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绪强

作品数:154 被引量:763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2篇环境科学与工...
  • 38篇理学
  • 32篇生物学
  • 27篇农业科学
  • 14篇天文地球
  • 9篇经济管理
  • 6篇文化科学
  • 5篇化学工程
  • 3篇医药卫生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4篇植物
  • 21篇CL
  • 19篇配合物
  • 17篇异构体
  • 16篇晶体
  • 16篇晶体结构
  • 15篇植物叶
  • 15篇植物叶片
  • 14篇石漠化
  • 13篇污染
  • 13篇CO
  • 11篇土壤
  • 11篇重金
  • 11篇重金属
  • 11篇喀斯特石漠化
  • 10篇瓜环
  • 10篇TRI
  • 9篇生态系统
  • 9篇钴配合物
  • 7篇生态

机构

  • 107篇贵州师范学院
  • 64篇中国科学院
  • 34篇贵阳学院
  • 32篇贵州大学
  • 19篇贵州师范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遥...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7篇贵州理工学院
  • 6篇贵州民族大学
  • 5篇贵州财经大学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毕节学院
  • 1篇南京晓庄学院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贵州昊华工程...

作者

  • 154篇罗绪强
  • 43篇张桂玲
  • 30篇陶朱
  • 26篇王世杰
  • 23篇薛赛凤
  • 23篇祝黔江
  • 18篇张广义
  • 16篇杨鸿雁
  • 15篇郜红娟
  • 12篇李松
  • 11篇蔡广鹏
  • 9篇韩会庆
  • 9篇周向葛
  • 9篇周忠远
  • 8篇王程媛
  • 8篇阮英慧
  • 7篇刘兴
  • 6篇刘秀明
  • 5篇温祖标
  • 5篇林榕光

