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祥元

作品数:24 被引量:67H指数:5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4篇语言
  • 4篇哲学
  • 3篇德里达
  • 3篇释学
  • 3篇现象学
  • 2篇游戏
  • 2篇儒家
  • 2篇实用主义
  • 2篇主义
  • 2篇诠释学
  • 2篇伦理
  • 2篇解构
  • 2篇境界
  • 2篇冯友兰
  • 1篇得失
  • 1篇动心
  • 1篇独白
  • 1篇虚无
  • 1篇虚无主义
  • 1篇养气

机构

  • 20篇山东大学
  • 4篇北京大学

作者

  • 24篇蔡祥元

传媒

  • 3篇浙江学刊
  • 3篇现代哲学
  • 2篇文史哲
  • 2篇周易研究
  • 2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兰州学刊
  • 1篇东岳论丛
  • 1篇孔子研究
  • 1篇江淮论坛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道德与文明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世界哲学
  • 1篇中国现象学与...

年份

  • 1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6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冯友兰境界论之得失被引量:8
2021年
冯友兰以觉解为视角,以人生意义为线索,重构传统美学领域的境界论,将其创造性地用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阐发。在此基础上,他做出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划分,由此构成其后期人学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但是,其境界论背后依托的是新理学的实在论,在思想方法上又采用了西方哲学的概念分析,它们与中国古代境界论的基本精神难以真正融合,这就使得他打开境界论视角的同时错失了对境界之为境界的进一步追问,在相关问题的阐发上有失于偏颇。
蔡祥元
关键词:境界论觉解冯友兰
语言游戏确定性的根源——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再澄清被引量:10
2016年
家族相似是维特根斯坦反对本质主义的一个经典论证。有学者认为该理论充满内在的谬误,会导致虚无主义,并以此为切入点,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及其哲学立场提出了一个挑战。本文在回应上述批评的基础上指出,家族相似理论不仅没有他所指责那些论证谬误,而且也不会导致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它背后是一种语境决定论的哲学思想,里面包含着一种基于生活形式的原初确定性。
蔡祥元
关键词:家族相似本质主义语境虚无主义
个人、私人之辩——关于私人语言可能性问题的一个新视角被引量:1
2011年
私人语言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中被广泛关注的主题之一。围绕私人语言是否可能,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这些争论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也就是将私人语言的私人性理解为一种与社会性、群体性相对立的个体性,私人语言的困境就在于孤立的个人无法超出个人的主观性来获得客观性。这个出发点在我看来是成问题的,在解释维特根斯坦文本的时候将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本文将首先揭示出这个困难,并在此基础上将尝试指出一种新的理解视角,也就是将私人性理解为一种与敞开性相对立的隐藏或封闭性。语言游戏在后期维特根斯坦那里是一种原初的生活形式的敞开,因此,私人的语言在原则上是不可能的,这种不可能性出自一种概念悖论,一种错误的语言观念,即由于语言的本性是一种敞开,谈论绝对封闭的、隐藏着的语言当然是没有意义的。
蔡祥元
关键词:私人语言个体性
如何理解巴门尼德的“存在”——兼论古希腊哲学两种本源观的区别被引量:1
2015年
谢文郁教授根据希腊文的语法形式指出,巴门尼德残篇中"στιν"一词的原本含义是"它是",而不是通常翻译的"存在"。他据此指出,巴门尼德的"存在"思想乃是对古希腊早期哲学中的"本源"概念的界定,此界定导致了后来希腊哲学家有关本源思想的转向。但是,此文对巴门尼德残篇的解读在语言、思想以及思想史三个层面都是有问题的。其根源在于,谢教授意欲将巴门尼德与早期宇宙论自然哲学家整合为一个共同的思想体系,而没有充分意识到,他们代表着两类截然不同的本源观,即存在论本源观和宇宙论本源观。宇宙论本源观探寻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构成了西方科学理性的先驱,而存在论本源观追问事物的观念同一性,以此开启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大门。
