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愈合
  • 2篇湿性愈合
  • 2篇湿性愈合疗法
  • 2篇皮肤擦伤
  • 2篇疗效
  • 2篇擦伤
  • 1篇蛋白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危象
  • 1篇早期救护
  • 1篇伤口
  • 1篇烧伤
  • 1篇手术
  • 1篇术后
  • 1篇术后血管危象
  • 1篇水溶
  • 1篇水溶液
  • 1篇酸烧伤
  • 1篇酸性物质
  • 1篇偏瘫

机构

  • 5篇温州医学院附...

作者

  • 5篇赵彬
  • 4篇赵佳丽
  • 3篇王莹莹
  • 1篇吴蓓茸
  • 1篇余容容
  • 1篇夏炜
  • 1篇朱烈烈
  • 1篇陈玉桃

传媒

  • 1篇中医正骨
  • 1篇全科医学临床...
  • 1篇护理与康复
  • 1篇护理研究(中...
  • 1篇第八届全国创...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干性和湿性愈合疗法在治疗皮肤擦伤中的疗效比较
王莹莹赵佳丽赵彬
下肢大动脉损伤术后血管危象的监测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下肢大动脉损伤术后血管危象的监测措施,分析血管危象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14例下肢大动脉损伤病例中发生血管危象11例患者的临床监测及护理措施,对下肢动脉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主要可能危象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1例血管危象皆发生于术后72 h内,患肢皮温减低是血管危象发生后的早期征象,与健侧温差平均为(3.6±0.41)℃(3.1~4.5℃);肢端切口放血无血、缓慢或色泽暗紫是血管危象发生的直接客观指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损伤机制为血管危象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性别与修复方式对血管危象的发生无显著影响。结论:术后72 h内密切观察肢端血运,注意皮温的监测,尤其关注与健侧皮温的对比,皮温减低是较直观准确的简易观察指标,肢端放血法是简单客观的监测方法;
赵彬吴蓓茸夏炜赵佳丽
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下肢骨折手术后的康复护理
2009年
总结49例脑血管意外患者下肢骨折手术后的康复护理。认为行关节置换及内固定术后做好一般护理、卧位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同时进行科学合理的术后康复训练,以增强肌力和髋部稳定性,促进肢体功能尽快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赵彬赵佳丽王莹莹余容容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偏瘫下肢骨折手术康复护理
眼氢氟酸烧伤的早期救护被引量:2
2007年
赵佳丽赵彬陈玉桃
关键词:氢氟酸烧伤早期救护酸性物质组织蛋白水溶液氟化氢
湿性愈合疗法对皮肤擦伤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2年
皮肤擦伤后可见表皮破损,创面呈现苍白色,并有许多小出血点和组织液渗出.对擦伤伤口应用的干性愈合方法在临床上存在诸多问题, 而湿性愈合理论的发现和应用是伤口治疗的革新.国内外近年来均提倡采取湿性愈合方法进行急、慢性伤口的处理[1].本次研究对皮肤擦伤患者分别应用干性愈合方法和湿性愈合疗法进行治疗,报道如下.
王莹莹赵彬朱烈烈
关键词:湿性愈合疗法皮肤擦伤疗效观察慢性伤口出血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