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晓燕

作品数:15 被引量:61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预算内科研项目上海市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医学伦理
  • 4篇医学伦理学
  • 3篇医生
  • 3篇教育
  • 3篇教学
  • 2篇医学生
  • 2篇伦理
  • 2篇明晰
  • 2篇课程
  • 2篇教士
  • 2篇传教
  • 2篇传教士
  • 1篇道德
  • 1篇道德修养
  • 1篇德教
  • 1篇调查及对策
  • 1篇对接
  • 1篇修养
  • 1篇学人
  • 1篇学校课程

机构

  • 15篇上海中医药大...

作者

  • 15篇胡晓燕
  • 4篇何兰萍
  • 4篇李久辉
  • 3篇鲁琳
  • 3篇樊民胜
  • 2篇陈晓云
  • 1篇亓曙冬
  • 1篇黄金龙
  • 1篇杨丽霞

传媒

  • 8篇中国医学伦理...
  • 2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医学与社会
  • 1篇中华医史杂志
  • 1篇中医教育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西部学刊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3
  • 1篇200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对培养医学生良好职业精神途径的思考被引量:16
2010年
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职业精神关系到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所以对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应该渗透在医学生学习生涯的全过程中,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上适合分阶段、分重点进行。
胡晓燕
关键词:医学生伦理精神
学校课程对在校医学生职业精神形成的影响——以上海某医科大学为例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了解与分析学校课程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形成的影响,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方法运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在校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校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对在校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形成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应加强显性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发挥隐性课程细微处的育人优势;要注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合,突显各自的优势,共同发挥育人作用。
胡晓燕李久辉
关键词: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医学生
上海地区基层医院医务工作者对现代医学模式认知的调查及对策被引量:2
2003年
广大医务人员的医学模式认知对整个医学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 ,作者对上海地区 2家三级医院 (市级医院 )、6家二级医院 (区中心医院 )、8家一级医院 (社区医院、乡卫生院 ) ,进行了有关医务人员现代医学模式转变意识的调查 ,分析与讨论了医务人员对于认识医患关系模式和患者权利方面与现代医学模式的联系。为了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现代医学模式的意识 ,适应当前医学模式的转变 ,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积极对策。
胡晓燕黄金龙
关键词:现代医学模式患者自主权病人选医生
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改革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被引量:2
2001年
对两个专业 2 5 0份调查表进行了分析 ,结果认为 :在医德教学中 ,传统方式暂不能摒弃 ,现代方式应充分利用 ,但必须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 ,重视和加强实践体验方式和学术讲座方式 ,尤其是实践体验方式 ,进行起来虽说难度较大 ,可它是理论结合实践 。
胡晓燕
关键词:医德教育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
再论明晰医学临床试验研究与医学临床治疗之间界限的意义被引量:2
2013年
明晰医学临床试验研究与医学临床治疗之间界限意义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明晰医学临床试验研究中的意外事故与医学临床治疗中的意外事故之间的本质区别,循此线索,探索"保护医学临床试验研究中意外事故的受试者(伤害者)的权益和利益的方法"。同时,寻求达成"医学临床试验研究意外事故鉴定委员会对受试者(伤害者)进行鉴定"这一概念和行为的共识,从而达到从制度建设的层面上保障医学临床试验研究中受试者权益和利益的目的。
李久辉胡晓燕陈晓云樊民胜鲁琳
公共卫生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及伦理思考被引量:8
2016年
通过概述公共卫生伦理学的兴起,论述了公共卫生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及相关伦理问题,即疾病防治中的伦理问题,以群体为单位的伦理问题,公共卫生政策制定中的伦理问题,生物科学影响下的伦理问题,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伦理审查问题。并分析了公共卫生伦理学的思考方式,即适度多元化,避免主义化及外在关系中的思考方式,最后指出了公共卫生伦理学未来的发展状况。
鲁琳胡晓燕
关键词:公共卫生伦理学公共卫生医学伦理学伦理思考
早期中国教会医院的病患选择与风险规避被引量:1
2015年
19世纪60年代之前在华创办的教会医院或诊所,大多以眼科命名;即便不以眼科命名,也主要收治眼科疾患。而正是以眼科为切入口,西医和教会医院最终得以在中国扎根。大量事实证明,早期中国教会医院并非对所有病患开放,医院收治病人的准则是"眼疾优先"。医疗传教士之所以对收治眼病"情有独钟",既有医学技术的考虑,也存有对当时社会因素的诸多考量。
何兰萍胡晓燕
关键词:眼病治疗
上海市某医学院校社会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被引量:9
2013年
通过社会医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探讨《社会医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诸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灵活性不足,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同时,因教学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占用学生较多课余时间,以及由于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可能会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提出医学院校应在更新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并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师生互动平台,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胡晓燕
关键词:医学教育社会医学
早期中国教会医院医疗风险控制述论被引量:2
2016年
进入19世纪20年代,西方来华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境内创办教会医院。为了建立较为和谐友善的医患关系,教会医院产生了医疗风险控制意识的萌芽。首先,对前来就诊的病患进行筛选,优先接纳医生擅长科属的患者,而不轻易收治疑难病症以及重症患者。其次,在病人和家属心目中努力塑造教会医院及传教士医生的良好形象。再次,在大手术之前,让病人签一份医疗协议书,手术后果由病人及家属承担。最后,通常不安排病人住院,即使住院,其护理工作一般由病人亲属承担。上述4项举措均立足于医生和医院方面,无疑有助于维护医生和院方利益,客观上扩大了教会医院在中国的正面影响,进而加速了西医在华传播步伐。
何兰萍胡晓燕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对接机制探究被引量:1
2020年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有效对接。这既符合国家对教育的政治要求,又能满足学校的专业教学要求,有利于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身心健康,具有人文情怀、沟通能力和高尚品德的医学人才。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对接机制,在理论层面具有必要性,在实践层面具有可行性。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医学伦理学》为例,可从教学目标对接、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对接、学生社会实践的对接,以及教师队伍的对接入手。此种对接机制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胡晓燕何兰萍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医学人文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医学伦理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