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松楠

作品数:28 被引量:92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城市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篇媒介
  • 4篇环境传播
  • 3篇新闻
  • 3篇正义
  • 3篇人民
  • 3篇人民日报
  • 3篇日报
  • 3篇文化
  • 3篇环境正义
  • 3篇《人民日报》
  • 2篇大众
  • 2篇社会
  • 2篇生态
  • 2篇热播
  • 2篇热播现象
  • 2篇主义
  • 2篇网络文化
  • 2篇媒体
  • 2篇教育
  • 2篇教育舆情

机构

  • 13篇中国传媒大学
  • 10篇北京城市学院
  • 2篇牡丹江师范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广播电视...

作者

  • 26篇范松楠
  • 3篇宫承波
  • 1篇赵月枝
  • 1篇贺明

传媒

  • 5篇青年记者
  • 4篇当代传播
  • 2篇牡丹江师范学...
  • 2篇新闻论坛
  • 1篇当代电视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新闻爱好者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新闻大学
  • 1篇视听界
  • 1篇湖南大众传媒...
  • 1篇北京城市学院...
  • 1篇新闻研究导刊
  • 1篇当代教育论坛
  • 1篇教育传媒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7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7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跨国垃圾”环境议题的话语演变——以《人民日报》为研究对象被引量:2
2017年
"跨国垃圾"是典型的国际环境非正义行为,围绕这一环境议题在媒介领域中产生了诸多立场迥异的话语。为了形成对该问题的清醒认识并找到切实的解决之道,本文采用环境正义的理论视角,以《人民日报》"跨国垃圾"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全面梳理围绕该议题的话语演变,试图揭示某种话语在特定时期得以出现的深层动因。
范松楠
关键词:《人民日报》环境正义话语分析
论西方大众文化研究视角的转换被引量:4
2009年
西方大众文化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大众文化研究的视角截然不同。20世纪30-5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占据主导地位。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后,主张"文化主义"的伯明翰学派在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上,经历了从"批判"到"理解"的视角转换过程。
范松楠
关键词: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伯明翰学派
教育舆情研判机制:概念梳理、误区分析及构建建议被引量:8
2019年
优化教育治理,推动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需要在厘清教育舆情和研判机制的概念基础上,反思当前舆论观点日益多元的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舆情应对中存在的误区与问题,进而对构建教育舆情研判机制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当前教育舆情应对中存在的误区包括积极加速消极阻断机制、信息公开会自动化解舆情、解决了教育舆情的中介性事项即可。问题集中在技术层面上的缺乏舆情监测与智能分析系统;理念层面上的重管理、轻移情,缺乏对教育舆情背后的深层社会心理的洞察;方法层面上的与教育舆情主体沟通的时机、渠道、语态等技巧陈腐落后。对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即理念层面上,尊重理解民意、坦诚平等沟通,疏导为主,管制为辅,治标治本兼顾;机制层面上,组建跨部门联动合作的教育舆情工作机制;方法层面上,把握互联网发展规律,创新语态贴合受众;技术层面上利用大数据技术,打造智能舆情监控分析系统。
范松楠
关键词:教育舆情
CNN发展历程及全媒体转型被引量:1
2013年
上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提出了两个至今仍为人瞩目的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和“地球村”。那时是被视为新媒体的电视风生水起的年代,麦克卢汉热情地谱写对电视的礼赞。他认为电视不仅能够扩张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使人重新恢复感觉平衡状态,①还能够产生“内爆”使国界消失,抹平差异,将整个地球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的“地球村”。不知是受这一观点启发还是历史制造的又一次巧台,上世纪80年代后接连出现的多家电视新闻频道,通过24小时不问断地播报世界各个角落的重要资讯,打破了长久以来相互区隔的时空关系,营造了在互联网兴盛之前的“地球村”雏形。
范松楠薄璐
关键词:电视新闻频道全媒体CNN麦克卢汉地球村平衡状态
气候变化:传播领域的挑战与机遇--以《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为例被引量:1
2016年
气候变化因其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以及对现有的从媒介生产准则/观念到不断扩张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巨大挑战,成为“划时代危机”的焦点。经济学家胡鞍钢则直接将其称为“最大的危机、长期的危机以及每天正在发生的危机”。
范松楠
关键词:气候变化《人民日报》资本主义经济学家
一种乡愁 多种解读——从文化视角评析《舌尖上的中国》热播现象被引量:1
2012年
《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以及引发的热议,成为2012年上半年的一个文化热点现象。一个讲述美食的纪录片能够打破纪录片寂寥的命运,并化为神奇的力量,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与电视机渐行渐远的人们重新拉回到荧屏前,屏息静气地感动于包裹在祖国各地普通食材中的浓浓的乡情、亲情,背后的原因绝不能仅仅归功于“民以食为天”这一题材上的精巧选择和唯美的画面语言。如果某些媒体报道的“看过此片的受众无不口水与泪水齐飞”“。真实地反映了一部分受众的观感的话,那么,《舌尖上的中国))能够令受众动容,成为受众生理和心理双方面的熨帖的强大感染力量,必然根植于广泛的社会心理。尽管受众以不同的解码方式对《舌尖上的中国》进行解读,但它能引起广泛关注其实是利用视觉修辞,构建出了能够填补城市受众群体心理缺失的乡村健康美食的生活图景。
贺明范松楠
关键词:文化视角热播受众群体乡愁
试论网络文化建设中网民公共意识的提升被引量:6
2012年
网民公共意识欠缺已经成为制约健康、和谐网络文化建设的严重问题。对于现代公共意识的内涵和培养路径,西方三种政治哲学拥有各自不同特色的诠释。而网民公共意识欠缺的原因除了表层网民属性因素外,还与深层的文化环境和历史传统相关。在提升网民公共意识的具体举措方面,在公共协商理念的指导下,互联网构建多元公共领域的潜质应被大力挖掘。
宫承波范松楠
关键词:网民公共意识协商
环境传播中公民新闻的类型与功能被引量:1
2013年
与环境议题相关的公民新闻已经成为环境传播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现象在全球化时代呈现出跨地域特征,来自发达或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公民表现出关注环境议题的共同性和参与环境传播的一致性。本文对环境传播中的公民新闻的类型给予梳理,并进一步分析其功能。
范松楠
关键词:公民新闻一致性共同性
三种传播学研究迷思的破除——《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评介
2013年
受传播学发展轨迹及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当前我国传播学研究中存在三种显著的迷思:权力关系是传播学研究中可有可无之维;媒介中心论或传媒本质论;对"另一个可能的世界"缺乏想象,致力于对"这个世界"小修小补。而《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一书以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和细致入微的分析力度,将种种传播学研究的迷思反衬出来。
范松楠
关键词:传播学破除
《人民日报》环境议题科学发展话语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以较长的时间跨度来审视伴随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新闻发展历程,2003年堪称一个拐点。一方面,2003年春季肆虐的“非典”疫情以惨痛的代价让社会明白了信息公开透明对于应对危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从2003年开始,中国进入后改革时代……中国发展路径选择的分歧作为一个政治议题则被再一次提出讨论……自2003年以来,中央开始提出一套新的发展话语来改变对以社会发展以及环境可持续性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狭隘追求”。
范松楠
关键词:环境可持续性话语分析《人民日报》中国现代化建设经济增长模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