传媒

  • 12篇贵州大学学报...
  • 8篇无机化学学报
  • 7篇山地农业生物...
  • 7篇生态环境学报
  • 6篇水土保持研究
  • 6篇江苏农业科学
  • 6篇中国农学通报
  • 5篇贵阳学院学报...
  • 4篇南京林业大学...
  • 4篇地球与环境
  • 3篇山东化工
  • 3篇化学研究
  • 3篇矿物岩石地球...
  • 3篇贵州师范学院...
  • 2篇山东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化学学报
  • 2篇广东农业科学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合成化学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1
  • 3篇2020
  • 7篇2019
  • 4篇2018
  • 17篇2017
  • 16篇2016
  • 15篇2015
  • 22篇2014
  • 6篇2013
  • 7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6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4
  • 7篇2003
  • 9篇2002
1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常见植物叶片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被引量:4
2017年
为探讨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植物重金属含量状况,以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主峰地段常见植物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6种重金属元素(Fe、Mn、Zn、Ni、Pb、Cd)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重金属含量>100mg·kg^(-1)的元素有Fe和Mn,50~100mg·kg^(-1)的元素有Zn,<50mg·kg^(-1)的元素有Pb、Ni和Cd。Fe、Zn、Ni、Cd、Pb为正偏态分布,Mn为负偏态。除Ni外,其余元素在5种植物间的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该地区植物中Mn、Zn、Ni、Pb、Cd含量均已达到甚至超过中毒水平,存在着受重金属毒害的潜在风险,但除Ni、Pb外,各重金属含量均在世界陆生维管植物相应元素的平均含量范围内。研究区5种植物叶片中的重金属含量分配模式均表现为Mn>Fe>Zn>Pb>Ni>Cd。Fe-Zn、Fe-Cd、Fe-Pb、Zn-Cd、Zn-Pb、Cd-Pb之间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以上各组元素的来源相似且植物对各组元素的吸收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
罗绪强周金星张桂玲赵荣葵李松杨鸿雁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重金属
2个十钒酸盐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被引量:1
2014年
合成了2个含有十钒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C2H5N3)4[HN(C2H5)3]2V10O28·MeOH·3H2O(1)和[V(bpy)3]2V10O28(2),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IR光谱及元素分析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化合物(1)为单斜晶系,C2/c空间群,a=37.880(5),b=12.415(2),c=23.154(3),β=105.611(2)°,V=10488(2)3,Z=4,Dc=1.621Mg·m-3,包含1个[V10O28]6-聚阴离子、4个质子化的咪唑、2个质子化的三乙胺、1个甲醇分子和3个结晶水分子;化合物(2)也为单斜晶系,C2/c空间群,a=13.769(17),b=13.596(17),c=21.626(3),β=90.015(2)°,V=4048.6(9)3,Z=2,Dc=1.651Mg·m-3,包含1个[V10O28]6-聚阴离子和2个V(bpy)3+3配阳离子.
张桂玲冉靓罗绪强
关键词:多金属氧酸盐十钒酸盐晶体结构
季节性干旱下喀斯特次生林不同树种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被引量:9
2021年
植物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和机制是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及其耦合关系的基础。为探讨季节性干旱下喀斯特次生林中不同植物的WUE变化,以普定次生林通量观测站内的喀斯特次生林为例,在连续干旱背景下分别对8种常见植物的叶片WUE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常见植物的叶片WUE日间主要在0.65~7.73μmol/mmol之间变化。8种植物的叶片WUE均以上午9点最大,厚果崖豆藤(Millettia pachycarpa)、朴树(Celtis sinensis)和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的WUE均在下午3点就降到最低,而铁线莲(Clematis florida)、木通(Akebia quinata)、石岩枫(Mallotus repandus)、梓树(Catalpa ovata)和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的WUE则在下午5点才降到最低。厚果崖豆藤、铁线莲、石岩枫、朴树、构树的WUE日间变化均较显著。(2)研究区植物叶片的WUE以藤本植物最高。上午9点、11点和下午3点,植物叶片WUE的种间差异均不显著,而在下午1点、5点,植物叶片WUE在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3)石岩枫和木通的叶片WUE与环境光照强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朴树和铁线莲的叶片WUE与环境相对湿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厚果崖豆藤的叶片WUE与环境空气温度间也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朴树、构树、马桑、石岩枫、铁线莲、厚果崖豆藤的叶片WUE与净光合速率均显著正相关,木通的叶片WUE与蒸腾速率显著负相关。研究区8种植物叶片WUE与叶面水汽压亏缺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4)植物种和外部环境对研究区植物叶片的WUE均有显著影响,木通、厚果崖豆藤、铁线莲在遭遇连续干旱后叶片WUE均较高,对生境恶劣的喀斯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张桂玲张桂玲罗绪强罗绪强任艳陆汉芝秦会斌
关键词:季节性干旱水分利用效率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亚高山灌丛植物叶片重金属元素含量被引量:2
2017年
为探讨自然保护区亚高山灌丛植物重金属含量状况,以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亚高山灌丛植物刺叶冬青(Ilex bioritsensis Hayata)等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重金属元素Fe、Mn、Zn、Ni、Cd、Pb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含量>100 mg·kg^(-1)的元素有Fe、Mn和Zn,10~50 mg·kg^(-1)的元素有Pb,<10 mg·kg^(-1)的元素有Cd和Ni。Mn、Zn、Cd、Ni含量变异程度较大,Fe、Pb相对稳定,有害元素Cd、Pb含量均以粗榧(Caphalotaxus sinensis(Rehder et EH.Wilson)H.L.Li)最高。Fe与Mn和Mn与Cd的来源相似且在植物吸收中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Fe、Mn、Zn、Cd、Pb、Ni含量均高于正常植物有毒浓度界限值的上限,Ni、Pb含量甚至超出了世界陆生维管植物对应元素含量范围的最大值。该地区植物存在着受重金属Fe、Mn、Zn、Cd、Pb、Ni毒害的潜在风险。
龙大海罗绪强张桂玲阮英慧李仪马其义冯静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植物叶片重金属
