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粟占国

作品数:23 被引量:259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风湿
  • 9篇类风湿
  • 9篇关节炎
  • 8篇类风湿关节炎
  • 8篇风湿关节炎
  • 6篇综合征
  • 6篇狼疮
  • 5篇红斑
  • 5篇红斑狼疮
  • 5篇干燥综合征
  • 4篇系统性红斑
  • 4篇系统性红斑狼...
  • 4篇抗体
  • 3篇系统性红斑狼...
  • 3篇甲氨蝶呤
  • 3篇关节
  • 3篇红斑狼疮患者
  • 3篇多中心
  • 2篇蛋白
  • 2篇原发性

机构

  • 23篇北京大学
  • 4篇北京大学第三...
  • 4篇中日友好医院
  • 3篇吉林大学中日...
  • 3篇包头医学院第...
  • 2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新疆维吾尔自...
  • 2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北京大学首钢...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兰州大学第二...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北京积水潭医...
  • 1篇北京医院

作者

  • 23篇粟占国
  • 7篇安媛
  • 4篇何菁
  • 4篇赵金霞
  • 4篇刘湘源
  • 4篇苏茵
  • 3篇贾园
  • 3篇李春
  • 3篇张学武
  • 3篇王国春
  • 3篇毕黎琦
  • 2篇张卓莉
  • 2篇李小峰
  • 2篇穆荣
  • 2篇叶华
  • 2篇朱平
  • 2篇郭嘉隆
  • 2篇姚海红
  • 1篇杨尊明
  • 1篇梅轶芳

