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动脉
  • 5篇动脉狭窄
  • 5篇梗死
  • 4篇多态
  • 4篇多态性
  • 4篇基因
  • 4篇基因多态性
  • 3篇血性
  • 3篇缺血
  • 3篇缺血性卒中
  • 3篇卒中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病
  • 2篇栓子
  • 2篇缺血性脑血管
  • 2篇缺血性脑血管...
  • 2篇微栓
  • 2篇微栓子

机构

  • 7篇天津市宝坻区...
  • 5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荣艳红
  • 5篇周广喜
  • 4篇赵琨
  • 4篇苏红军
  • 4篇齐金龙
  • 3篇张明义
  • 1篇卫重娟
  • 1篇尔兆娟
  • 1篇孙峰
  • 1篇王路
  • 1篇鄂瑞芳
  • 1篇何振芬
  • 1篇张洪秀

传媒

  • 2篇医学理论与实...
  • 2篇天津医药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河北联合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侧支循环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脑梗死侧支循环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9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病人(病例组),发病7d内进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并且于入院第1天及发病后90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TCD检查结果表明:70例病人存在大脑前动脉(ACA)代偿,42例病人存在大脑后动脉(PCA)代偿,30例病人同时存在ACA代偿和PCA代偿。病例组两侧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RVACA)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MCA主干脑梗死和皮层支脑梗死病人的两侧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显著较对照组及深穿支梗死组高(P<0.01或<0.05)。结论:MCA皮质软脑膜侧支吻合血管开放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侧支循环的主要途径,侧支循环状况好的病人病情较侧支循环差的病人轻,预后良好。
荣艳红赵琨苏红军齐金龙
关键词:侧支循环
后循环脑梗死与椎动脉优势关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椎基底动脉系统为脑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显示:61%的患者左侧椎动脉较粗,33%的右侧椎动脉较粗,6%两侧椎动脉管径完全相同。当椎动脉管径差异明显时便形成一侧椎动脉优势,发生率大于50%。许多研究表明,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可能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后循环的相关部位梗死。目前国内外关于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本文研究椎动脉优势和非优势患者后循环梗死发生率和部位,从而了解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为后循环梗死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荣艳红赵琨苏红军齐金龙
关键词: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优势先天畸形基底动脉
微栓子监测在脑干梗死和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作用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患者微栓子信号(MES)阳性与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156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进行头颅核磁共振成像和CT血管造影检查,确定脑梗死病灶及椎基底动脉狭窄情况,并于发病7 d内应用经颅多普勒经枕窗进行基底动脉MES监测,分为MES阴性组136例及阳性组20例。考察2组一般资料及不同狭窄程度;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中2组不同部位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MES阳性表达的影响因素。结果 2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狭窄程度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阴性组以无或轻度狭窄为主,阳性组以重度狭窄最高(P<0.05)。无椎基底动脉狭窄70例,轻、中及重度狭窄86例均为椎基底动脉狭窄,其中MES阳性者14例,阴性者72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2组在不同狭窄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阴性组各狭窄部位比例差异不大,而阳性组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率高于85%(P<0.05),阳性组多部位梗死比例高于阴性组(P<0.05)。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椎基底动脉狭窄75%以上为MES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度狭窄的椎基底动脉更易出现后循环系统的MES,导致脑梗死;微栓子可能是椎基底动脉狭窄出现多部位脑梗死的发病原因。
荣艳红赵琨苏红军齐金龙
关键词:脑干梗死椎基底动脉狭窄微栓子经颅多普勒超声
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狭窄的病因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①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其病因。②方法对经CT/MRI/DWI诊断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TCD和/或MRA及DSA检查,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③结果26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70.30%(187/266例)。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高血压等是动脉狭窄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家族史是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④结论糖尿病和家族史是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荣艳红周广喜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动脉狭窄
颅内动脉狭窄与HLA—DQAJ、DQB1基因多态性关系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抗原(HLA)-DQA1、DQB1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对自2006年7月至2007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5例缺血性卒中伴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简称狭窄组)、49例缺血性卒中且无动脉狭窄患者(简称无狭窄组)和5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HLA—OQAJ和DOB1基因多态性分型。结果狭窄组OQA1*050,和DQB1*0501出现频率增高,与其它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狭窄组与对照组相比,DQA1*0301和DQB1*0301频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QA1*0501和DQB1*0501是缺血性卒中伴颅内动脉狭窄易感基因,DQA1*0301和DQB1*0301为缺血性卒中易感因素。
荣艳红周广喜张明义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动脉狭窄基因多态性
微栓子监测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4年
自spencer首次报道应用TCD发现了与卒中有关的微栓子信号,脑微栓子监测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支架术等术中监测,在非缺血性脑血管病领域,微栓子监测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就微栓子在大动脉狭窄、溶栓、颈动脉斑块、预后、评价药物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荣艳红
关键词:微栓子监测
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狭窄的病因分析和基础研究
第一部分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并对其病因进行分析。 [方法] 对经CT/MRI/DWI诊断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TCD和/或MRA及DSA检查,了解其颅内外动脉狭...
荣艳红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动脉狭窄脑血管病基因多态性
文献传递
大脑中动脉闭塞侧支循环的重建机制被引量:11
2007年
大脑中动脉闭塞可通过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之间的软脑膜吻合建立侧支循环。文章阐述了软脑膜吻合术的解剖学依据、影像学研究和大脑中动脉闭塞侧支循环的建立机制和影响因素。
荣艳红周广喜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闭塞侧支循环
抗心磷脂抗体阳性脑梗死与HLA-DQA1和HLA-DQB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DQA1和DQB1基因多态性与抗心磷脂抗体(ACA)阳性脑梗死的相关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对30例抗心磷脂抗体阳性(ACA+)脑梗死患者和90例抗心磷脂抗体阴性(ACA-)脑梗死患者HLA-DQA1和DQB1基因多态性进行分型。结果:2组共检出12对HLA-DQA1和HLA-DQB1等位基因,ACA+脑梗死组患者的DQA1*0301等位基因频率为35.0%,高于ACA-脑梗死组患者的17.7%(P<0.05);ACA+脑梗死组患者的DQB1*0501等位基因频率为31.7%,高于ACA-脑梗死组患者的16.7%(P<0.05)。结论:DQA1*0301和DQB1*0501等位基因与ACA+脑梗死的易感性相关,可能是ACA+患者脑梗死的易感基因。
张明义荣艳红孙峰卫重娟周广喜
关键词:脑梗死抗心磷脂抗体基因多态性
醋氮酰胺治疗脑干梗死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应用研究
苏红军赵琨尔兆娟齐金龙何振芬郎素芝鄂瑞芳王路荣艳红张洪秀
本研究自2007年1至2008年3月,共收集脑干梗塞后顽固性呃逆的患者共38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1例,年龄40~69岁,平均54岁。呃逆病程3~14天,频率每分钟12次以上,均为首次发病。入选病例根据住院号的单双号...
关键词:
关键词:醋氮酰胺顽固性呃逆脑干梗死女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