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月萍
- 作品数:67 被引量:226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RUNX1-RUNX1T1融合基因定量监测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研究RUNX1-RUNX1T1融合基因定量监测在伴t(8;21)/RUNX1-RUNX1T1阳性的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2005年8月至2016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伴t(8;21)/RUNX1-RUNX1T1阳性AML患儿共81例,所有患儿于初诊时、治疗结束后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RUNX1-RUNX1T1基因拷贝数,采用Kaplan—Meier曲线评估患儿的累积复发率(CIR)、无事件生存(EFS)率和总体生存(OS)率,COX回归模型评估预后因素。结果以初诊时RUNX1-RUNX1T1基因定量水平为基线,将治疗后基因定量水平是否比诊断时下降3个对数级(3log)为界,第2次诱导缓解治疗结束后,下降≥3log者(51例)与〈3log者(28例)相比:5年EFS分别为82.4%及57.6%(χ2=7.454,P〈0.01),5年OS率分别为93.6%及59.3%(χ2=9.703,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第2次诱导缓解结束后RUNX1-RUNX1T1基因下降是否〉3log水平是影响患儿EFS[风险比(HR)=4.223,95%置信区间(CI):1.507-11.836,P〈0.01]与O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5.002,95%CI:1.282~19.516,P〈0.05)。定期监测RUNX1-RUNX1T1基因,81例患儿中有63例患儿监测6次以上基因定量,将基因定量下降3log后又上升了1log水平的患儿分为A组(10例),其余患儿分为B组(53例),A组和B组CI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7%比4.7%,P〈0.01)。结论通过qPCR方法检测RUNX1-RUNX1T1基因拷贝数,可以判断伴t(8;21)/RUNX1-RUNX1T1阳性AML患儿的治疗效果,预测患儿的复发及评估长期预后,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吴珺陆爱东张乐萍贾月萍左英熹
- 关键词:白血病髓系急性融合基因儿童
- 中国儿童淋巴瘤协作组成熟B细胞淋巴瘤2017方案治疗儿童伯基特淋巴瘤中期疗效评价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分析儿童伯基特淋巴瘤(BL)的临床特点, 总结中国儿童淋巴瘤协作组成熟B细胞淋巴瘤2017方案(CNCL-B-NHL-2017)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儿童淋巴瘤协作组2017年5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436例年龄≤18岁BL患儿临床资料, 均按照CNCL-B-NHL-2017方案分层治疗。分析患儿发病时临床特点, 比较不同临床分期、危险度分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 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436例患儿发病年龄6.0(4.0, 9.0)岁, 男368例(84.4%)、女68例(15.6%)。临床分期Ⅰ、Ⅱ、Ⅲ、Ⅳ期分别为4例(0.9%)、30例(6.9%)、217例(49.8%)、185例(42.4%), 危险度A、B1、B2、C1、C2组分别为1例(0.2%)、46例(10.6%)、19例(4.4%)、285例(65.4%)、85例(19.5%)。全组患儿中63例(14.4%)单纯化疗, 373例(85.6%)在化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21例(4.8%)治疗中进展, 3例(0.7%)复发, 13例(3.0%)治疗相关死亡。随访时间24.0(13.0, 35.0)个月, 全组患儿2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90.9±1.4)%, A、B1、B2、C1、C2组2年EFS分别为100.0%、100.0%、(94.7±5.1)%、(90.7±1.7)%、(85.9±4.0)%, A、B1、B2组整体高于C1组(χ^(2)=4.16, P=0.041)和C2组(χ^(2)=7.21, P=0.007)。单纯化疗组和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2年EFS分别为(79.3±5.1)%、(92.9±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3, P<0.001)。临床分期Ⅳ期(包括白血病期)、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正常值4倍、中期评估有瘤灶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HR=1.38、1.23、8.52, 95%CI 1.05~1.82、1.05~1.43、3.96~18.30)。结论 CNCL-B-NHL-2017方案对儿童BL疗效显著, 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可以使疗效进一步提高。
- 张梦吴攀段彦龙金玲杨菁黄爽刘英胡波翟晓文王宏胜富洋李府杨晓梅刘安生秦爽袁晓军董玉双刘炜周建文张乐萍贾月萍汪俭屈丽君戴云鹏管国涛孙立荣姜健刘嵘金润铭王柱军王西阁张宝玺陈开澜庄树铨张静周春菊高子芬郑敏翠张永红
- 关键词:伯基特淋巴瘤儿童
- 小儿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实时定量研究
- <正> 目的近十几年来,随着现代化疗的进步,ALL的完全缓解率在小儿可达99%,成人可达75-80%。然而,仍有近1/3的儿童ALL和大部分成人ALL最终复发,进一步强化治疗会导致化疗毒性和继发肿瘤的增加。为了提高小儿急...
