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浩

作品数:5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脊髓
  • 4篇脊髓损伤
  • 3篇细胞
  • 3篇胶质
  • 2篇星形
  • 2篇星形胶质
  • 2篇细胞移植
  • 2篇小剂量
  • 2篇脊髓损伤大鼠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干细胞
  • 2篇干细胞移植
  • 2篇超短波
  • 2篇充质干细胞
  • 2篇大鼠脊髓
  • 2篇大鼠脊髓损伤
  • 1篇蛋白
  • 1篇短波治疗
  • 1篇星形胶质细胞

机构

  • 5篇中国医科大学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沈阳急救中心

作者

  • 5篇苏浩
  • 4篇张立新
  • 3篇孙师
  • 2篇冯思宁
  • 1篇张志强
  • 1篇陈姝
  • 1篇王志强

传媒

  • 2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国康复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小剂量超短波对大鼠脊髓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小剂量超短波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SCI)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n=6)、对照组(n=21)、小剂量超短波(ultrashort wave,USW)治疗组(n=21)、人脐带间充质细胞移植组(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n=21)、USW治疗+hUCMSCs移植组(n=21)。hUCMSCs移植组、USW治疗+hUCMSCs移植组在损伤后立即使用微量注射器刺破硬脊膜垂直缓慢注入5μl含细胞密度为1×106/μl的细胞悬液;USW治疗组、USW治疗+hUCMSCs移植组大鼠在SCI后1d起采用对置法接受每天1次、每次7min的小剂量USW治疗。大鼠的运动功能用Basso Beattie Bresnahan评分(BBB评分)进行评定,SCI大鼠取材后分别对组织进行纵向切片行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移植后hUCMSCs细胞存活及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损伤区域附近内源性干细胞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及SCI后4周时纤维化形成的情况。结果:①SCI大鼠造模后1—2周内损伤周围组织附近,由内源性干细胞分化的星型胶质细胞形成胶质屏障,发挥保护作用。②SCI14d,移入hUCMSCs细胞位于损伤区域内,部分移入的干细胞向星形胶质细胞去分化。损伤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多由内源性干细胞分化而来,人源干细胞特异性标记物MAB1281在此区域不表达。③USW+hUCMSCs移植组,USW协同hUCMSCs通过旁分泌作用改善损伤区域微环境,从而促进更多内源性干细胞聚集损伤处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并阻碍坏死物质及炎症扩散(P<0.01 vs对照组、小剂量USW组、hUCMSCs移植组)。④USW+hUCMSCs移植抑制SCI后巨噬细胞等细胞产生的不利于轴突生长的纤维瘢痕,hUCMSCs移植在过程中扮演重要的作用(P<0.01 vs对照组、小剂量USW组)。⑤USW+hUCMSCs移植更好促进SCI后大鼠运动恢复(P<0.01vs对照组、小剂量USW组、hUCMSCs移植组)。结论:小剂量USW治疗协同急性期人脐带间充质�
王帅董洪选陈丹莹苏浩孙师赵丽娜高健张立新
关键词:脊髓损伤
小剂量超短波对大鼠脊髓损伤后早期A1型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2020年
目的:研究超短波治疗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早期A1型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仅暴露T10脊髓并不打击,其他操作同其他实验组;对照组,暴露胸10(T10)脊髓后给予Allen打击制备SCI模型,并不给予任何治疗;干预组,给予Allen法打击致SCI,并在损伤后24h开始给予小剂量超短波干预,每日1次,每周5次,每次7min,直至取材前。大鼠的运动功能用BBB评分及大鼠脊髓损伤联合行为评价方法(combined behavioral evalu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CBS)评分进行评定,SCI大鼠取材后分别对组织进行纵向切片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3/GFAP、IBA-1/P65在组织内的表达部位和表达量。结果:①BBB评分显示,SCI后大鼠运动功能逐渐改善,7d时治疗组BBB评分相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SCI后5d、7d时,干预组CBS评分低于对照组,这说明干预组大鼠的功能恢复强于对照组(P<0.05,P<0.01);②SCI后1d、3d、7d小胶质数量逐渐增多,SCI后3d、7d,干预组IBA-1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③SCI后1d、3d、7d随着时间的推移,表达P65蛋白的细胞逐渐增多。SCI后3d,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SCI大鼠的受损脊髓组织IBA-1/P65共染阳性细胞数量显著降低(P<0.01)。此外,干预组P65阳性细胞入核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④SCI后A1型促炎性星形胶质细胞逐渐出现,相比SCI后1d、7d,SCI后3d大鼠受损脊髓当中的A1型星型胶质细胞(C3/GFAP阳性细胞之比)达峰值(P<0.01)。SCI后3d、7d时,干预组A1型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SCI后早期小剂量USW治疗可以抑制损伤周围小胶质细胞数量及炎症因子释放,进而抑制A1型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成,促进运动功能恢复,这一现象与NF-κB通路相关。
