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德荣

作品数:45 被引量:478H指数:14
供职机构:西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1篇生物学
  • 17篇农业科学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3篇湿地
  • 17篇植物
  • 11篇高原湿地
  • 8篇群落
  • 8篇互花米草
  • 7篇植物群
  • 7篇植物群落
  • 6篇物种
  • 5篇典型湿地
  • 5篇凋落
  • 5篇凋落物
  • 5篇凋落物分解
  • 5篇优势植物
  • 5篇气候
  • 5篇外来物种
  • 5篇湖滨带
  • 5篇放牧
  • 4篇土壤
  • 4篇种子
  • 4篇拉市海

机构

  • 32篇西南林业大学
  • 9篇华东师范大学
  • 7篇西南林学院
  • 4篇浙江大学
  • 2篇云南省林业科...
  • 2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重庆大学

作者

  • 45篇肖德荣
  • 24篇田昆
  • 12篇王行
  • 10篇张贇
  • 10篇刘振亚
  • 6篇李宁云
  • 6篇袁华
  • 6篇孙梅
  • 5篇徐守国
  • 5篇张利权
  • 5篇祝振昌
  • 4篇张晓宁
  • 4篇张卫国
  • 3篇张勇
  • 3篇袁琳
  • 3篇李丽萍
  • 3篇郭玉静
  • 2篇王睿照
  • 2篇古志钦
  • 2篇杨宇明

传媒

  • 13篇生态学报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山东林业科技
  • 2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土壤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生态科学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生态环境
  • 1篇湿地科学
  • 1篇西部林业科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第二届中国湿...