- 贾月萍张乐萍刘桂兰
- 文献传递
- 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难治及高危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1例病例系列报告被引量:1
- 2021年
- 背景儿童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治疗较困难、预后差。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显示出一定的有效性,目前国内相关报道较少。目的探讨硼替佐米联合化疗对复发难治及高危儿童ALL的疗效及安全性。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接受硼替佐米联合化疗的复发难治及高危ALL患儿,分析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情况和预后。主要结局指标总反应率(ORR)、2年无事件生存(EFS)、总生存(OS)、不良反应。结果11例患儿纳入分析,男9例,女2例,诊断中位年龄10(3~15)岁。7例T-ALL,2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Ⅳ期,2例B-ALL。复发2例,难治4例,高危5例。经硼替佐米联合化疗1个疗程后,8例(B-ALL 1例,T-ALL 7例)治疗有反应,ORR 72.7%。治疗前骨髓形态未缓解3例,部分缓解4例,治疗后完全缓解率85.7%(6/7);治疗前骨髓微小残留病(MRD)阳性10例,治疗后均有下降,其中1例MRD转阴。不良反应总体可耐受,主要为骨髓抑制、感染、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等,无化疗相关死亡病例。9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其中7例无病存活,2例死于移植后复发;2例患儿继续化疗,长期随访均死亡。中位随访时间15(2~29)个月,2年EFS为(45.5±15)%,OS为(63.6±14.5)%。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是复发难治及高危ALL患儿的一种有效、耐受性良好的治疗选择。
- 张智晓张永湛陆爱东吴珺左英熹贾月萍丁明明张乐萍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硼替佐米联合化疗
- 诱导化疗后骨髓缓解程度对儿童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的影响
- 2021年
- 目的:探讨诱导化疗后骨髓形态学缓解程度对儿童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CBF-AML)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8年12月我科收治的157例CBF-AML患儿诱导后反应结果及生存资料。对不同骨髓缓解程度患儿的生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57例患者中,113例(72.4%)第一个疗程诱导化疗后获形态学无白血病状态(MLFS),153例(98.1%)在第二个疗程后获MLFS。1个疗程诱导后未缓解(NR)患儿的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及总生存(OS)率均显著性低于1个疗程诱导化疗后获MLFS及部分缓解(PR)的患儿。经过2个疗程诱导化疗后达到PR患儿的5年EFS及OS均明显低于达到MLFS的患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1个疗程NR及伴髓系肉瘤为影响CBF-AML患儿EFS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中,共6例患儿1个疗程后NR均为伴t(8;21)患儿其中有3例伴性染色体缺失,有2例伴髓系肉瘤。结论:1个疗程诱导化疗后形态学NR为影响CBF-AML患儿EFS及OS的独立危险因素应提高危险度及早调整治疗方案以改善预后。对于CBF-A ML患儿来说,诱导化疗PR患儿可不作为原发耐药的诊断标准。
- 曾慧敏胡冠华陆爱东贾月萍左英熹吴珺张乐萍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儿童预后
- 正常足月儿脐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与白细胞的相关性
- 2002年
- 目的 研究正常足月儿脐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与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及分化抗原CD13、CD3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了33例正常足月儿脐血G-CSF水平,并用CounterElectronics仪计数了同一标本脐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用免疫荧光法计数了同一标本脐血CD13、CD33阳性细胞数。结果21例脐血G-CSF检测阳性标本,经统计学处理后发现G-CSF水平与其他4项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G-CSF与白细胞增殖分化之间并不是简单而唯一的调节关系,可能有其他细胞因子参与调节。
- 刘桂兰田开功贾月萍梁静
- 关键词:正常足月儿脐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CD13CD33