传媒

  • 16篇中华风湿病学...
  • 2篇全国自身免疫...
  • 1篇健康生活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6篇2008
  • 2篇2006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月经不调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月经不调的发生率,探讨SLE患者月经不调与发病年龄、病情、用药情况及多种自身抗体的相关性,初步分析不同剂量环磷酰胺(CTX)对患者月经情况的影响,为认识SLE患者卵巢功能异常的原因提...
张学武史俊赵金霞粟占国
文献传递
2008年亚太风湿病学会联合会学术大会会议纪要被引量:2
2008年
2008年9月27日,在日本横滨召开的第13届亚太风湿病学会联合会(APLAR)学术大会圆满结束。本文简要报道本次会议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SS)、皮肌炎(PM/DM)、骨关节炎(OA)及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主要研究动态及进展。
李向培毕黎琦郑毅古洁若厉小梅王国春粟占国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骨关节炎皮肌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Foxp3的表达和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与病情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淋巴细胞F0xD3 mRNA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水平与SLE病情活动的关系。方法对SLE患者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oxp3 mRNA的表达。对病情活动组患者进行随访.在疾病稳定期再次检测Foxp3 mRNA水平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疾病缓解前后血浆TGF-β1的浓度。结果病情活动组Foxp3 mRNA水平明显低于非活动组(P〈0.01)和健康对照组(P〈0.01)。在疾病稳定期Foxp3mRNA水平和血浆TGF—β1浓度较活动期明显升高。结论Foxp3表达及TGF—β1浓度与SLE疾病活动呈负相关,提示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SLE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叶华代琛贤李春王世瑶粟占国
关键词:T淋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
抗毒蕈碱受体3多肽抗体测定在干燥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抗毒蕈碱3受体多肽(M3RP)抗体的方法,探讨该抗体在干燥综合征(SS)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以固相合成的多肽M,RP为包被抗原,ELISA定量检测94例干燥综合征,160例其他结缔组织病及200名正常人血清中的抗M3RP抗体水平,并分析其与SS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抗M3RP抗体在原发干燥综合征(pSS)、继发干燥综合征(sSS)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84.6%和81.3%,在其他结缔组织病和正常对照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8%和1%。M3RP抗体在SS患者中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尸〈0.01)。而且,M3RP抗体在pSS和sSS中的特异性均为91.3%。pSS患者与sSS患者抗M3RP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M3RP抗体与SS患者临床表现和脏器受累情况无明显相关性。该抗体在抗α-胞衬蛋白、抗SSA、抗SSB和抗核抗体阴性的S患者中抗M3RP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85%、89.3%、88.9%和95.2%。在pSS中,抗M3RP抗体阳性的患者血清中IgG水平明显高于抗体阴性的患者。结论①ELISA法可检测pSS和sSS患者血清中的抗M3RP抗体,该抗体为诊断SS的较为特异的自身抗体之一。②抗M3RP抗体对其他自身抗体阴性的SS诊断有参考意义。
方万何菁姚中强粟占国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
丙戊酸钠诱导药物性狼疮二例并文献复习
2011年
目的 提高对丙戊酸钠诱导的药物性狼疮(DIL)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报告2例丙戊酸钠诱导的DIL,分析其临床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总结其一般规律.结果 2例患者在长期(3~13年)服用丙戊酸钠后出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临床表现为光过敏、脱发、关节炎和血液系统受累突出,其他脏器损害不明显.实验室检查均有抗核抗体、抗组蛋白抗体阳性,而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阴性.停用丙戊酸钠并予激素治疗后病情缓解,预后良好.结论 长期服用丙戊酸钠可能诱导药物性狼疮,详细询问病史,出现抗组蛋白抗体阳性可协助确诊.及早诊断并停药有助于改善预后.
鲁芙爱李春穆荣粟占国
关键词:药物性狼疮丙戊酸钠肾上腺皮质激素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发生肺间质病变后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24
2009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发生肺间质病变后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我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130例pSS病例。以患者首次出现症状为研究起点,以胸部高分辨CT检查发现肺间质病变为研究终点。研究因素包括: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包括口干、眼干、外分泌腺肿大(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雷诺现象、口腔溃疡等,免疫指标,唇黏膜活检及治疗措施等37个变量。建立Logestic回归分析模型,计算OR值及95%可信区问(95%CI)。结果①130例pss患者中22例发生肺间质病变,占16.9%。其中12例患者在检出肺间质病变时无呼吸系统症状;②单因素分析显示肺间质病变组年龄、外分泌腺肿大、口腔溃疡及发热[临床考虑干燥综合征(ss)本病引起发热]高于无肺间质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间质病变组抗U,RNP抗体阳性率为22.7%,明显高于无肺间质病变组的5.6%(P=0.021)。经过后退法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外分泌腺肿大(OR=3.739,95%CI1.069~16.079,P〈0.05)、口腔溃疡(OR:3.739,95%CI1.069~16.079,P〈0.05)、发热(OR=3.067,95%CI1.198-20.067,P〈0.05)是pss肺间质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部分pSS患者的肺间质病变为亚临床型。外分泌腺肿大、口腔溃疡及发热是pSS发生肺间质病变的相关因素,当患者出现以上症状时应该警惕肺间质病变,完善相关检查,给予合理治疗。
安媛张学武何菁粟占国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肺疾病间质性LOGISTIC模型
