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新平

作品数:81 被引量:1,989H指数:3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4篇农业科学
  • 19篇生物学
  • 16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4篇土壤
  • 24篇植被
  • 19篇荒漠
  • 14篇植物
  • 14篇结皮
  • 12篇生物土壤结皮
  • 12篇土壤结皮
  • 12篇人工植被
  • 11篇水分
  • 10篇固沙
  • 9篇沙丘
  • 8篇生态系统
  • 8篇土壤水
  • 8篇土壤水分
  • 8篇柠条
  • 7篇植被区
  • 7篇荒漠地区
  • 7篇干旱
  • 6篇温度
  • 6篇荒漠生态

机构

  • 80篇中国科学院
  • 7篇兰州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南阳师范学院
  • 1篇中国林科院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81篇王新平
  • 40篇李新荣
  • 33篇张景光
  • 25篇潘颜霞
  • 19篇张志山
  • 17篇虎瑞
  • 16篇张亚峰
  • 12篇刘立超
  • 9篇康尔泗
  • 9篇周海燕
  • 7篇谭会娟
  • 5篇王正宁
  • 5篇苏延桂
  • 5篇肖洪浪
  • 4篇刘新民
  • 4篇张利平
  • 4篇李金贵
  • 4篇张浩
  • 4篇黄子琛
  • 4篇陈宁

传媒

  • 37篇中国沙漠
  • 8篇生态学报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水科学进展
  • 3篇冰川冻土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Acta B...
  • 1篇土壤学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中国科学:生...

