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侃声

作品数:8 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水稻
  • 4篇同工酶
  • 4篇酯酶
  • 3篇酯酶同工酶
  • 3篇酶同工酶
  • 2篇选育
  • 2篇云恢290
  • 2篇软米
  • 2篇时空性
  • 2篇水稻品种
  • 2篇同功酶
  • 2篇基因
  • 2篇基因表达
  • 1篇稻种
  • 1篇地理起源
  • 1篇亚种
  • 1篇野生
  • 1篇野生稻
  • 1篇栽培
  • 1篇栽培稻

机构

  • 6篇云南省农业科...
  • 2篇北京农业大学
  • 2篇云南省农科院
  • 1篇延安大学

作者

  • 8篇程侃声
  • 5篇张尧忠
  • 4篇王象坤
  • 4篇才宏伟
  • 2篇谭春艳
  • 2篇王增明
  • 2篇赵素芳
  • 2篇杨忠义
  • 2篇卢义宣
  • 2篇贺庆瑞
  • 2篇罗军
  • 1篇周汇
  • 1篇刘晓利
  • 1篇刘家富
  • 1篇陈向东

传媒

  • 5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北京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4
  • 2篇1992
  • 1篇1991
  • 2篇198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亚洲稻(Oryga Sativa L.)分类的酯酶同工酶研究——兼论水稻酯酶同工酶基因表达的时空性被引量:8
1992年
对1270多份亚洲栽培稻各生态型地方品种及普通野生稻的分析表明,鉴别籼、粳及野生稻用萌动期种子检测酯酶同工酶效果较好,可出现16条酶带,其中10A为粳稻主特征带,11A为籼稻的主特征带,13A为Aus及一部分西南亚籼的主特征带,14A为普通野生稻的主特征带。10A、11A、13A、14A与栽培稻起源及籼粳分化密切相关,可作为区分籼粳的指标。本文还对国内外各研究者的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
才宏伟王象坤程侃声张尧忠
关键词:酯酶同功酶水稻
水稻酯酶酶谱的定量分析被引量:7
1989年
定量研究了亚洲栽培稻不同类型的164个品种的酯酶同工酶。实验先就典型的籼粳稻找出二者的属性酶带,再以这些带的记分为基础进行定量分折,将参试品种归成A、B、C、D、E五类。A、B相当于粳及偏粳,D、E相当于偏灿及籼,C相当于“中间型”。大部份品种籼粳分明,中间型的品种占19.5%。酯酶酶带记分分类的结果,和形态分类不一致的品种只占6.71%,和聚类分折有异的为10%,这些品种多属特殊酶带材料或C栏(中间类)品种,本来就易于在籼粳分类上出现偏差。
张尧忠程侃声周汇贺庆瑞
关键词:水稻酯酶酶谱
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酯酶同工酶带的初步研究被引量:9
1994年
实验材料来自亚洲各国,共1270份,其中112份为普遍野生稻。每个品种先获得其聚丙烯酰胺电泳的酯酶带。用程(侃声)氏形态分类法把随机取样的栽培品种分为籼和粳,分析各酯酶带在它们中的频率,认为识别粳稻的主酶带是10A,辅助带2A、4A、6A;识别籼稻的主酶带是11A,辅助带5A、7A。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酯酶带和中川原氏的琼脂胶酯酶带作比较,在籼粳分类上10A、11A似乎与12B(粳)、13B(籼)有一定对应关系,在分类结果上两法出入不大。14A在栽培稻中出现的频率极低,在野生稻中的频率高,是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的区别酶带。这条酶带仅出现在聚丙烯酰胺电脉的酯酶中,在琼脂胶电泳的酯酶里未见有类似的酶带。中国野生稻的14A频率(76.20%)比外国野生稻(43.20%)高,在形态上表现更为原始。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后代中14A的频率很低,表明14A和野生稻的野生性有密切联系。
张尧忠程侃声才宏伟王象坤
关键词:酯酶野生稻栽培稻
稻种Est同工酶基因表达的时空性(简报)
1992年
稻的同工酶研究在各种作物中是开展较早的.稻的酯酶同工酶带与酶谱类型丰富且稳定性好,因而成为国内外稻作学者研究稻种起源、演化与分类最常用的一种同工酶.但是由于各家对稻的取样部位、发育时期、分析方法、胶的种类与浓度、缓冲系统 pH 以及命名方法等不同,试验结果亦不同甚至相当混乱难以交流.
才宏伟王象坤程侃声
关键词:水稻同功酶
从酯酶同工酶看亚洲稻的地理起源及亚种演化被引量:10
1989年
本文根据酯酶酶谱变异估计值的分析,认为籼粳的起源与分化中心主要为印度,粳稻的起源与分化中心主要为云南及东南亚。酶谱显示籼粳稻均起源于共同的祖先,但起源地是分散的。就32个籼粳属性带酶谱分析,纯籼带及纯粳带的酶谱只占28.1%,但所包括的品种数却占参试品种的43.6%,其余23个酶谱则籼粳属性带以不同比例同时出现,其中有4个酶谱既有籼品种也有粳品种,籼粳约各占一半,证明籼粳的演化是连续性的。演化的环境因素可能是水分与温度,文中就光壳稻和Rayada的酶谱构成型和Aus典型在前文聚类中的地位进行了初步讨论。
张尧忠程侃声贺庆瑞
关键词:酯酶同工酶
国家级优质灿型软米水稻品种“云恢290”选育
程侃声罗军卢义宣王增明赵素芳龙庆荣黄乃威杨忠义谭春艳刘家富刘晓利封显汉张竹仙木龙陈向东刘发太兰凤鸣李成龙李绍军
云南省光敏粳型二系杂交稻研究。“云恢290”米粒细长,糙米率为76.05%、精米率为63.16%、整精米率为57.31%、直链淀粉为18.97%、胶稠度为74MM、糊化温度为7、粗蛋白为8.46%、总淀粉为79.42%,...
关键词:
关键词:选育
国家级优质籼型软米水稻品种“云恢290”选育
程侃声罗军卢义宣王增明赵素芳龙庆荣黄威杨忠义谭春艳
“云恢290”系从亚洲、西南亚、美洲、非洲等一万多份稻种引种材料中发现变异株,经观察、选育而成。“云恢290”米粒细长,糙米率为76.05%、精米率为63.16%、整精米率为57.31%、直链淀粉为18.97%、胶稠度为...
关键词:
关键词:云恢290选育籼稻
从部分Aman和深水稻看粳稻的起源被引量:2
1991年
栽培稻由野生稻演化而来是稻作学者所公认的,由于野生稻的性状大都偏近籼稻,对籼稻起源于野生稻也没有争议,对粳稻的起源则有不同的看法.丁颖认为粳稻是由籼稻演化而来,周拾禄认为巢湖的粳型野稻是粳稻的先祖.Second根据同工酶研究,推定粳稻是由中国的野生稻演化来的.冈彦一与程侃声先后通过杂交试验,认为野生稻本身同时有直接分化为籼稻和粳稻的可能;王象坤等则进一步推测粳稻是野生稻在旱地上驯化的结果.冈彦一在其《栽培稻之起源》一书中对上述各种假设都有简要的叙述.籼稻和粳稻在地理分布上,虽然从低到高、由南至北,前者渐次减少而后者渐次增多。
程侃声张尧忠王象坤才宏伟
关键词:粳稻深水稻水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