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旭

作品数:61 被引量:214H指数:9
供职机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7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1篇针刺
  • 17篇电针
  • 17篇卒中
  • 14篇脑卒中
  • 12篇卒中后
  • 9篇中风
  • 9篇脑梗
  • 9篇脑梗死
  • 9篇脑卒中后
  • 9篇梗死
  • 6篇合谷刺
  • 5篇电信号
  • 5篇穴位
  • 5篇针灸
  • 5篇中风后
  • 5篇失眠
  • 5篇手功能
  • 5篇缺血
  • 4篇电针治疗
  • 4篇动功

机构

  • 56篇黑龙江中医药...
  • 52篇黑龙江中医药...
  • 2篇哈尔滨理工大...
  • 2篇哈尔滨市急救...
  • 1篇陕西中医药大...
  • 1篇浙江省中医院
  • 1篇无锡市中医院
  • 1篇黑龙江护理高...
  • 1篇北京市隆福医...

作者

  • 61篇董旭
  • 55篇王东岩
  • 9篇冯丽媛
  • 7篇张蕊
  • 5篇周海纯
  • 5篇宋晶
  • 4篇张莹
  • 4篇蔡国锋
  • 4篇孙忠人
  • 3篇王帅
  • 3篇佟丹
  • 2篇王春霞
  • 2篇郭蕊珠
  • 2篇刘洋
  • 2篇王斌
  • 2篇吴迪
  • 2篇谢兴国
  • 2篇李响
  • 1篇张永玲
  • 1篇李响