蔡祥元
关键词:本源
成中英本体诠释学的基本内涵及其困境被引量:3
2018年
成中英以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的区分为视角,判定中西哲学传统之差异。在此基础上,他吸收并融合两个传统中的本体论思想,建构了本体诠释学。本体诠释学以哲学诠释学、知识论诠释学以及中国古代《周易》中的宇宙本体论为其思想背景,包含本、体、诠释三个共为一体的基本环节。它试图以此贯通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以及中西两大哲学传统。围绕这两个贯通如何实现的问题,进一步深究其文本可以发现,本体诠释学实质上是以实用主义为基调、以黑格尔主义为思想框架的一种有关本体的思辨。深化这一理路,我们发现它将陷入怀疑论与独断论的两难选择,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贯通。
蔡祥元
关键词:本体实用主义本体论承诺
自然主义视角下的海德格尔意义观——兼论现象学与自然主义的视域差异
2017年
塞尔从自然主义立场出发,批评现象学犯了视角主义的错误,并将其困境解读为"现象学的幻象",认为海徳格尔的意义观就是这种幻象的典型。塞尔的这个解读没有足够注意海德格尔有关语言意义与存在意义的区分。从自然主义视野看,海德格尔将语言意义追溯至存在意义的做法看起来预设了意义的存在,并且陷入了某种循环之中。但海德格尔并没有停留在这里,而是借此循环进一步揭示出意义的时间性结构。反之,通过考察自然主义意义观的基本思路可以发现,意义与真之间也存在某种循环定义或论证的笑关系。自然主义者没有看到现象学思考的着力点正是此意义与真的相互交织处。与自然主义被动地陷入"循环定义"不同,现象学主动地接受并展示这个"循环—结构"自身的意义。海德格尔的意义观就是此意义结构的一个生动展示。
蔡祥元
关键词:现象学自然主义语言
感通与解味
2020年
宋儒"玩味"的读经法中包含了一种深刻的诠释学思想。贡华南通过辨析"义""味",提出了解义、解味两种不同的诠释法,并以此区分魏晋和宋儒解经法的特点。他进一步指出,解味说的关键在于把握文本的"价值意味",而不是文本的"客观义理"。这一解读误解了言象意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没有看到魏晋的解经实践超出了对文本客观义理的把握。更关键的是,将所解之"味"确定为"价值意味",偏离了其义味之辨的初衷,没有彰显味觉之"味"的身体性维度。重新审视宋儒读经法可以发现,解味的实质是"切身体察",里面包含了一种让身体参与到文本理解中的诠释学思想。这一参与的过程,可以称为感通。《易经》咸卦所展示的感通之象,表明感通原本包含了身体性参与的维度。从感通的角度重新确定解味说的内涵,亦与宋儒"身心一如"的思想底蕴一脉相承。
蔡祥元
关键词:玩味解义解味
语言与海德格尔思想方法的形成被引量:1
2015年
海德格尔通过回应那托普对胡塞尔现象学的两个质疑,发展出了解释学的现象学方法。此质疑之关键涉及一种非概念化的思想方法的可能性。海德格尔在胡塞尔有关感性直观与范畴直观、一般化与形式化的区别的基础上,提出了形式显示或解释学的现象学,并以此构成其实际生活经验现象学的方法论根基。此方法揭示出人的实际生活经验本身就已经包含了理解与解释,包含了语言的可能性,从而回应了那托普的批评。无论是那托普的批评,还是胡塞尔的两个区别,都与语言有关。语言问题不仅是引发海德格尔思想方法的重要契机,而且直接关乎此思想方法的形成。
蔡祥元
关键词:语言
逍遥的意趣——从心形关系看逍遥的可能性
2008年
"逍遥"是庄子思想的核心。由于逍遥问题源自心形(物我、内外)关系,如何处理心形关系就成为理解逍遥思想的关键。本文选取三种解读庄子心形关系的典型思路——郭象的心形平行说、王博先生的心形分离说以及韩林合先生的心形同一说,辨析其得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心形互化说,以期深化关于逍遥思想的探讨。
蔡祥元
关键词:逍遥
海德格尔的“意外”——在存在论差异的“开端”处审问其可能性
2017年
针对学界有关存在论差异开端的争议,马里翁区分了存在论差异的三种内涵:两种不同存在者及其存在方式之间的差异,以及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在此区分的基础上,马里翁提出,《存在与时间》论及的是前两种差异,对第三种只作了形式上的勾勒。但是马里翁没有看到,海德格尔有关'上手状态'与'在手状态'的区分可以视作存在论差异的思想原型,因此存在论差异的思想已经展开。'上手状态'与'在手状态'的区分是通过一种指引联络的'扰乱'而引入的。通过重新审视与追问此'扰乱'的可能性,我们将对存在论差异的'开端'及其思想实情,获得新的理解视野。
蔡祥元
关键词:存在论差异扰乱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