纳米羟基磷灰石对铅镉污染土壤重金属生物可给性的影响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通过实验室模拟的方法,分别制备3种污染处理土壤:Pb污染土壤、Cd污染土壤与Pb-Cd复合污染土壤,然后分别向3种污染处理土壤中添加纳米羟基磷灰石,培养180 d,定期采样,并采取两种体外仿生消化方法——PBET法(Physiologically-Based Extraction Test)和USPM法(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 Methodology)模拟胃液测定土壤中Pb、Cd的生物可给性,通过对比分析,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对污染土壤重金属生物可给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显著降低了PBET法对土壤Pb、Cd的提取量,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了44.84%和42.96%。Pb-Cd复合污染明显提高了PBET法对土壤Cd的提取量,但纳米羟基磷灰石处理与复合污染均没有显著影响USPM法对土壤Pb、Cd的提取量。PBET法对土壤Pb、Cd的提取结果与土壤p H值和修复处理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USPM法对土壤Pb、Cd的提取结果与培养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BET法与USPM法对土壤重金属的提取结果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且USPM法对土壤重金属的提取能力显著高于PBET法。USPM法对土壤Pb、Cd的提取量平均分别为PBET法的2.4倍和1.9倍。
李仪罗绪强
关键词:生物可给性纳米羟基磷灰石
城市垃圾场空间扩张遥感监测——以贵阳市高雁垃圾场为例被引量:1
2017年
为研究垃圾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利用2002、2006、2010、2013、2015和2016年6个时相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目视解译监测贵阳市高雁垃圾场的时空扩张动态。以1︰10 000地形图为参考的多项式方法进行几何校正基础上,采用目视解译方法提取各时相的垃圾场占地区域,并分析高雁垃圾场扩张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实地调查进行垃圾场的人口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贵阳高雁垃圾场空间扩展迅速,垃圾场堆积区面积从2002年的5.4 hm^2扩展到2016年的46.5 hm^2,新增面积超过40 hm^2,年均新增面积超过2.9 hm^2约54%。垃圾场影响的人口数量超过10万,显著影响了区域的大气、水和植被。最后,遥感对中国的城市垃圾场监测具有重要作用,在遥感监测基础上,掌握垃圾场演变动态,能够为城市乃至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李松罗绪强龙拥军姚甜甜刘静王文仙
关键词:遥感监测垃圾场
贵州山区公路沿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被引量:6
2016年
为探讨山区公路沿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的影响,以贵州省麻江县309省道为例,基于1992年、2002年、2012年和2032年土地利用数据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ESV系数,对309省道沿线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ESV变化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耕地和草地持续减少,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而不同时期的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或增或减。21992—2032年间,除情景B外,情景A和C的ESV均不断增加。各地类的ESV变化趋势与各地类面积变化一致。除情景B外,情景A和C的各种ESV均不断增加。越靠近公路的缓冲区(距公路0~500 m区域),ESV变化越剧烈,不同时期各缓冲区ESV变化存在差异。3快速经济发展、退耕还林政策、地形限制等是影响公路沿线ESV变化的主要因素。
郜红娟罗绪强韩会庆王后阵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情景分析
基于GIS的中国PM_(2.5)浓度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研究中国PM2.5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4年2月25日上午9时和3月23日9时来自国家环保部的PM2.5时均浓度值,以GIS为平台利用双三次B样条方法,以中国陆疆国界为内插区域,模拟两个时相PM2.5浓度的空间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中国和美国PM2.5浓度标准的差异,进一步分析荒漠化、降水、风速和经济增长水平对PM2.5浓度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模拟结果表明,京、津为中心的华北地区是中国PM2.5污染严重的区域,珠三角是另一个污染较严重的区域,西藏、新疆和贵州等西部省区是中国PM2.5浓度较低,空气质量较好的区域。[结论]我国各地区PM2.5浓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
李松罗绪强李恋万红燕
关键词:PM2.5空间内插影响因素GIS
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在岩溶山区的应用被引量:1
2016年
针对当前土地利用模拟技术在岩溶地区应用较少的现状,该文提出了利用CLUE-S模型对岩溶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此模型全面考虑自然和人文因子,通过迭代方法综合空间分析和非空间分析,较好地模拟小尺度范围内土地利用变化,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空间性、竞争效率性等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能够准确地反映未来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而且能较好地筛选影响未来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不同情景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对岩溶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郜红娟张朝琼王后阵罗绪强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CLUE-S模型岩溶山区情景模拟
市售果汁饮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被引量:2
2016年
文章采集了4个品牌12种市售果汁饮料:美汁源酷儿苹果汁、美汁源酷儿橙汁、美汁源酷儿葡萄汁、统一鲜橙多、统一葡萄多、统一水蜜桃、康师傅鲜果橙、康师傅每日C(葡萄汁)、康师傅水蜜桃、汇源100%橙汁、汇源100%葡萄汁和汇源100%苹果汁,采用间接碘量法对其中维生素C含量进行测定,分析讨论影响市售果汁饮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因素,并对市售果汁的每日饮用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采集的12种市售果汁饮料中均含有维生素C,虽然与其标签值相比,相差了3.91%-9.46%,均明显偏低,但市售果汁饮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与其标签值还是有很大程度的符合,考虑到维生素C含量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降低,12种市售果汁饮料中维生素C含量与标签值相比偏低属于正常现象,在选购市售果汁饮料时,应主要以市售果汁饮料外包装上的标签值为参考,以生产日期较近者为优先,且市售果汁饮料的存储和饮用温度应低于50℃。每人每日所需维生素C为100 mg,以常温下测定的果汁饮料中维生素C含量为依据计算12种市售果汁饮料的每日饮用量,美汁源果汁的每日饮用量3.2瓶(约1400 m L),统一和康师傅果汁的每日饮用量为1.6瓶(约700 m L),汇源100%果汁的每日饮用量为0.2瓶(约100 m L)。
李仪王盘江莫韵娴燕倩桂腾越罗绪强
关键词:果汁饮料维生素C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