定了各破坏点的烈度 ,圈定了Ⅶ度区的范围 ,宏观震中在Ⅶ度区内 ,地震发生在当时的沈阳市区 ;根据极震区建筑物破坏程度和极震区长轴尺度、现代中强地震的震中烈度和人员伤亡情况 ,并考虑到确定历史地震的误差 ,震级取M5 较为合理。
- 赵振
- 关键词:地震参数震中烈度震级地震参数
- 地震震级-频度关系中小震端“掉头”现象的解释
- <正>地震资料的完整性和震级-频度分布的真实性是地震活动图象研究的条件和基础,历来备受关注,但却很少有人进行深入地讨论。本文以辽宁省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记录为例,考虑台站空间分形和地震仪器灵敏度,并通过对震源深度进行校正,...
- 赵振谷光裕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