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萧玲

作品数:14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自然科学总论哲学宗教生物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自然科学总论
  • 5篇哲学宗教
  • 1篇生物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哲学
  • 3篇证法
  • 3篇自然辩证法
  • 3篇自然哲学
  • 3篇辩证
  • 3篇辩证法
  • 2篇生态
  • 2篇主义
  • 2篇自然观
  • 2篇马克思主义
  • 2篇科学发展观
  • 2篇科学技术哲学
  • 2篇技术哲学
  • 2篇发展观
  • 1篇地震
  • 1篇地震灾害
  • 1篇信息概念
  • 1篇学科
  • 1篇学科建设
  • 1篇伊壁鸠鲁

机构

  • 14篇南京大学
  • 2篇合肥工业大学
  • 2篇南京邮电大学
  • 1篇东华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黔南民族师范...
  • 1篇南京晓庄学院

作者

  • 14篇萧玲
  • 2篇曹昱
  • 2篇吴建国
  • 1篇李才华
  • 1篇薛桂波
  • 1篇缪成长
  • 1篇钱之佳
  • 1篇赵培军
  • 1篇王治东
  • 1篇董军

传媒

  • 6篇自然辩证法研...
  • 2篇安徽大学学报...
  • 2篇马克思主义研...
  • 1篇哲学动态
  • 1篇自然辩证法通...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科学技术哲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技术风险的成因机制研究——基于技术使用不确定性的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技术使用不确定性与技术风险之间主要是因果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技术使用不确定性主要通过四种机制形成技术风险。技术成因机制是制约技术功能;制度成因机制是干扰技术决策;心理成因机制是滋生侥幸心理;文化成因机制是淡化风险责任。探究技术风险的成因机制是规避技术风险的前提。
缪成长萧玲
文化生命初论——基于“文化机体-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被引量:5
2016年
19世纪后半叶,英国思想家斯宾塞提出"机体-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其讨论渗透进生物、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在此理论视域下,文化不再只是一个和"自然"相对的概念,而是被包括进生命理论之中。文化机体和文化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成为理解文化生命的出发点。文化生命"自我"创造的抽象性机体通过人类的劳动,向现实性的环境转化,进而又在适应不断被更新的环境过程中实现多样性的统一,显示出一条文化生命进化的轨迹。
曹昱萧玲
关键词:文化生命文化进化
马克思自然哲学思想“源头”考
2014年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马克思自然哲学思想"的源头,也是马克思哲学变革历程的开端。《给父亲的信》类似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而博士论文是其带着德国古典哲学的问题,回溯到古希腊自然哲学撷取"物质哲学、现象哲学、时间哲学、辩证法、实践哲学、因果哲学、生命哲学、无神论"等基因片段,"集成"出新自然哲学体系,并以此向"社会(有能动要素的自然界)"视阈平台跃升后,生成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这有助于理解"马克思的自然哲学"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生成"马克思恩格斯自然哲学思想"的内在关系。
吴建国萧玲
关键词: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
自然哲学研究是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的重要特色被引量:3
2006年
自然辩证法学科在经历了20世纪70-80年代的大发展时期之后,到90年代,随着研究重心向科技哲学的转移,视域逐渐收缩。而与之相对的是,在现代科学整体化推进的浪潮中,其他许多学科都在迅速突破原有的疆界,朝着综合性研究的方向大步前进,开创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全新局面。这种态势对自然辩证法学科形成了严重挑战。进入新世纪以来,学界不少同仁对此表示出了深切的关注,认为无论从学科前途还是从社会要求来看,都有必要对学科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式乃至学科名称,进行一次全面反思。只有在厘清思路的基础上,才能清醒地调整姿态、采取措施,在新形势下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为此,我们组织几位学者就这个问题进行笔谈,以期引起讨论。
萧玲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研究学科建设科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
人工自然与灾变中的技术风险——以地震灾害为例被引量:1
2009年
人的目的性与自然的随机耦合性形成一对矛盾。自然灾变消解异己的人工技术、取消人类目的性的倾向,这种骤然爆发的自然力用强大的耦合作用来重组人工自然,迫使其重归天然自然,从而导致技术风险。人工自然的特异性越强,技术文明越先进,蕴含的技术风险就越大,遭受地震等自然灾变的损毁也越大。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人类只有顺其自然、权衡利弊,通过改变人工自然创建模式来减少技术风险。
李才华萧玲
关键词:人工自然地震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自然观的价值论契合被引量:3
2010年
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看作是在实践基础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人与自然的联系是在具体的社会机体的发展和更替中实现的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是在人类面临人与自然的价值冲突,反思传统发展观所带来的人类生存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在价值始点、价值关系、价值中介和终极价值目标上契合于马克思的自然观,在新的历史实践背景下对马克思自然观进行了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为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困境、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整体和谐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薛桂波萧玲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自然观价值论
马克思对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撷取
2015年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文献再挖掘,可见具有19世纪哲学视域的马克思,是要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研究去解决被当时流行哲学所遮蔽的问题,去挖掘黑格尔哲学的根性"问题"。马克思由此看清:希腊哲学精神及其生命力、神学化的理智对哲学的态度、哲学的实践转向、人类知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问题、科学的可靠性和科学对象的真实性问题、自然哲学中辩证法问题。面对马克思的收获,不仅可看见马克思"新自然哲学"的缘起,看到其中包含SSK等现代哲学"特色"思想,还可见有许多"仍被埋没"的启示:如对理解"知识发展的人性标准,运动的两种本质与对象,时间走不出意识世界,马克思与自然辩证法关系"等。
吴建国萧玲
关键词:伊壁鸠鲁自然哲学
科学发展观:社会发展的新范式被引量:1
2009年
所谓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总的看法。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现阶段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针对的是片面的"增长发展观"。新社会发展观的提出,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既是"历史再现",又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重建"。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发展的新范式,体现了社会成员共同认可并且共同遵守的信念、理论和方式。这一新范式的确立,有其生存论、伦理观及动力基础,"以人为本"是其生存论的基础,"和谐社会"是其伦理观的基础,科学技术是其动力基础。
钱之佳萧玲
关键词: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
技术研究的一种哲学进路——马克思生存论之视角、思路与方法被引量:1
2011年
目前技术研究得到很大关注,体现出多种研究进路,主要有:存在论研究、价值论研究、认识论研究、知识论研究,STS、技术批判主义,以及方兴未艾的后现代建构主义技术研究等,其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正因为技术是个复杂的系统、是具有多面性的事物,故而任何一个角度和层面的研究都会推进对技术的理解。
王治东萧玲
关键词:生存论哲学认识论研究批判主义存在论
“生物信息”概念的隐喻解释困境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09年
本文通过剖析"生物信息"概念隐喻解释的本质,指出分子生物学中的生物信息概念并不是生物分子世界内在意义的表达,而是科学家将符号序列作为符号存在的主体性认识的结果;认为隐喻解释作为强微观还原论的产物,其实质否定了生物信息概念在生物学中的自主性。然而,正是隐喻解释下的科学研究所引发的生物语义思考,为研究生物分子内在的符号系统、探寻生物信息的生成机制、进而建构完善的生物符号学体系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前提。
曹昱萧玲
关键词:生物信息还原论隐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