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晓英

作品数:7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茂名学院文法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主题

  • 5篇诗歌
  • 2篇网络诗歌
  • 1篇郑愁予
  • 1篇郑愁予诗歌
  • 1篇智性
  • 1篇社区化
  • 1篇生命
  • 1篇诗歌精神
  • 1篇思辨
  • 1篇主题
  • 1篇主题论坛
  • 1篇朦胧
  • 1篇朦胧诗
  • 1篇网络
  • 1篇文化
  • 1篇文化解读
  • 1篇无常
  • 1篇无常观
  • 1篇现代主义
  • 1篇穆旦诗

机构

  • 6篇茂名学院

作者

  • 6篇肖晓英
  • 2篇向卫国

传媒

  • 5篇茂名学院学报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新诗歌运动被引量:3
2005年
21世纪初,汉语诗歌革命性的变化是网络诗歌的兴盛。随意性、互动性、激情式及社团性为诗人提供了梦寐以求的诗歌创作平台。诗人们自发地在网络上集结了一个又一个的现代主义诗歌主题社区,使大批诗歌作品方阵式地呈现于我们眼前,网络使曾经疲软的当代诗歌重新勃发出无限的生机,使诗歌写作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现象,这就是本文指认的新诗歌运动。
肖晓英
关键词:网络诗歌主题论坛社区化
穆旦诗歌之智性思辨特征——以《我歌颂肉体》为例
2003年
通过对穆旦诗作《我歌颂肉体》一诗的解读,并与惠特曼诗歌相比较,探析其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智性的思辨色彩。同时,通过对穆旦早期创作道路的了解,分析形成上述创作特色的主要根源——叶芝、艾略特、奥登等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大师的影响。
肖晓英
关键词:诗歌思辨智性
诗歌精神的自由飞翔——网络诗歌窥探被引量:4
2006年
现在的网络诗歌是大众文化和新媒质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改变了诗歌的传播方式和诗人书写与思维的方式,直接与间接地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形态,体现出巨大的独特文体优势,使诗歌的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给日益边缘化且疲软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由于网络诗人的创作随意性、自由性等特点,网络诗歌创作也呈现出不少不足,所以我们正确分析和探讨这种新出现的具有相当复杂性的诗歌形态和现象,把网络诗歌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文学强势,促进网络诗歌的健康发展,实现现代诗歌的繁荣和飞跃。
肖晓英
关键词:网络诗歌诗歌精神网络
郑愁予诗歌的文化解读被引量:3
2008年
郑愁予诗歌的主导精神是"仁侠"精神。诗人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与"现代中国"相遇,不可避免地体验到历史的大孤独:一方面,"无常观"成为诗人的生命感受的核心,伴随诗人一生;另一方面诗人只好向中国的传统文化寻求解脱,体现了中国人普遍的文化依赖心理。自然,郑诗也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诗歌之关系的经典个案。
肖晓英
关键词:无常观
王小妮九十年代诗歌简论被引量:3
2004年
 "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小妮在九十年代的诗歌创作较之八十年代愈趋成熟,也愈益显示出她在当代诗歌的重要性。其九十年代的诗歌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重要特征:诗与个人日常生活的合一,日常生活与诗写具有显著的互文关系;追求生命的"自然"呈现,通过一种类似"植物化"的冲动,直趋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境界;在方法论上,表现出一种富有特征的"看"的生命直观方式。
肖晓英向卫国
关键词:朦胧诗
《看虹录》:生命的另一种形式被引量:1
2002年
沈从文的短篇小说《看虹录》是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方法进行心理小说创作实验的典范之作。在对小说的研究中 ,笔者发现 ,它叙述了一个弗洛伊德式的“白日梦” ,通过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我”的心灵展示 ,肯定了超越于社会道德法则之上的生命的另一种形式———自然神性。 4 0年代初 ,在以抗战宣传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文学氛围中 ,沈从文坚持现代主义探索 ,坚守艺术的独立价值 ,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经验和精神启迪。
向卫国肖晓英
关键词:《看虹录》白日梦现代主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