年份

  • 2篇2020
  • 5篇2019
  • 6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刈割与水位调节集成技术控制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被引量:41
2008年
治理和控制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对维护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研究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受损滩涂湿地生态修复示范样地中开展"刈割与水位调节集成技术"治理互花米草的物理控制实验,以期寻求有效治理互花米草的控制技术。示范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的水位调节方法虽然可以降低互花米草群落的密度和叶面积指数(LAI),但至水淹处理100d后,处理样区内互花米草的生长和生物量已与对照区无显著差异。单一的水位调节方法不能达到有效快速控制互花米草的效果。通过在互花米草生长关键期(7月的扬花期)刈割+水位调节集成技术处理后,互花米草地上部分无再新生现象,至当年10月份(生长季末期),样区内互花米草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已完全死亡并开始腐烂,达到了有效控制互花米草的效果。因此,应用刈割+水位调节集成技术治理互花米草,必须选择关键季节刈割互花米草地上部分,同时配合一定水位的持续淹水(约3个月),才能有效发挥其迅速有效治理互花米草的效果。扬花期刈割+水位调节集成技术可为沿海地区大范围防治互花米草扩散提供有效途径。
袁琳张利权肖德荣张杰王睿照袁连奇古志钦陈曦平原祝振昌
关键词:互花米草生物入侵
不同放牧方式下高寒草甸土壤碳组分的对比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高寒草甸具有重要的碳汇功能。在冷湿环境下,土壤有机质分解缓慢,碳库积累对区域碳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高寒草甸土壤退化对人类活动异常敏感,研究土壤碳库变化对放牧干扰的响应,可以为深入揭示高寒草甸的退化机理提供科学依据。藏猪放牧是目前存在于我国海拔3 000~4 000 m地区的主要放牧形式之一,本文以滇西北高原湿地——纳帕海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纳帕海高寒草甸上的牛羊与猪拱放牧对土壤碳库特征的差异化影响。研究表明,猪拱放牧较牛羊放牧降低了土壤总有机碳以及活性有机碳(高活性碳、中活性碳以及低活性碳)的含量。与其他碳库相比,中活性碳库对猪拱放牧的响应最为敏感,可以作为重要的干扰指示因子。猪拱放牧影响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小于牛羊践踏下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碳存储量呈下降趋势,对放牧干扰的响应也逐渐减弱,表层土壤(0~10 cm)受放牧干扰的影响最大。在不同研究区域上,由于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与沼泽化草甸相比,陆生草甸对猪拱放牧的响应较大。冗余分析(RDA)进一步表明,土壤碳库与土壤含水率、容重与孔隙度等理化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综上,土壤碳库改变与放牧方式、放牧区域以及土壤剖面深度有关,猪拱放牧导致土壤表层裸露并引起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下降。其生态破坏程度较牛羊放牧更为严重。
展鹏飞刘振亚郭玉静田昆肖德荣王行
关键词:滇西北高寒草甸微生物生物量碳
玉龙雪山3个针叶树种在海拔上限的径向生长及气候响应被引量:19
2017年
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选择滇西北高原玉龙雪山海拔分布上限3个主要树种(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丽江云杉(Picea likiangensis)和大果红杉(Larix potaninii Batal var.macrocarpa Law)),对其径向生长特征进行研究,构建差值年表,并分析其与温度和降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温度和降水均为玉龙雪山海拔上限树木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但不同树种响应的时期和关系存在差异;(2)大果红杉生长主要受限于生长初期(5—6月)的水热条件,主要表现为与当年5月、6月以及生长初期(5—6月)的平均温呈显著正相关,以及与当年5月、6月以及生长初期的降水呈显著负相关;(3)长苞冷杉生长主要受限于生长初期(5—6月)的水分条件,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同时生长盛期(7—8月)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其径向生长;(4)丽江云杉的生长则主要受限于生长季开始以前的气候条件,与上年12月以及当年5月的平均温呈显著负相关,与当年1月的降水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的结果可为气候变化对滇西北高原树木生长影响的研究提供参考,并为该地区历史气候重建提供科学基础。
张卫国肖德荣田昆陈广磊和荣华张贇
关键词:气候响应
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水生植被调查与分析被引量:11
2008年
水生植被是湿地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化和发展方向。利用3S技术和典型取样的方法,通过对拉市海水生植被调查表明:水生植物共有32种,隶属17科、21属;植物群落17个,包括4个挺水植物群落、3个浮叶植物群落、1个漂浮植物群落、7个沉水植物群落。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两栖蓼Polygonum amphibium、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野菱Trapa incise等是水生植被的优势种;水生植物群落结构层次较为复杂,物种组成比较丰富。
胡圆圆林萍肖德荣袁华刘朝蓬
关键词:水生植被植物群落高原湿地拉市海
藏猪扰动作用下的高寒草甸土壤退化特征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被引量:17
2018年
微生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干扰异常敏感,可以反映土壤的健康状况.人类活动导致高寒泥炭土壤面临退化风险,生产力下降、碳汇功能丧失,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藏猪放牧是我国高海拔藏区一种特有的放牧方式,是导致高寒草甸土壤退化的重要干扰因素之一.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了藏猪放牧干扰和对照(无藏猪放牧)条件下的滇西北高寒草甸泥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对干扰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藏猪放牧导致土壤微生物α多样性显著降低,且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高寒草甸泥炭土壤的主要优势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与门水平相比,干扰前后土壤微生物在属水平上的差异更明显,其中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薄层菌属(Hymenobacter)的相对丰度在干扰后的土壤中显著增加,而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和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则显著降低.Venn图分析进一步发现,干扰与对照土壤样品中分别有71和136个核心OTU.干扰条件下的土壤特有微生物主要包括伯克霍德氏菌(Burkholderiales)、假单胞菌(Pseudomonadales)、鞘脂单胞菌(Sphingomonadales)等,这些微生物主要聚集在目水平,可以作为干扰条件下的指示微生物.CCA排序表明,硝化螺菌属和红游动菌属的微生物对含水率、速效磷、有机质等土壤环境变量的响应较为敏感.该研究结果为揭示高寒草甸泥炭土壤退化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借鉴.
