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若芬
- 作品数:36 被引量:76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洋理工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寓意与造型--倪元璐与董其昌书《舞鹤赋》
- 2016年
- 在晚明文人倪元璐(一五九三年--二八四四年)的存世书迹中,行草《舞鹤赋》横卷以三十点四×九百零九点八厘米的尺寸最属巨制。
- 衣若芬
- 关键词:倪元璐行草
- 原田悟朗口述苏轼《寒食帖》东售日本之疑谬——文图学视角的理解
- 2019年
- 苏轼《寒食帖》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题跋、钤印、及相关史料显示,从北宋至1987年,作品递藏流传有绪。根据内藤湖南跋语,《寒食帖》是在1922年由当时的收藏者颜世清带去东京,后来由菊池晋二购藏。鹤田武良于1973年访谈日本出版与文物中介博文堂主人原田悟朗,得知《寒食帖》和南宋李生《潇湘卧游图卷》(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是由原田悟朗亲自带去日本。于是,《寒食帖》东售的主要经手人便有颜世清和原田悟朗两种说法。鹤田武良的访谈文章影响增大,有原田悟朗口述胜于内藤湖南跋语之势。探析《寒食帖》东售过程,笔者发现原田悟朗所言多所疑谬,中文版鹤田武良的访谈文章也有误译。本文并尝试透过文图学的视角,以《寒食帖》为例,解读文物传藏过程中,接受"传奇"或"史实"的文化心理如何影响对文物的价值观。
- 衣若芬
- 关键词:内藤湖南
- 时间·物质·记忆——清代寿苏会之文化图景被引量:7
- 2016年
- 纪念苏轼(1037—1101)生日的雅聚"寿苏会"大约倡始于清代的宋荦(1634—1713)。宋荦购得宋椠《苏东坡诗施顾注》残本,命邵长蘅(1637—1704)、顾嗣立(1669—1722)等人校补,名为《施注苏诗》。康熙三十九年(1700),校补完竣,正值农历12月19日苏轼生日,宋荦于苏州率众人拜祭,陈设苏轼生前喜爱的食物为供品,张挂苏轼画像,与会者写作诗文唱和,奠定了后世寿苏会的大致形式和规模。乾隆年间翁方纲辗转购得宋荦旧藏本宋椠《苏东坡诗施顾注》,遂在农历12月19日苏轼生日当天于京师举行寿苏会,此后终其一生至少主持了二十余次寿苏会,堪称独冠。比翁方纲稍晚,毕沅在西安也与僚属举行过几次寿苏会,并将与会者的诗文集结成书。此后,寿苏会成为岁暮消寒雅集的重要名目。有别于一般年节的诗酒聚会,寿苏会有明确的对象与目的,既是苏轼研究史之一环,也显示时代文风。寿苏会俨然清代中叶以降文艺创作和文物赏鉴的重要集体场域,呈现"绵延时间"、"展示物质"、"承传记忆"的文化图景。
- 衣若芬
- 关键词:生日文化图景文人清代
- 南宋《胡笳十八拍》集句诗之书写及其历史意义被引量:3
- 2012年
- 传为蔡琰所作之诗有五言体和骚体的《悲愤诗》及《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虽然不能确定为蔡琰所作,但由其文字内容观察,作者十分贴近蔡琰的心灵声音。其后以《胡笳十八拍》为题目的续作者,唐代有刘商,宋代则有王安石、李纲和文天祥等人的集句诗。李纲和文天祥《胡笳十八拍》集句诗的历史意义可梳理为三个层次:一是延续王安石的《胡笳十八拍》集句手法,仿效蔡琰自述乱离身世的叙事模式;二是进一步确立了杜甫的文学地位,推崇杜诗为集句诗写作的取材典范;三是实践"以诗为史",扩大了"诗史"的指涉范围。
- 衣若芬
- 关键词:《胡笳十八拍》集句诗
- 东亚文学经典研究一隅:白居易《琵琶行》
- 2014年
- 一、前言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写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与其《长恨歌》齐名,唐宣宗吊白居易有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知《长恨歌》和《琵琶行》流行之广.
- 衣若芬
- 关键词:《琵琶行》《长恨歌》白居易东亚文学唐宪宗
- 画杀满川花 画马异事的神秘与超越被引量:1
- 2014年
- 满川花是北宋哲宗元袼三年(一0八八年)于阗进贡
- 衣若芬
- 关键词:绘画作品艺术欣赏北宋
- 海内存知己——新加坡“国宝”潘受
- 2016年
- 潘受享有新加坡国宝级的艺术地位,综观潘受一生的转折变化,从高唱左翼思想的"新兴文学",到舍白话写作而从文言旧体,甚至质疑白话文学的易解性,其间的复杂与矛盾,耐人寻味。本文就潘受的交游、诗歌与书法艺术观,探讨潘受的创作主体意识。他选择以"法度中新变"的方式,树立个人的艺术风格。
- 衣若芬
- 关键词:旧体诗书法
- 苏轼对高丽“潇湘八景”诗之影响——以李奎报《虔州八景诗》为例
- <正>一、前言中国文学家中,最为韩国人所知晓者,盖为陶渊明(365-427)、杜甫(712-770)以及苏轼(1037-1101);若论对韩国文学与文人文化巨大且久远之影响力,则非苏轼莫属。本文所探讨之韩国高丽时代文人李...
- 衣若芬
- 文献传递
- 中国菊文化意象之梳与探被引量:1
- 2016年
- 中国文学与文化中的菊书写和菊意象,从先秦以降的文献材料中早有记述。屈原以‘明事’写‘隐喻’;陶渊明以‘隐喻’含‘明事’,对菊文化内涵的观点不同,最终影响了其价值判断,故而形成了菊文化意象的动态性与歧义性。菊文化意象在宋代达到文化意象的完熟,这有助于菊文化意象朝图像化、符号化的方向发展,而斟酌其他国家民族文明的菊文化意象,既可使我们开阔眼界,又可以避免陷入思维模式的僵化。
- 衣若芬
- 关键词:文化意象中国文学陶渊明歧义性动态性
- 复制·重整·回忆:欧阳修《集古录》的文化考察被引量:10
- 2008年
- 欧阳修在其《六一居士传》中说道:"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加上自己一老翁,是为"六一"。"六一"条件之完成,与《集古录》关系密切,并且由于《集古录》,开创了新的学术领域,造就了欧阳修的金石学家地位。关于《集古录》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大方向,一是讨论成书经过和时代;一是针对其内容,肯定其在史学、文献学、考古学、校雠学、书法艺术、文学批评、理学思想(辟佛排老)等层面的意义与价值。该文尝试将视野转向物质文化的角度,从文人收藏文物的意识形态,探析《集古录》的文化特质。笔者概括了"复制"、"重整"与"回忆"三个层次,认为通过复制金石文字,重整文字所建立的历史体系,欧阳修确立了历史文化凭借物质以传承的观念。而《集古录跋尾》里的伤逝片段,又与拥有金石榻本、证成文明轨迹的无上愉悦,形成哀乐互显的对照。
- 衣若芬
- 关键词:《集古录》物质文化金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