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翟世奎

作品数:170 被引量:1,135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7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11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8篇天文地球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生物学
  • 1篇冶金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39篇海底
  • 36篇海槽
  • 36篇冲绳海槽
  • 34篇海底热液
  • 32篇热液
  • 30篇地球化
  • 30篇地球化学
  • 24篇沉积物
  • 23篇长江口
  • 20篇海底热液活动
  • 19篇现代海底
  • 18篇岩浆
  • 18篇现代海底热液
  • 18篇化学特征
  • 16篇地球化学特征
  • 16篇同位素
  • 14篇盆地
  • 12篇地质
  • 12篇岩浆作用
  • 10篇硫化物

机构

  • 134篇中国海洋大学
  • 35篇中国科学院
  • 19篇青岛海洋大学
  • 12篇国家海洋局第...
  • 12篇中海石油(中...
  • 8篇青岛海洋地质...
  • 7篇教育部
  • 5篇国家海洋局第...
  • 5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国土资源部
  • 3篇山东理工大学
  • 3篇中国地质调查...
  • 3篇国家海洋局
  • 3篇威海市海洋与...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不来梅大学
  • 1篇东北大学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作者

  • 170篇翟世奎
  • 55篇于增慧
  • 23篇李怀明
  • 13篇秦蕴珊
  • 13篇曾志刚
  • 12篇许淑梅
  • 12篇张晓东
  • 9篇张爱滨
  • 9篇张怀静
  • 7篇陶春辉
  • 7篇薛发玉
  • 6篇吕晓霞
  • 6篇周东辉
  • 6篇蒋富清
  • 6篇赵广涛
  • 6篇毕东杰
  • 6篇曹佳琪
  • 5篇王兴涛
  • 5篇刘莹
  • 5篇褚忠信

传媒

  • 25篇海洋地质与第...
  • 24篇海洋学报
  • 15篇海洋科学
  • 7篇海洋与湖沼
  • 7篇沉积学报
  • 6篇中国海洋大学...
  • 5篇地球科学(中...
  • 3篇青岛海洋大学...
  • 3篇中国科学(D...
  • 3篇海洋地质动态
  • 3篇矿物岩石地球...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海洋湖沼通报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矿物学报
  • 2篇海洋通报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2篇海洋科学进展