展鹏飞肖德荣闫鹏飞刘振亚马金成陈志明格茸田伟王行
关键词:高寒草甸泥炭地RRNA藏猪
滇西北高原湿地景观变化与人为、自然因子的相关性被引量:24
2019年
人为活动的干扰与自然因子的变化共同作用于湿地生态系统,但两者对湿地生态系统作用的贡献率存在差异,目前尚缺乏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基于面向对象分割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技术方法,研究了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汇水区内28年来(1987—2015年)的湿地类型、分布及其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并探讨其与当地人为活动的干扰(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自然因子(主要气候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湿地总面积共计减少2456.46 hm^2,其中,原生沼泽、沼泽化草甸和草甸面积分别减少了1152.07,1257.72,202.74 hm^2,湖泊面积增加了156.07 hm^2;(2)湿地景观多样性发生显著变化,其中,斑块数量(NP)由1987年的221增加到2005年的299,随后减少到2015年的260;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由1987年的1.81增加到1999年的1.84,随后减少到2015年的1.75;聚集度指数(contagion index)由1987年的52.82减少到1999年的52.02,随后增加到2015年的53.49;(3)湿地分布面积和香农多样性指数与第一、二、三产业值,以及年均温度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正相关;斑块数量、聚集度指数均与第一、二、三产业值,以及年均温度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4)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对湿地面积和景观多样性指数变化的解释度为63.50%,气候因子对其的解释度为36.50%。整体上,人为活动的干扰是导致该区域湿地不断萎缩、景观多样性改变的关键驱动力。减缓人为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过度影响,是当地保护湿地资源、维护湿地生态功能的关键。
王泉泉王行张卫国王志保肖德荣
关键词:湿地气候变化驱动力
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驱动力
云南西北高原湿地位于长江、湄公河等国内、国际重要河流的中上游,属我国独特的高原湿地类型,对下游水量均衡、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湿地地处我国少数民族集聚的农牧交错地带和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是维护当地经济发展、社...
肖德荣
关键词:湿地植物驱动力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
文献传递
上海崇明东滩外来物种互花米草二次入侵过程被引量:7
2012年
选取上海崇明东滩"刈割+水位调节"集成技术治理互花米草示范工程样地,对互花米草二次入侵过程进行了2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大量互花米草实生苗在春季随潮水沿潮沟等通道向恢复自然水文区扩散定居,2年即可形成与周边群落无明显差异的二次入侵群落,而群落边缘通过无性繁殖的扩散距离有限.在保持淹水控制区,互花米草两年累计扩散距离小于1m.在物理隔离区,2年未监测到互花米草的二次入侵现象.实生苗在春季的快速拓植是互花米草实现种群二次入侵的关键.彻底消除治理区周边互花米草扩散源,设置隔离带以阻止其向治理区的扩散,或采用种植芦苇等土著物种进行生物替代,是防止互花米草二次入侵的主要措施.
肖德荣祝振昌袁琳田昆
关键词:互花米草无性繁殖
四川若尔盖高原3种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碳汇价值被引量:13
2020年
依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采用的湿地分类及划分标准,研究了四川若尔盖高原沼泽、河流和湖泊3种湿地类型的碳储量及其碳汇经济价值.结果表明:(1)沼泽土壤的碳密度为733.60 Mg·hm^-2,显著高于河流(205.46 Mg·hm^-2)和湖泊(201.39 Mg·hm^-2)的土壤碳密度,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3种湿地类型的土壤碳密度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与土壤深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2)沼泽现存植被碳密度为33.84 Mg·hm^-2,显著高于河流(6.08 Mg·hm^-2)和湖泊(6.32Mg·hm^-2),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3)决定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碳密度的重要因子是含水率和生物量.(4)若尔盖高原湿地碳储量总计182.020 Tg,沼泽、河流和湖泊碳储量分别为179.036、2.885和0.096 Tg;若尔盖高原湿地碳储量的经济总价值达57.77亿~288.87亿元,沼泽、湖泊、河流湿地碳储量的经济价值分别为56.83亿~284.13亿元、0.92亿~4.58亿元、0.03亿~0.16亿元,体现了若尔盖高原湿地在碳汇功能上的不可替代性.
夏敏王行刘振亚王娜刘耘硕王好才肖雄肖德荣
关键词:青藏高原碳储量
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凋落物分解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选取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茭草(Zizania caducifolia)、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和刘氏荸荠(Heleocharis liouana)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网袋法对凋落物的分解动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凋落物的初始化学组成。结果表明:3种凋落物都表现出随时间进程残留率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但残留率并不与时间呈线性相关。水葱凋落物残留率(70.5%)显著高于茭草(56%)和刘氏荸荠(52.5%)(P﹤0.05),茭草与刘氏荸荠凋落物残留率无显著差异。不同凋落物分解速率存在差异。刘氏荸荠分解速率最大、茭草其次、水葱最小,平均分解速率常数k值分别为0.067、0.062和0.039。3种凋落物在不同时段分解速率存在差异,凋落物的分解与温度的关系非常密切,随着温度升高,分解速率加快,且呈线性增长。此外,3种凋落物在C、N组成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但没有发现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凋落物本身C、N、C/N间的密切关系。
郭绪虎田昆肖德荣董瑜刘令聪杨浩
关键词:湖滨带优势植物凋落物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