传媒

  • 15篇针灸临床杂志
  • 5篇上海针灸杂志
  • 4篇中医药学报
  • 3篇中医药信息
  • 3篇中国针灸
  • 2篇医学综述
  • 2篇时珍国医国药
  • 2篇辽宁中医药大...
  • 2篇中文科技期刊...
  • 2篇2014年中...
  • 1篇吉林中医药
  • 1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四川中医
  • 1篇华西医学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中医药导报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24
  • 11篇2023
  • 9篇2022
  • 1篇2021
  • 6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9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1
  • 5篇2010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浮针与电针交替治疗对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观察多靶点浮针与电针交替治疗对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入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对患侧肩、肘、腕关节周围的肌肉采用浮针与电针交替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给予患者评估焦虑量表评分SAS、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BI指数评分、Fugl-Meyer(FMA)评分;并对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和腕屈肌进行主动收缩测定治疗前后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等)、SAS、MAS评分、BI指数评分、FM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及腕屈肌主动肌收缩的R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焦虑量表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AS评分比较,治疗后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指数评分、FMA评分比较,治疗后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RMS值比较,肱二头肌、腕伸肌及腕屈肌RMS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肱三头肌治疗前后RMS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多靶点浮针疗法结合电针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患侧肌张力、肌肉痉挛状态、提高肌力,增加主被动肌间的协同收缩,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状态及日常生活能力,其中对肱二头肌的肌力、肌张力影响大于上肢其他肌。
谢兴国董旭张虹岩尹鑫张莹王东岩
关键词:浮针疗法电针疗法表面肌电图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2023年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以智能和记忆障碍、失语、失认、视觉空间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影响预后。针刺作为祖国医学的特色疗法,可有效缓解PSCI等并发症,降低机体损伤,且不良反应较少。与针刺相关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单纯针刺疗法、电针疗法、特殊针法、针刺放血疗法、耳针疗法及针刺结合其他疗法。目前,针刺治疗PSCI在临床研究方向、辨证统一标准及观察指标方面尚存在不足之处,未来应统一辨证分型、规范试验设计等,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以为临床治疗PSCI提供更多依据。
王若愚董旭冯丽媛霍宏张虹岩张莹林丽王东岩
关键词:脑卒中针刺
基于正交设计的不同针刺方法对脑卒中后腕背伸功能重建及方案优化的研究
目的:在应用表面肌电信号(sEMG)客观地评价脑卒中病人腕背伸功能的基础上,比较不同因素对针刺促进脑卒中后患者腕部功能重建的影响,优化治疗方案。 方法:1、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采集腕背伸时主动肌的sEMG...
董旭
关键词:合谷刺正交试验设计表面肌电信号
文献传递
无创性脑成像技术在针刺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2022年
认知障碍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无创性脑成像技术广泛用于评价针刺疗法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本文主要探讨无创性脑成像技术中的功能磁共振成像、事件相关电位、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在针刺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为针刺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及国际化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孙嘉婧赵宝锋杏亚婷张虹岩董旭吴建丽王东岩
关键词:卒中后认知障碍功能磁共振成像事件相关电位弥散张量成像
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法对大鼠脑梗死后的行为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阐述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法对大鼠脑梗死后行为功能的影响。方法:运用血管内栓线法制备局灶性脑梗死动物模型,模拟人类急性脑梗死损伤的病理变化。以神经功能评分、平衡木、转棒、网屏测评检测为指标,进行术后24h、7d、14...
周海纯王东岩李响董旭
关键词:头穴丛刺康复技术
文献传递
屈伸肌交替对中风后腕部痉挛的影响
目的:分别给予中风后上肢痉挛的患者电针治疗和按肌张力高低给予个体化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对比观察二者对痉挛程度的影响,从而优化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新思路.方法:1、选择符合标准的中风病患者6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董旭王东岩孙忠人赵海娟张蕊
关键词:中风痉挛期表面肌电信号
加味补阳还五汤结合头穴丛刺对缺血性中风大鼠NCAM阳性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对比研究加味补阳还五汤方结合头穴丛刺法(下文简称针药法)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大鼠NCAM阳性表达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此型中风提供更加有效的中医诊疗方案。方法:选取健康大鼠进行气虚血瘀症候造模,成功后给予DiL染料预标记。随机分组后,48h后进行MCAO造模,制备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分别采用头穴丛刺法、补阳还五汤原方、加味补阳还五汤、针药法分组治疗。于不同时间点以原位杂交法检测指标,进行对比研究,观察各法对模型大鼠NCAM阳性表达的影响。结果:治疗后原位杂交检测阳性细胞计数,各时间点各治疗组大鼠均有明显变化,针药组效果最佳,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各种治疗方法对模型大鼠NCAM阳性表达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多种方法比较,针药结合应用效果最佳。
周海纯王艳丽郭蕊珠王春霞李响董旭吴迪蔡国锋马育轩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
痿证源流考被引量:1
2023年
痿者,肢体手足软废不奈,弛纵瘦削。痿证之病病情复杂,诸多原因而致肌肉筋脉失于灌溉濡润而发病。本文通过对痿证相关古代文献的梳理,从病名、病因、治则几处对痿证的源流进行考证。痿证病机总由气血阴阳失衡而致,其病位脏腑可归为肝肾肺胃,治痿原则以补虚扶正、调和气血为主,治以清热、祛湿、活络,以求证治阳明,退邪杜疴。本文通过分析历代医家对痿证的认识,并对其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以期在临床、科研中对痿证的认识与诊治提供借鉴。
崔一之赵佳琪董旭王东岩
关键词:痿证源流考病名病因病机
不同头针流派治疗中风偏瘫特点分析及研讨
2023年
以中风偏瘫的针灸治疗为例,对各流派的头针体系进行分类归纳,总结经穴头针、反射区头针、全息头针及头缝针的诊治特点,指出当前流派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探索性建议:利用3D打印技术解决头穴定位不一问题,以超声等仪器为指标,观察针刺不同深度的临床效应以及通过诱发电位或脑电图探寻针刺手法产生疗效的可能机制,并加快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推进针刺手法量学的发展。
刘月王东岩董旭李慎微张虹岩陈虹旭王若愚
关键词:流派脑卒中学术思想
合谷刺动作针法对脑卒中后腕背伸功能重建的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应用合谷刺动作针法帮助脑卒中后患者腕背伸功能重建,观察此治疗方案对腕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手腕部Lovett肌力分级法肌力在0~4级的脑梗死、脑出血患者30例,随机分为A组(常规刺法+连续波)、B组(常规刺法+续断波)和C组(合谷刺+续断波),于治疗前后用表面肌电、Fugl-Meyer运动功能和Barthel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腕手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腕部功能均有恢复,但C组MAX值、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和ADL值提高较明显(P〈0.05)。结论:合谷刺动作针法对脑卒中患者腕关节背伸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王东岩冯丽媛董旭张然田野
关键词:合谷刺脑卒中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