年份

  • 2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7
  • 3篇2006
  • 13篇2005
  • 5篇2004
  • 4篇2003
  • 8篇2002
  • 5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8
  • 3篇1996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干旱沙漠区土壤微生物结皮及其对固沙植被影响的研究(英文)被引量:149
2000年
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人工固沙植被区 ,采用已有的数据和长期的定位观测 ,分析了固沙植被区生物结皮的形成特点及其对植被动态的影响。流沙经过沙障固定和种植植物后 ,沙土表层形成风积物结皮 ,再演变成以藻类为优势种的微生物结皮 ,而这一过程是因沙物质得到固定后 ,大气降尘和粉粒在沙表层堆积、下沉 ,再经雨滴的冲击等物理作用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降水不足 2 0 0mm的条件下 ,结皮的形成改变了土壤水分的传导 ,有限的降水在沙土层中的时空分布发生了变化 ,使深根系的灌木逐渐衰退 ,浅根系的植物得到了发育。结皮和亚表层土的发育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种子雨的分布 ,使植物种的多样性渐趋于饱和状态 ,并最终影响到植被的稳定性。
李新荣张景光王新平刘立超肖洪浪
关键词:干旱沙漠地区固沙植被稳定性
荒漠灌木冠层对降水的再分配
人工固沙植被系统的建立,改变了降水的空间分布格局.固沙植物冠层截留的降水,一部分通过蒸发损失,一部分经枝叶汇流后与茎干截留的降水一起流向灌丛基部形成树干茎流,并汇集枝茎分泌物以及附着在枝叶茎干的干湿沉降物于根区,对提高干...
王新平
人工固沙区一年生植物小画眉草种群异速生长动态研究被引量:16
2002年
通过对沙坡头人工固沙区一年生植物 4a的连续观测 ,我们得到对于一年生植物来讲水分竞争是个体分异的根本原因 ,种群中个体间的竞争主要是对有限水分的争夺。随着水分梯度的变化 ,小画眉草种群从一开始的没有竞争到为有限水分而发生的根系竞争。水分条件的暂时好转 ,个体又把大量能量用于建造茎杆、枝叶等支持组织 ,光竞争能力随之加强。发育出较多浅层须根系用于在降雨季节迅速吸收降水是一年生植物非常有利的一个竞争手段。
张景光李新荣王新平李金贵赵亮王刚
关键词:一年生植物
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固沙灌木林生态系统演变特征被引量:27
2005年
应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分析了沙坡头地区栽植于1956、1964、1981、1987年的无灌溉人工植被固沙群落浅层土壤分形特征、植被盖度、物种特征、生物量、土壤水分、土壤微生物,以及群落土壤物理和土壤养分特征,并与流动沙丘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化荒漠地区,首先利用半隐蔽式草方格沙障对流动沙丘进行固定,然后栽植灌木柠条、花棒等和半灌木油蒿,经过40多年的稳定演变,该区域逐渐形成由矮灌木与草本植物覆盖,以及隐花植物与微生物土壤结皮复合的固定沙丘景观.在人工植被固沙防护体系稳定演变过程中,浅表层土壤的细粒化和养分富集化特征,微生物土壤结皮与亚表层土壤厚度,以及浅表层土壤体积含水率均随固沙年限的延长趋于显著增加.而土壤微生物数量、植被盖度、植物种数等生物群落学属性在固沙年限达40a左右时,已趋于最大,尔后呈缓慢下降趋势.随着固沙年限的增加,灌木树种不断衰退减少,当固沙年限逾17a之后,群落生物量增至峰值后略有下降.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流动沙丘被人工植被固定年代越久远,浅表层(0~3cm)土壤粘粒含量(4.50%)越高,其分形维数越大(D=2.4083),表明人工植被固沙防护体系浅表层土壤结构变得越紧实,流动沙丘(D=2.0484)在人工植被的固定作用下,发生逆转的趋势越显著,沙丘日趋固定.
王新平李新荣肖洪浪张景光张志山
关键词:荒漠植被分形维数土壤性状
荒漠人工固沙植被区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性被引量:27
2009年
表层土壤水分具有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异性。研究的目的:(1)揭示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区浅层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性特征;(2)确定驱动土壤水分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在人工固沙植被区内一个4500m2的网格样地上每隔10m设置取样点,在连续7个月的时间内(2005年4~10月),每隔15d用时域反射仪测量各样点表层以下15cm和30cm深度的土壤容积含水量。结果表明,该区网格尺度上浅层土壤水分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其变异性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而减小;相对海拔是驱动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作用在降雨后尤为显著,且其对土壤下层的影响比上层更明显;植被和土壤水分含量的相关性时间序列与相对海拔一致——降雨使其相关性增加;土壤质地(土壤粒径分布)和土壤水分含量的相关性时间序列特征与植被和相对海拔相反,且其对土壤上层的影响比下层更明显。因此,在沙坡头荒漠人工固沙植被区,降雨后的短暂湿润期,地形和植被是驱动浅层土壤水分变异的主要影响因子,而随着降雨之后土壤逐渐变干,土壤质地的影响变得更加明显。
潘颜霞王新平苏延桂何明珠贾荣亮
关键词:人工植被荒漠土壤水分
荒漠灌丛微生境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异特征——灌丛与降水的影响被引量:11
2013年