年份

  • 2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6篇2018
  • 3篇2017
  • 7篇2016
  • 9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2
  • 5篇2011
  • 6篇2010
  • 9篇2009
  • 11篇2008
  • 17篇2007
  • 18篇2006
  • 17篇2005
  • 6篇2004
  • 4篇2003
  • 4篇2002
1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对高温、高压环境的化学液体进行可视化实时监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对高温、高压环境的化学液体进行可视化实时监测装置包括:由钛金属外壳,蓝宝石观测视窗,金属密封圈构成的耐高温、高压、耐强酸或碱性腐蚀的密封仓体和仓体外的通过同轴电缆与该密封仓体连接的计算机成像观测系统。在该...
于新生翟世奎曹志敏张晓东安伟
文献传递
现代海底热液系统模拟反应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现代海底热液系统模拟反应装置,包括反应装置以及相应的自动控制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与反应装置相连的进样装置和取样装置,所述的反应装置是一个圆柱腔形的筒体,其筒体入口端通过大压紧螺母及与其相适配的密封块实现密封...
于增慧李怀明翟世奎周东辉
文献传递
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49.6°E)硫化物的矿物学特征
2015年
不同的构造环境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热液循环系统。在超慢速扩张的西南印度洋(SWIR),不仅扩张速率不同于快速扩张脊,中脊扩张机制(动力)、岩浆供应的规模与形式、海底基岩的类型等也都有所不同,这就使得SWIR的热液活动系统在热液循环、岩水反应、物质来源、热液喷出的规模与频率等诸多方面都必将有其独特性。然而,由于受调查工作的限制。
曹红翟世奎魏合龙孙治雷曹志敏陶春辉施美娟何拥军
关键词:西南印度洋热液活动磁黄铁矿构造环境
琼东南盆地陵南低凸起崖城组沉积物源的地球化学与碎屑锆石U-Pb年龄记录被引量:2
2018年
为研究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陵南低凸起的LS33A井崖城沉积时期的物源特性,对其进行了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U-Pb年龄分析。结果表明,崖城组碎屑锆石年龄为95.8~387.9Ma,在频谱图上集中于95-106Ma(燕山期)和214~237Ma(印支期),相对简单的年龄组合揭示了崖城组沉积时期物源区范围相对有限;微量及稀土元素含量、分布特征和特征参数总体与上陆壳和中国浅海沉积物相近,说明其物源具有相似性。锆石U-Pb年龄记录还揭示崖城组受沉积分选和再循环作用影响不大,其物源主要为来自附近构造隆起的近源沉积,源岩为长英质岩石;物源区构造环境以大陆边缘弧环境为主,同时具有主动大陆边缘特征。结合矿物组合特征,认为琼东南盆地陵南低凸起周缘构造隆起受到了燕山期和印支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形成的酸性岩浆岩为研究区提供了长英质物源,推测本区可能存在变质岩基底。
修淳翟世奎霍素霞刘新宇刘晓锋陈奎
关键词:地球化学U-PB年龄琼东南盆地
西太平洋某海域锰结核的矿物学及矿物化学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锰结核中的矿物是对结核生长环境反映。对结核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结核中锰矿物主要为水羟锰矿,并含有石英、钙十字沸石、斜长石、以及绿脱石、辉石、方解石和少量的蒙脱石、伊利石、角闪石、绿泥石、白云石、锐钛矿等。锰矿物表明该区为氧化环境,且受到火山、热液活动的影响。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结核各矿物的含量变化很大,说明结核的生长过程中环境发生了变化。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结核锰矿物的组分含量变化较大,表明结核的元素来源的不稳定性。
董明明翟世奎韩宗珠高玉花
关键词:锰结核矿物化学
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水域初级生产力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滨海湿地位于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带,具有极高的生产力和光合固碳效率,是海岸带蓝色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海湿地生产力不仅由芦苇、翅碱蓬、红树林等陆上植被提供,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光合固碳也是提供初级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以往较多的调查和研究集中在陆上植被,而对于滨海湿地水域浮游植物和底栖微藻的报道较少。近年来随着各国政府和学者对二氧化碳排放和气候变化的关注,滨海湿地多圈层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碳汇过程成为研究热点,而湿地水域生产力和光合固碳过程作为多圈层碳循环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亦应受到足够的重视。以中国北方典型的盐沼湿地区域−−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为案例,对湿地水域生产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讨论,以期为国家碳循环与碳中和目标调查提供参考资料。
段云莹裴绍峰廖名稳翟世奎翟世奎杨士雄赵俐红叶思源袁红明周攀王锦
关键词:滨海湿地辽河三角洲光照营养盐
地形环境对海底热液硫化物矿体内部流体循环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在三层结构热液硫化物矿体模型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具有不同地形环境的海底热液硫化物矿体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具有倾斜海底面和起伏地形特征的硫化物矿体模型内部温度场和流场分布,并据此探讨了地形环境在大型海底热液硫化物矿体形成过程中的控制作用.模拟结果表明:(1)倾斜的洋壳层顶面对于矿体内温度场和流场分布的影响程度有限;(2)矿体地形起伏是控制矿体内流体运移和热场分布的重要因素;(3)在热液流体喷出区附近硫化物的堆积速度较快,易于形成矿体的高地形区;但随着地形的不断升高,矿体内部的温度场和流场的分布模式会逐渐发生改变,导致该区域热液喷口逐渐消亡或者改道.
李怀明翟世奎于增慧初凤友陶春辉
关键词:海底热液活动地形
歧口凹陷滩海区下第三系地震反射特征及层序划分被引量:6
2001年
本文主要利用地震反射同相轴的终止形式和不连续类型 ,对歧口凹陷滩海区下第三系地层进行层序的划分 ,并对不同体系域内部及层序界面的地震反射特征进行较为详尽的描述。研究结果表明 ,歧口凹陷下第三系发育有六个层序 ,每个层序的顶、底界面分别对应于区内七个地震反射界面。不同成因及不同沉积环境的层序内部具有不同的地震反射相。
许淑梅翟世奎李三忠周立宏
关键词:歧口凹陷下第三系地震反射特征油气赋存
南大西洋中脊15°S热液活动区多金属硫化物的矿物学特征及成矿作用分析
本文首次报道了"大洋26 航次"(2012)在南大西洋中脊15°S 新发现的热液活动区所采到热液多金属硫化物的矿物学特征,并对该热液活动区的热液成矿作用进行了成矿阶段划分,初步分析了研究区的矿物沉淀机制和热液成矿模式.对...
王淑杰翟世奎于增慧李怀明
冲绳海槽Jade热液区块状硫化物中流体包裹体的氦、氖、氩同位素组成被引量:8
2003年
对冲绳海槽Jade热液区块状硫化物中流体包裹体的氦、氖和氩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流体包裹体的~3He/~4He比值为(6.2~10.1)Ra,均值为7.8Ra,与大洋中脊玄武岩一致[~3He/~4He≈(6~11)Ra],^(20)Ne/^(22)Ne比值为10.7~11.3,明显高于大气值(9.8),而^(40)Ar/^(36)Ar比值的变化范围在287~334之间,接近大气值(295.5),这些结果表明,块状硫化物中热液流体捕获的稀有气体是地幔和海水源组分混合的产物,且流体包裹体中的氦主要来自地幔,氖和氩主要来自海水。
曾志刚秦蕴珊翟世奎
关键词:块状硫化物流体包裹体同位素海洋地球化学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