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红梅

作品数:10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蛋白
  • 3篇反应蛋白
  • 2篇动脉
  • 2篇心肌
  • 2篇内酰胺酶
  • 2篇耐药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多重耐药
  • 2篇白蛋白
  • 2篇C反应蛋白
  • 2篇超敏C反应蛋...
  • 1篇单胞菌
  • 1篇蛋白酶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动脉介入治疗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动脉硬化患者
  • 1篇对心
  • 1篇心肌缺血

机构

  • 10篇南华大学
  • 1篇海南省中医院

作者

  • 10篇王红梅
  • 7篇胡耀华
  • 5篇田黎明
  • 3篇谢小武
  • 2篇何军
  • 1篇章若涵
  • 1篇张超
  • 1篇周青
  • 1篇杨梅
  • 1篇胡耀华
  • 1篇符春苗
  • 1篇聂光华
  • 1篇胡艳群

传媒

  • 2篇牡丹江医学院...
  • 2篇临床合理用药...
  • 2篇中南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19
  • 6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株β-内酰胺酶的检测与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了解临床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检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 236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法进行药敏实验,筛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后,再进行改良三维实验对多重耐药菌所产β-内酰胺酶进行分析。结果在体外药敏实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14种抗假单胞菌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耐药现象,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显示出较高的敏感性,分别为环丙沙星(60.6%)、加替沙星(58.1%)、阿米卡星(43.6%)、左氧氟沙星(53.4%);其次是亚胺培南(56.4%)、头孢他啶(49.2%)、头孢哌酮/舒巴坦(40.7%)。三维实验结果显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8株(25.0%),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菌7株(21.8%),同时产ESBLs+AmpC酶菌4株(12.5%)。乙二胺四乙酸(EDTA)协同实验检测产金属酶菌5株(15.6%)。结论产ESBLs、高产AmpCβ2内酰胺酶和(或)碳青酶烯酶是本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菌主要耐药机制。
胡耀华王红梅田黎明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Β-内酰胺酶
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和同源性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通过对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同源性分析,进行院内感染的基线调查,并分析其耐药谱特征,为临床防治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测定17种抗菌药物对62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 IC),并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其耐药株的同源性。结果有16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甙类和氟喹若酮类等抗菌素均显示出较高水平的多重耐药性;其中4株RAPD分型显示有高度同源性。结论分离自ICU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率高达21%,且大多数菌株有高度同源性。因此建立全面的药敏谱和RAPD基因分型体系,加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监测,为及时找到感染源头、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
胡耀华王红梅谢小武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同源性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
尿微量白蛋白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对心肌损伤的评估作用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尿微量白蛋白的变化及其对心肌损伤的评估作用。方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86例,手术方式全部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术。于手术前即刻及术后24 h,分别采集肘静脉血3 mL,采用电化学发光测定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I和肌红蛋白水平,分析与比较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组和微量白蛋白尿阴性组上述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结果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组术后心肌肌钙蛋白I、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分别为1.68±0.74μg/L、10.16±4.18μg/L,明显高于术前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组和术后微量白蛋白尿阴性组(P<0.05);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组术后肌红蛋白水平为40.16±15.82μg/L,明显高于术前的16.68±6.45μg/L(P<0.05),但与术后微量白蛋白尿阴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32.35±11.38μg/L;P>0.05)。结论两组患者术后心肌肌钙蛋白I、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红蛋白水平与术前相比升高,提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引起心肌损伤。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组术后心肌肌钙蛋白I和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高于微量白蛋白尿阴性组,提示术前微量白蛋白尿阳性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王红梅胡耀华章若涵田黎明何军胡艳群
关键词:尿微量白蛋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损伤
760株致病菌与药物敏感性分析
2003年
为帮助临床用药,我们从本院1995-2000年分离760株细菌对1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了监测 .简述如下:
王红梅聂光华周青
关键词:致病菌药物敏感性抗生素合理用药纸片扩散法
缺血修饰白蛋白在慢性肾病合并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评价IMA作为慢性肾脏患者急性心肌缺血的早期标志物的价值。方法 72例慢性肾病患者根据心肌缺血诊断标准分为心肌缺血组、非心肌缺血组各36例,选择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ACB原理检测3组IMA水平。结果 CKD心肌缺血组、非心肌缺血组IM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KD心肌缺血组IMA水平值高于CKD非心肌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A可作为早期诊断CKD患者心肌缺血的灵敏、特异的指标。
王红梅胡耀华田黎明
关键词:心肌缺血白蛋白钴结合试验
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状动脉硬化患者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探讨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10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CAS)和100名冠状动脉正常组(CAN)的Hcy和hs-CRP水平。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Hcy和hs-CRP含量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人(P<0.01)。高Hcy和hs-CRP与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相比,相对危险度的OR值分别为5.75、4.33、3.43、2.40、2.38、2.29。结论 Hcy和hs-CRP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Hcy和高hs-CRP血症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相比,危险性更高。
王红梅胡耀华谢小武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
肺炎克雷伯菌AmpC、ESBL的检测和耐药性分析
2011年
目的:分析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现状,检测ESBLs、AmpC酶的流行状况。方法:利用CLSI纸片法确认实验和APB纸片增强试验分别检测ESBLs和AmpC酶,用纸片扩散法检测82株肺炎克雷伯菌对16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结果:单产ESBLs和AmpC酶分别占56.1%和9.8%。结论: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现象严重、多重耐药现象突出,ESBLs检出率高。
王红梅胡耀华田黎明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
肺炎支原体患儿Hs-CRP和MMP-9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010年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患儿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乳胶免疫比浊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42例MP患儿及45例正常儿童的Hs-CRP和MMP-9水平。结果 MP患儿组Hs-CRP和MMP-9的水平与正常儿童组相比,其结果显著增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和P<0.05)。结论动态检测MP患儿Hs-CRP和MMP-9的变化,对MP患儿的治疗及病情监测有重要价值。
何军王红梅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超敏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
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儿童腹泻诊断中的鉴别意义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通过检测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探讨其在儿童腹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小儿科腹泻患儿86例,采用自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PCT和hs-CRP。结果:与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组相比较,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的PCT、hs-CRP显著升高(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中PCT、hs-CRP含量可提高儿童腹泻诊断与分类的可靠性,指导医生合理用药。
胡耀华王红梅田黎明谢小武
关键词:儿童腹泻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
VSD联合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研究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治疗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02例,根据最终采取的治疗方案分为联合组(n=41)、VSD组(n=31)和表皮生长因子组(n=30),所有患者行手术清创并行自体皮片移植修复,联合组给予VSD联合表皮生长因子治疗,VSD组给予单纯VSD治疗,表皮生长因子组给予表皮生长因子治疗,观察各组植皮存活率、瘢痕评分及疼痛程度,同时检测治疗前后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结果:联合组植皮存活率为95.12%(39/41),明显高于VSD组的74.19%(23/31)和表皮生长因子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瘢痕柔软度、血管分布、厚度、色泽评分及总分明显低于VSD组和表皮生长因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后7dIFN-γ、IL-6和CRP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7dIFN-γ、IL-6和CRP明显低于VSD组和表皮生长因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1周、1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VSD组和表皮生长因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联合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胡耀华张超王红梅卓书伟符春苗杨梅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皮肤软组织缺损清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