酷似白塞病的淋巴瘤八例分析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酷似白塞病的淋巴瘤患者的特征及转归,以减少临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我院收治的2例酷似白塞病的淋巴瘤患者,并检索中英文文献库中误诊为白塞病的淋巴瘤患者6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8例患者中6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7例有口腔溃疡,其中2fflJ溃疡位于上颚;6例有外阴溃疡;所有患者均存在皮肤病变,表现为痤疮或者脓疱疹;4例有眼炎;2例针刺试验阳性;7例发热,其中6例为中高热,4例为高热,1例为低热。4例出现白细胞减少,4例存在淋巴细胞减低。上述患者均符合2014年白塞病国际评分标准,分值为4-8分,平均(5.8±1.5)分。患者生存期1~36个月,中位生存期8个月。结论对于疑似白塞病的患者,中高度发热、不典型部位黏膜溃疡、外周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减少应警惕淋巴瘤。
姚海红李玉慧高平刘芳芳刘栩安媛贾园苏茵粟占国
关键词:贝赫切特综合征淋巴瘤误诊
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诊断价值的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分别检测抗核周因子(AP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比较3种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探讨3种抗体联合检测在R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6-2008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具有关节症状的各种风湿病患者551例,其中,RA患者304例,其他风湿病患者247例。所有患者均检测APF、AKA和抗CCP抗体,其中前两者采用问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后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结果抗CCP抗体、AKA和APF对RA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6.2%、43.6%和34.5%,特异性分别为96.0%、98.4%和99.6%;3种抗体中任一抗体阳性对RA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3%和94.7%;3种抗体中任2项抗体阳性对RA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8.4%和99.2%,而3种抗体均阳性对RA诊断的特异性达100%,但敏感性仅28.3%。结论3种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中,以抗CCP抗体对RA的诊断价值最高,联合检测抗CCP抗体、AKA和APF并不能显著提高对RA的诊断价值。
赵金霞刘湘源王志敏粟占国
神经相关性自身抗体检测在神经精神性狼疮中的意义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神经相关性自身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神经精神性狼疮(NPSLE)患者血清或脑脊液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其在NPSLE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分别以成神经瘤细胞株(SK—N—SH)、神经胶质瘤细胞株(U251)以及C57BL/10小鼠的大脑及脊髓切片为底物检测121例s㈨患者、34例疾病对照组和34名健康对照组的血清及24例NPSLE患者和22例疾病对照组的脑脊液中抗神经元细胞抗体、抗神经胶质细胞抗体、抗脑抗体及抗脊髓抗体。结果SLE患者血清中抗神经元细胞抗体、抗脑抗体及抗脊髓抗体的阳性率(17.4%、25.6%和29.8%)明显高于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在SLE诊断中的特异性分别为98.5%、95.6%和100%;抗神经元细胞抗体、抗脑抗体及抗脊髓抗体均与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积分呈正相关,并与NPSLE患者的癫痫发作、头痛、急性意识障碍以及情绪失调、焦虑等症状的发生有关;NPSLE患者血清的抗神经元细胞抗体、抗脑抗体和抗脊髓抗体的阳性率(27.8%、38.9%和61.1%)明显高于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SLE患者(P〈0.05或P〈0.01);NPSLE患者的脑脊液中抗脑抗体、抗脊髓抗体的阳性率均为29.2%,与疾病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NPSLE诊断中的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5.5%。结论抗神经元细胞抗体、抗脑抗体及抗脊髓抗体对SLE诊断的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偏低;3种抗体均与SLE疾病活动性相关;血清中抗神经元细胞抗体、抗脑抗体及抗脊髓抗体是NPSLE诊断的较特异性抗体,抗脊髓抗体可能是诊断NPSLE较敏感的指标之一;脑脊液中的抗脑抗体、抗脊髓抗体对NPSLE的诊断更具有特异性。
邵晓凤李永哲苏茵赵卫崔巍粟占国
关键词:红斑狼疮神经精神性狼疮间接免疫荧光法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生物类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及合并用药模式:一项大样本多中心横断面研究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应用生物类DMARDs在中国RA患者的用药模式以及安全性.方法 研究为单组一次性多中心横断面非干预性的观察性研究.研究时间为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纳入来自全国15所医院,依ACR 1987分类标准确诊为RA、年龄≥18岁并正在使用生物类DMARDs的男性和女性患者共802例,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探索性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为(49±14)岁,其中女性652例(81.3%).合并使用传统合成DMARDs、糖皮质激素(GC)、NSAIDs和外用药的比率分别为89.5%(718例)、29.7%(238例)、56.1%(450例)和19.1%(153例).在718例合并使用传统合成DMARDs的患者中,合并使用1种、2种和3种及以上传统合成DMARDs的患者比率分别是49.3%(354例)、41.2%(296例)和9.5%(68例).最常用的传统合成DMARDs依次为甲氨蝶呤[65.9%,(9.8±2.5)mg/周;473例]、羟氯喹[41.8%,(340.3±96.3) mg/d;300例]、来氟米特[41.5%,(15.4±5.2) mg/d;298例]和柳氮磺吡啶[6.3%,(1 753.3±693.3) mg/d;45例].在238例合并使用GC的患者中,有73.1%(174例)和23.1%(55例)分别口服醋酸泼尼松[(8.3±4.6)mg/d]和甲泼尼龙[(8.5±21.7) mg/d];有17.6%(42例)的患者至少有1次GC相关的不良反应.450例合并使用NSAIDs的患者中,43.1%(194例)、20.2%(91例)和12.0%(54例)分别使用塞来昔布[(306.2±100.1) mg/d]、美洛昔康[(12.8±3.5) mg/d]和洛索洛芬钠[(143.9±45.3) mg/d].3.6%(16例)的NSAIDs使用者有至少1次不良反应.共153例(19.1%)患者合并使用外用药;最常用的外用药为酮洛芬(30.1%,46例).结论 应用生物类DMARDs的中国RA患者的合并用药与西方患者模式相似.最常见合并使用的传统合成DMARD是甲氨蝶呤、羟氯喹和来氟米特.中国RA患者可选外用药范围广泛,但使用欠规范.
刘田安媛何东仪武丽君李娟刘毅毕黎琦周彬林昌松何岚刘湘源李小峰杨念生张卓莉宋慧魏蔚刘婧粟占国
关键词:类风湿抗风湿药合并用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