王帅段家玉陈丹莹冯思宁苏浩田雨鑫张立新
关键词:脊髓损伤NF-ΚB通路
早期跑台训练联合超短波治疗对脊髓损伤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观察早期跑台训练联合超短波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4周BBB评分、损伤部位水通道蛋白-4(AQP-4)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探讨两种方法单独应用及联合应用对SCI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50只雌性SD大鼠,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大鼠SCI模型,造模成功(40只)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超短波组、跑台组和联合组,每组8只。术后4周,用BBB评分法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术后4周取材,SCI部位行GFAP和AQP-4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蛋白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值(IOD),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假手术组BBB评分为21分。余4组术后1 d的BBB评分为0~1分,随着时间延长,评分逐渐增加,除假手术组外,余4组术后4周的BBB评分显著增高(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跑台组、联合组大鼠的BBB评分显著较高(P<0.05)。与超短波组同时间点比较,跑台组术后4周[(12.88±3.04)分],联合组术后2周[(10.12±1.13)分]、3周[(12.38±1.19)分]及4周[(14.50±1.31)分]的BBB评分较高(P<0.05)。SCI术后4周,超短波组、跑台组及联合组AQP-4 IOD均较对照组低(P<0.05),联合组AQP-4 IOD较超短波组低(P<0.05)。SCI后4周,超短波组、跑台组、联合组GFAP IOD均较对照组低(P<0.05)。与超短波组比较,联合组GFAP IOD较低(P<0.05)。与跑台组比较,联合组GFAP较低(P<0.05)。结论跑台训练、超短波治疗均对大鼠SCI后的运动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其治疗机制可能与减轻损伤部位的AQP-4和GFAP表达有关,且联合应用的疗效更为优异。
苏浩苏浩陈丹莹陈姝陈姝孙师王志强王志强
关键词:脊髓损伤跑台训练超短波水通道蛋白-4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经颅磁刺激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对脊髓损伤大鼠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
2022年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TMS)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8周龄清洁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BMSCs组、TMS组、TMS+BMSCs组,每组12只,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大鼠SCI模型。SCI后1d、14d、28d分别行BBB评分评定大鼠运动功能。取SCI 4周后大鼠损伤的脊髓标本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NeuN的表达,行Western blot检测,观察GFAP、GAP-43、Nogo-A蛋白的表达及分布。结果:术后4周,BMSCs组、TMS组及TMS+BMSCs联合组评分均较模型组及单一治疗组提高(P<0.01)。BMSCs组、TMS组及TMS+BMSCs组NeuN表达均较模型组增加(P<0.01)。BMSCs组、TMS组及TMS+BMSCs组能够上调GAP-43的表达,下调GFAP、Nogo-A的表达(P<0.01),且TMS+BMSCs组对以上蛋白表达调节效果更为显著(P<0.01)。结论:BMSCs、TMS及TMS+BMSCs联合治疗组能通过上调GAP-43,下调GFAP、Nogo-A改善脊髓损伤局部微环境,有利于突触形成,减少瘢痕形成,从而促进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联合治疗组效果更佳。
冯思宁王帅孙师苏浩张立新
关键词:脊髓损伤经颅磁刺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加压冷疗系统在前交叉韧带术后康复训练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加压冷疗系统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加压冷疗系统康复)和对照组(传统康复),每组60例。两组患者术后系统康复训练3个月,并随访半年。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肿胀值、Lysholm及IKDC评分。结果试验组术后6、24、48h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6h、12h、24h、48h、1周、2周肿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4周、3个月、6个月肿胀值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Lysholm、IKDC评分试验组分别为(65.2±12.3)、(65.3±14.3)分,对照组分别为(60.2±12.5)、(59.4±13.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Lysholm、IKDC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压冷疗系统可以减轻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的疼痛和肿胀,提高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但对长期的康复训练效果影响不大。
苏浩张志强
关键词:康复前交叉韧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