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童善庆

作品数:69 被引量:297H指数:10
供职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8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7篇细胞
  • 28篇肿瘤
  • 16篇淋巴
  • 15篇淋巴细胞
  • 14篇肿瘤坏死因子
  • 14篇坏死因子
  • 13篇死因
  • 13篇坏死
  • 12篇肿瘤浸润
  • 10篇TIL
  • 9篇病毒
  • 8篇小鼠
  • 8篇浸润淋巴细胞
  • 8篇基因
  • 7篇凋亡
  • 7篇杀伤
  • 7篇细胞凋亡
  • 7篇卵巢
  • 6篇免疫
  • 6篇肝炎

机构

  • 58篇上海第二医科...
  • 21篇上海交通大学...
  • 8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上海市肿瘤研...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泸州医学院
  • 1篇纽约州立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血液学研...
  • 1篇徐州市第三人...
  • 1篇沪州医学院

作者

  • 69篇童善庆
  • 30篇陆德源
  • 24篇朱佑明
  • 24篇胡宝瑜
  • 20篇李彪如
  • 19篇陆静
  • 17篇张希衡
  • 14篇华祖德
  • 9篇吴建和
  • 5篇丁健青
  • 5篇肖家祁
  • 5篇袁建平
  • 4篇沈耕荣
  • 4篇赵蔚
  • 4篇张国驰
  • 4篇郭晓奎
  • 4篇王建华
  • 4篇丁建青
  • 3篇时晓东
  • 3篇张国弛

传媒

  • 14篇上海第二医科...
  • 10篇上海免疫学杂...
  • 5篇国外医学(微...
  • 5篇免疫学杂志
  • 4篇中国肿瘤生物...
  • 4篇上海医学
  • 2篇中国癌症杂志
  • 2篇中国微生态学...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国外医学(内...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口腔材料器械...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国外医学(免...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实验生物学报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年份

