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铁初

作品数:44 被引量:98H指数:5
供职机构:浙江财经学院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哲学宗教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0篇政治法律
  • 5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0篇民事
  • 9篇清代
  • 8篇诉讼
  • 6篇民事证据
  • 5篇证据法
  • 4篇刑事
  • 4篇刑讯
  • 4篇人证
  • 4篇伦理
  • 3篇刑制
  • 3篇司法
  • 3篇清末
  • 3篇清末民初
  • 3篇仁政
  • 3篇自由心证
  • 3篇伪证
  • 3篇量刑
  • 3篇量刑制度
  • 3篇民初
  • 3篇民事证据法

机构

  • 31篇浙江财经学院
  • 6篇浙江财经大学
  • 5篇南京师范大学
  • 3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作者

  • 44篇蒋铁初
  • 1篇廖斌

传媒

  • 3篇南京大学法律...
  • 2篇北方论丛
  • 2篇法学研究
  • 2篇甘肃政法学院...
  • 2篇广西政法管理...
  • 2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行政与法
  • 1篇中国刑事法杂...
  • 1篇法制与社会发...
  • 1篇中外法学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湖北大学学报...
  • 1篇求索
  • 1篇人文杂志
  • 1篇现代法学
  • 1篇东方论坛(青...
  • 1篇唐都学刊
  • 1篇政法论丛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9篇2007
  • 1篇2006
  • 8篇2005
  • 2篇2003
  • 2篇2001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代理人自认规则初探
2005年
一 代理人自认是自认的一种,与其相对应的概念是当事人的自认。一般来说,人们通常指的自认主要是当事人的自认,而代理人自认则是作为自认的一种例外情况出现的。所谓代理人自认指在诉讼过程当事中,代理人对对方当事人或其代理人主张的事实表示承认,依据法律规定.这一承认具有当事人自认的效果,从而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代理人自认成立的理由有二:一是基于代理制度的要求。
蒋铁初
关键词:自认规则代理人诉讼过程举证责任代理制度事实表
铁案如山与莫须有——中国古代诉讼中的双重证明标准?被引量:1
2013年
中国古代诉讼的事实认定中,存在着铁案如山与莫须有两种证明标准。前者强调事实认定绝对正确,后者则允许事实认定有较大可能性。前者又分为不要求特定证据的一般铁案如山标准及要求有特殊证据的特殊铁案如山标准,后者则可分为可能性很大与有可能两种标准。铁案如山标准关注案件的真实发现,莫须有标准能体现对于伦理、效率、仁政等价值观的维护。对特殊铁案如山标准的强调有可能会导致无效审理,而莫须有标准若适用不当会导致冤案与错案的发生。
蒋铁初
关键词:莫须有伦理
无讼是求:中国古代证据立法与实践的价值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中国古代立法与司法实践都选择运用证据作为追求无讼理念的一种方式,具体表现为以证据不足及其他与证据相关的理由不受理某些案件,以及强调案件事实认定在证据方面应当具备一定的要求。维护伦理秩序及减轻讼累是运用证据来追求无讼背后的深层动机。
蒋铁初
关键词:无讼受理口供
情证折狱与古代中国的诉讼理想被引量:1
2009年
关于中国古代诉讼中的事实认定模式,学术界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关于中国古代诉讼事实认定的理想模式,迄今为止,尚无人进行专门探讨。缺少对诉讼事实认定理想模式的考察,单纯的状态研究往往带有一种就事论事的色彩,很难深入地说明问题。为此,笔者拟对古代中国诉讼事实认定的理想模式进行考察,以期与现有的状态研究相结合,共同绘制一幅中国古代诉讼事实认定模式的全景。笔者认为,中国古代诉讼事实认定的理想模式可以表述为情证折狱模式。
蒋铁初
关键词:诉讼
守文与权断——清代量刑的制度与实践被引量:2
2007年
清代量刑制度在立法上具有法定刑绝对化,量刑幅度固定化,量刑情节法定化等特征。司法官员对自身无判决权的案件能够依律量刑,但对于民间细故案件,在量刑上有较大的自由,这与司法官员维护社会和谐与施行仁政的理想是分不开的。
蒋铁初
关键词:量刑制度仁政
中国传统量刑制度的近代化——以《大清新刑律》为对象
2011年
中国传统的量刑制度在清末修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清末刑律在法定刑的设定方面采取了相对法定刑制度,增加了关于酌定量刑情节的规定,从而扩大了法官量刑的权力。另外,传统法律中影响量刑平等的情节也大都被废止。民初的司法实践也表明清末刑律中的量刑制度得到较为严格的遵守。
蒋铁初
关键词:酌定情节
中国古代的罪疑惟轻被引量:13
2010年
"罪疑惟轻"是中国古代疑罪处理的代表性观点。它主张当犯罪事实不能确定时,对嫌疑人从轻处罚。"罪疑惟轻"的观点是对司法实践中疑罪从轻的认可,与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中庸思维、有罪必罚等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古代疑罪处理的模式和司法官员的疑罪处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蒋铁初
关键词:中庸
中国古代判决的事实依据——以清代为例兼与法定证据的比较被引量:1
2013年
中国古代刑事诉讼中的事实认定依据经历了以证为主到证供一致的转变。司法档案及判牍资料表明,在证供一致模式中,口供与证据皆不可缺少,但证据是定案关键。口供既不独立于证据,也不是证据之王。在民事诉讼中,事实认定始终都以证据为主。法史学界认为中国古代审判比欧陆法定证据制度更重视口供及视口供为证据之王是对中国古代证据立法与实践的误读。
蒋铁初
关键词:法定证据
取舍之间:清代民事契约的缺陷分析——解读一篇清代案狱笔记
2012年
清代民事契约存在着无义务人亲笔签名及义务人不保存契约两个缺陷。这是由清代民众的文化水平低下、民事诉讼无时效限制、民事活动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及当事人减少交易成本等要素导致的。民事契约的缺陷给诉讼时认定契约主张事实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清代司法官员对此已有一定的认识,并且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手段,但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蒋铁初
关键词:民事契约伪证
清代民事诉讼中的伪证及防治被引量:3
2010年
清代民事诉讼中伪证泛滥,其比例高、种类多样、手段高明。民众文化水平低、诉讼制度的缺陷及诉讼人员的贪婪是伪证泛滥的主要原因。清代立法对伪证现象进行了规制,司法实践中也采取了一定的手段应对这一现象,却没有取得明显效果。不过清代司法官员审查判断证据的态度及方法对今天的司法实践依然有借鉴意义。
蒋铁初
关键词:伪证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