-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微小残留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并研究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技术定量检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微小残留病(MRD)的临床适用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以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作为ALL的肿瘤标志,应用RQ—PCR、胚系探针策略,定量检测了34例B细胞ALL(B—ALL)患儿的MRD,并对其中的16例患儿进行了缓解期MRD的定量动态追踪观察。结果在34例B—ALL患儿的初治标本中IgH基因单克隆重排16例,对16例单克隆IgH重排靶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发现,V片段使用最频繁的是V3家族,J片段使用最频繁的是J4和J6。在16个靶基因中,RQ—PCR的检测敏感度有9例为10-4,6例为10-5,1例为10-3,非特异性扩增见于6例患儿。16例初治患儿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均为0.99以上,斜率均值为-3.34±0.37,截距均值为24.30±2.95。对16例患儿随访期样本的MRD动态追踪研究发现,复发患儿的MRD水平较高且复发前有动态增加。诱导化疗结束时的MRD水平与ALL高危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研究表明,RQ—PCR技术胚系探针策略检测ALL患儿的MRD具有临床适用性,随访期标本MRD的定量检测及动态追踪监测具有临床价值。
- 贾月萍刘桂兰张乐萍
- 关键词: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儿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体内与脱氧核糖核酸结合的阿糖胞苷浓度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建立一种定量测定阿糖胞苷(Ara-C)治疗期间体内的白血病细胞中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结合的Ara-C含量,且无需放射性元素标记的方法。方法:从患者幼稚细胞中提取DNA,DNA的酶消化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Ara-C的量。结果:测定15例接受常规剂量Ara-C持续静脉榆注24h时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外周血标本,与DNA结合的Ara-C的量为3.23~96.73ng·μg^-1 DNA。结论:这种方法敏感、简易、稳定可靠,可被用于测量体内与白血病细胞DNA结合的Ara-C的浓度。
- 左英熹李良卢炜刘桂兰贾月萍
-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阿糖胞苷脱氧核糖核酸
- 伴有inv(16)/CBFβ-MYH11阳性的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特点及预后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分析伴inv(16)/CBFβ-MYH11阳性的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特点、生物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2月至2017年9月初诊并治疗的30例inv(16)/CBFβ-MYH11阳性AML患儿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随访至2017年11月,观察患儿的生存状态和影响因素。结果 30例伴inv(16)/CBFβ-MYH11阳性的AML患儿中,首诊表现为肝肿大19例、脾肿大18例、淋巴结肿大19例,初诊时外周血WBC≥50×109/L者19例。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总生存(OS)率分别为(84.2±7.6)%、(89.8±5.6)%。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发病时年龄、WBC、乳酸脱氢酶水平、是否有髓外白血病、是否伴c-kit基因突变、染色体是否单独为inv(16)、初诊时CBFβ-MYH11定量是否大于中位数水平、第一疗程是否完全缓解,对EFS、OS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初诊时CBFβ-MYH11基因定量水平作为基线,诱导缓解结束后的CBFβ-MYH11基因下降≥2 log者与<2 log者比较,5年EFS、O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患儿在巩固治疗期间监测CBFβ-MYH11融合基因进行性上升,调整治疗强度后未出现复发,至今均全部存活。结论伴inv(16)/CBFβ-MYH11阳性AML患儿发病时肝、脾、淋巴结肿大多见,外周血WBC多明显升高,治疗疗效好,巩固治疗阶段定期监测CBFβ-MYH11定量可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 吴珺于水陆爱东左英熹贾月萍张乐萍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儿童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儿应用生长激素后出现急变1例病例报告
- 2023年
- 1 病例资料女,5岁11个月,因“消瘦、腹痛1个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我院)。个人史及家族史: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3 kg。父亲身高170 cm, 母亲身高152 cm。体格检查:身高112 cm(位于同性别同年龄正常儿童身高曲线P_(3)~P_(10)),体重20 kg(P_(50)~P_(75)),脾肋下4.4 cm, 其余查体未见异常。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09×10^(9)·L^(-1),Hb 99 g·L^(-1).
- 郑方圆王淼贾月萍张乐萍
- 关键词:病例报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75生长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