  • 3篇2003
  • 3篇2002
  • 4篇2001
  • 5篇2000
  • 6篇1999
  • 4篇1998
  • 7篇1997
  • 6篇1996
  • 9篇1995
  • 8篇1994
  • 3篇1993
  • 1篇1992
  • 4篇1991
  • 4篇1990
  • 2篇1989
6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鼠胸腺、肝、脾非粘附细胞的TNFmRNA的研究
1994年
本研究用小鼠TNFcDNA探针,从BALB/c小鼠的胸腺、肝、脾非粘附细胞中检测到TNFmRNA,表明TNFmRNA可以一种细胞内库形式预先存在于体内。经Northern印迹分析,发现这些非粘附细胞中TNFmRNA有4.7kb和1.95kb两种杂交带,前者可能是后者的前体。又小鼠体内经地塞米松处理后,肝、脾非粘附细胞中TNFmRNA可暂时减少,但胸腺中TNFmRNA含量无明显变化。
童善庆Silve.,A
关键词:胸腺TNFMRNA
逆向斑点杂交、斑点杂交和电镜检测鸭乙型肝炎病毒的比较被引量:1
1989年
本文将逆向斑点杂交同时检测鸭乙型肝炎病毒DNA(DHBV DNA)及其特异DNA多聚酶(DNAp)的结果,与斑点杂交检测DHBV DNA和电镜检测DHBV颗粒的结果作了比较。174份鸭血清用逆向斑点杂交和斑点杂交进行了配对检测,两者结果在统计上无差别。77份用逆向斑点杂交和电镜作了配对检测,结果也无统计学差别。部分样品用三种方法重复检测多次,结果以逆向斑点杂交检测的重复性最好。并认为逆向斑点杂交具有方法简单、可靠、重复性好和一次能同时检测DHBY DNA和特异DNAp两个指标的优点,是研究体内嗜肝病毒复制较为理想的方法。
王建全沈鼎鸿童善庆陆德源顾健人陈渊卿
关键词:乙肝病毒斑点杂交
卵巢癌TIL细胞杀伤活力的研究
1995年
本实验以卵巢浆液性囊腺癌及粘液性腺腺癌TIL细胞作为效应细胞,卵巢浆液性细胞及K562细胞作为靶细胞,采用单个细胞毒实验法,连续观察了效应细胞和靶细胞的结合及杀伤过程,发现TIL杀伤K562细胞及新鲜分离的肿瘤细胞具有相似的形态变化过程,但是变化速度存在着差异,其中浆液性囊腺癌TIL细胞杀伤自体肿瘤细胞形态变化最快,其次是杀伤异体同一组织类型细胞,最差的粘液性囊腺癌的TIL细胞杀伤异体浆液性囊腺癌细胞,这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李慧芳陆静华祖德李彪如童善庆陆德源
关键词:淋巴细胞卵巢肿瘤肿瘤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对肿瘤细胞株的杀伤作用
1996年
肿瘤坏死因子对肿瘤细胞株的杀伤作用陆静胡烈薇华祖德朱佑明张希衡童善庆肿瘤坏死因子(TNF)是由激活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系统所产生的一种多功能蛋白分子,在机体内起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TNF最明显的活性特征是对肿瘤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然而TNF不是对所...
陆静胡烈薇华祖德朱佑明张希衡童善庆
关键词:肿瘤细胞株肿瘤坏死因子杀伤作用抗肿瘤作用
幽门螺杆菌VacA^+BCS对上皮细胞骨架的影响
2003年
目的 为了观察VacA+ BCS对上皮细胞骨架的作用 ,并分析这种致细胞骨架病变的作用特点 ,从而明确VacA等分泌性毒力因子的致病意义。方法 利用cDNA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研究VacA+ BCS作用细胞中细胞骨架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同时利用免疫荧光染色以及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的形态结构变化。结果 同VacA-BCS作用细胞和空白对照相比 ,VacA+ BCS作用细胞引起了细胞骨架蛋白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 ,同时 ,显微镜观察结果也从形态和结构方面证实了上皮细胞骨架的改变。结论 VacA+ BCS可以引起上皮细胞骨架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VacA等细菌分泌性毒力因子可能在H pylori致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王洪涛袁建平赵蔚吴凯宇李振红时晓东童善庆郭晓奎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微管蛋白空泡毒素基因芯片
人胎肝细胞移植治疗重症病毒性肝炎的进一步研究
1991年
本文对49例急性或亚急性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成二组,一组应用“六、五”综合疗法(对照组),共21例,死亡13例,病死率为61.9%。另一组(治疗组或胎肝细胞组、简称FLC组)在综合疗法基础上加用人胎肝细胞,共28例,死亡9例,病死率为32.14%。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X^2=4.30,P<0.05)。进一步分析指出FLC组的存活病例于应用FLC后,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及凝血酶原时间均有明显改善(P<0.01),提示FLC移植的即时反应具有预后意义。其次,胎儿离母体时间与肝细胞活率呈负相关关系,提示FLC的制作与应用越早越好。15%的病人于应用FLC后有低热反应,勿需处理,但个别病例可出现胸闷、气急,可能与滴速太快有关。
沈耕荣谢青周霞秋李惠英童善庆张炳舟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胎肝
一种高活力分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方法的建立被引量:24
1994年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增殖力、活力、杀伤力是TIL临床治疗的基本问题。由于Rosenberg方法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本实验室对其一些重要步骤进行了改进:①用单一冷胶原酶消化肿瘤组织块;②省去影响TIL活力的离心操作;③TIL培养48h内除去掺杂在TIL中的肿瘤细胞等。由于除去了影响TIL活力的抑制因素,TIL的增殖率、生存率、活力、杀伤力明显增加。有80%肿瘤组织的TIL经扩增可超过1×10 ̄9细胞数,生长周期曲线反映了冷酶法的增殖率超过Rosenberg方法。本方法的建立,为TIL克隆、建株打下了基础,显示了TIL临床治疗潜能的提高。
李彪如童善庆朱佑明胡宝瑜张希衡陆静吴建和胡洪亮沈鼎鸿陆德源
关键词: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杀伤细胞
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渗液中细胞因子的变化被引量:1
1997年
实验以35只SD大鼠为模型,皮下包理海绵后再造成10%深Ⅱ度烫伤(Sb组),同时设仅理海绵的对照(S组),于伤后1、2、3、5、8、14、21d分别检测海绵渗液中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生物学活性。结果发现无论是烫伤组还是对照组,在烫(创)伤早期创面渗液中,均能测到高水平的IL-1、IL-6;在烫(创)伤后期,对照组细胞因子水平迅速下降,烫伤组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朱莉吴建和胡宝瑜童善庆冯世杰陆树良
关键词:烫伤渗出液IL-1IL-6TNF
暴发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研究进展被引量:1
1990年
引起暴发型病毒性肝炎(FVH)的病毒有 HAV、HBV、HCV、HEV 及 HDV 等,在我国以 HBV 多见。病毒感染类型可为单一病毒感染,可为两种以上病毒(如 HBV 和 HDV 等)的同时或叠加感染,也可为同一病毒的再次感染。FVH 时急性肝细胞坏死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主要是机体的免疫病理损害,其中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与 FVH 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密切,内毒素也是重要的诱发因子。
童善庆沈耕荣
关键词:肝炎病毒性病因病理
人体恶性实体瘤TIL增殖力、表型和杀伤力研究被引量:7
1994年
在建立高活力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分离培养方法的基础上,对83例恶性实体瘤TIL的细胞增殖动力学、部份TIL表型与杀伤力等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提示,本实验室所建立分离培养的TIL增殖能力较强且稳定,有65%的增殖倍数大于1000倍;3H-TdR掺入高峰在培养的第45~75天;对其自身的原代肿瘤细胞杀伤力可以维持至56天以上;对56份经rIL2诱导的TIL(培养时间17±5.2天)表型分析:CD380±21%,CD437±21%,CD844±18%,HLADR69±24%,与rIL2诱导前比较,CD3、CD4、CD8和HLADR均增多,尤以CD3与CD8表型增多明显。
李彪如童善庆张希衡朱佑明胡宝瑜陆德源陆静顾琴龙
关键词:浸润淋巴细胞淋巴细胞表型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