对干旱区优势固沙灌木柠条群落不同微生境(灌丛外和灌丛下)的土壤温度(0cm、5cm、10cm和20cm剖面深度)进行了连续测定,对比分析了晴天、降水日与灌丛对其微生境土壤温度时空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和植被灌丛对土壤温度均具有显著影响。在无雨日,受灌丛遮阴影响,灌丛外土壤温度明显高于灌丛下相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在降水日,土壤温度主要受降水影响,降水使土壤温度明显降低,灌丛的影响作用减弱,灌丛下和灌丛外同一剖面深度的土壤温度差异较小。无雨日土壤温度日变化呈单峰型正弦曲线,随剖面深度增加,土壤温度振幅逐渐减小,峰值出现时间滞后,土壤温度垂直分布变化呈现4种典型变化曲线。夜间(日落至日出)柠条灌丛下地表温度(0cm土壤温度)比灌丛外地表温度略高。降水日土壤温度日变化随降水过程的持续呈逐渐递减趋势,土壤温度垂直分布变化表现为随深度增加而递增的趋势。
张亚峰王新平虎瑞潘颜霞
关键词:降水土壤温度遮阴
生态脆弱带不同区域近缘优势灌木的生理生态学特性被引量:10
2005年
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分别为中国北方生态脆弱带典型区域——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和腾格里沙漠的优势灌木。为了探讨生长在地理位置相距很远的不同气候类型区、但亲缘关系较近的沙漠植物种之间特性的差异及近缘种间引种成功的可能性 ,对 3种灌木在原产地和引种地 (腾格里沙漠 )的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参数、β胡萝卜素和脯氨酸累积等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显示 :各区优势灌木的气体交换特征不同 ,主要依照区域光照和温湿条件的不同组合而变化 ,各区域的环境条件组合最利于其建群种的生长 ;引进种对引种地环境变化的反应调节较乡土种敏感 ;地理位置相距较近的近缘种间生理特性相近 。
周海燕张景光李新荣王新平赵亮龙利群
关键词:生态脆弱带干草原中间锦鸡儿柠条锦鸡儿生理生态学特性
草原化荒漠带人工固沙植丛区土壤水分动态被引量:50
2004年
研究土壤水分动态有助于在水文过程与生态格局之间建立定量的联系。以大型自动称重式蒸渗仪为试验设施,对草原化荒漠带固沙植丛区与无植被沙区土壤水分动态及蒸散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内植丛区及无植被沙区土壤水分变化均与降水过程高度相关,油蒿与柠条植丛区总蒸散量大体相当,平均蒸散速率分别为1 31mm/d,1 22mm/d。受固沙植物种生育期差异与降水年内分配变化的综合影响,当经历连续30多天无雨期时,柠条植丛区土壤水分骤降,根系密集区土壤体积含水率降低至0 5%以下,平均蒸散速率由前期的2 2mm/d降至0 6mm/d。油蒿植丛区土壤体积含水率在1%左右变化,平均蒸散速率由1 8mm/d降为0 9mm/d,仍高于柠条植丛区达50%。无植被沙区土壤体积含水率保持在大于2%的水平,平均蒸发速率由1 1mm/d减小至0 4mm/d,平均为0 78mm/d,约为植丛区平均蒸散速率的60%。土壤深层渗漏量达113 4mm,占降水量的40 5%,渗漏速率平均为0 63mm/d。人工固沙植被有效地利用了这部分降水资源,使得植丛区土壤水分无深层渗漏。
王新平康尔泗张景光李新荣
关键词:土壤水分水分平衡蒸散发
中国干旱沙区的生态重建与恢复:沙坡头站60年重要研究进展综述被引量:47
2016年
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建站60年来,服务于国家需求,推动了沙漠科学的发展。在沙害治理、沙漠生态重建与恢复、荒漠生态系统长期生态学、沙地生态水文学、人工植被稳定性及干旱胁迫生理生态学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解决了在降水量小于200mm的干旱沙漠地区植被建设的关键技术,证实了通过人为促进生态恢复是可行的,创造了人类活动(治理和利用)与沙漠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模式;探讨了干旱沙区土壤水循环的植被调控机理,提出了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模式;理论上探明了人工植被稳定性维持的生态学机理,提出了荒漠系统生态恢复的理论模型;揭示了荒漠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引领了生物土壤结皮的生理生态功能及其水文学研究;拓展了干旱逆境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沙坡头站已成为国际沙漠科学与荒漠长期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平台。
李新荣周海燕王新平刘立超张景光陈国雄张志山刘玉冰谭会娟高艳红
关键词:腾格里沙漠荒漠生态系统沙害治理
沙坡头地区藓类结皮土壤净氮矿化作用对水热因子的响应被引量:6
2014年
采用室内控制温度(-10、5、15、25、35和40 ℃)和湿度(29%、58%、85%和170%田间持水量,FWC)培养原状土柱的方法,研究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天然植被区藓类结皮土壤氮矿化特征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 低温(〈15 ℃)培养时,土壤氮素转化以微生物固持作用为主,〉25 ℃后土壤氮素转化速率显著增加.藓类结皮土壤氮素转化速率及其对温度的敏感性均高于无结皮土壤,且在85%FWC时敏感性最高,表明藓类结皮的存在有利于土壤氮素的转化.随着土壤湿度的增加,土壤氮素转化速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85%FWC时最大.藓类结皮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在高温(25~40 ℃)和中等水分条件下(58%FWC和85%FWC)最大,呈现明显的温湿度交互作用.藓类结皮的繁衍和拓殖能够提高土壤的供氮能力,促进氮素循环,有助于土壤生态系统的修复.
虎瑞王新平潘颜霞张亚峰张珂张浩
关键词:温度土壤湿度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