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国祥

作品数:399 被引量:4,399H指数:33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05篇期刊文章
  • 67篇专利
  • 22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79篇生物学
  • 23篇农业科学
  • 11篇天文地球
  • 8篇水利工程
  • 8篇文化科学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化学工程
  • 4篇建筑科学
  • 4篇理学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矿业工程
  • 2篇医药卫生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52篇水体
  • 45篇污染
  • 40篇太湖
  • 39篇沉积物
  • 33篇菹草
  • 32篇水质
  • 28篇营养化
  • 28篇富营养化
  • 27篇植物
  • 27篇湿地
  • 26篇水生
  • 26篇湖泊
  • 22篇河道
  • 20篇泥沙
  • 20篇蓝藻
  • 19篇土壤
  • 18篇沉水
  • 17篇沉水植物
  • 16篇叶绿
  • 16篇叶绿素

机构

  • 365篇南京师范大学
  • 42篇江苏省环境演...
  • 34篇中国科学院
  • 17篇湖南科技大学
  • 15篇中华人民共和...
  • 14篇南京信息工程...
  • 13篇南通大学
  • 13篇南京水利科学...
  • 12篇安徽师范大学
  • 12篇临沂大学
  • 11篇重庆文理学院
  • 9篇南京农业大学
  • 7篇江西师范大学
  • 6篇湖北师范学院
  • 6篇江苏省环境科...
  • 5篇南京大学
  • 5篇江苏省环境工...
  • 4篇河海大学
  • 4篇江苏省环境监...
  • 4篇盐城师范学院

作者

  • 397篇王国祥
  • 44篇刘金娥
  • 44篇韩睿明
  • 29篇许晓光
  • 27篇王文林
  • 26篇李强
  • 25篇李时银
  • 23篇李振国
  • 20篇葛绪广
  • 19篇王锦旗
  • 19篇濮培民
  • 18篇曹昀
  • 17篇刘波
  • 16篇周晓红
  • 16篇潘国权
  • 15篇周锋
  • 14篇魏宏农
  • 13篇郭长城
  • 13篇杨文斌
  • 12篇陈正勇

传媒

  • 37篇湖泊科学
  • 27篇生态学报
  • 22篇环境科学
  • 20篇生态与农村环...
  • 9篇安徽农业科学
  • 8篇中国环境科学
  • 8篇中国给水排水
  • 7篇生态学杂志
  • 7篇人民黄河
  • 7篇生态环境
  • 6篇环境工程学报
  • 6篇生态环境学报
  • 5篇水土保持学报
  • 5篇环境污染与防...
  • 5篇人民长江
  • 5篇环境科学与技...
  • 5篇环境科学研究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南京师大学报...
  • 5篇环境监测管理...

年份

  • 3篇2024
  • 5篇2023
  • 8篇2022
  • 13篇2021
  • 9篇2020
  • 15篇2019
  • 7篇2018
  • 11篇2017
  • 17篇2016
  • 23篇2015
  • 22篇2014
  • 21篇2013
  • 39篇2012
  • 28篇2011
  • 28篇2010
  • 30篇2009
  • 21篇2008
  • 44篇2007
  • 23篇2006
  • 5篇2005
39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黑藻群丛对水体氮素和其他主要环境因子日变化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通过引种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构建了沉水植物-水-沉积物模拟微实验系统,研究了沉水植物黑藻生理活动的日变化对水体氮素迁移转化及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藻组水体中溶解氧浓度、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显著高于对照组(无黑藻水体)(P<0.05),溶解性总固体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溶解氧浓度、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15:00时达到峰值。水体NH4+-N和TN浓度始终保持稳定,且低于对照组。从日变化规律来看,在15:00—18:00之间NO3--N平均浓度较高,在24:00—次日2:00 NO2--N浓度较低。
毛丽娜王国祥张利民董彬周锋李振国
关键词:黑藻环境因子氮素日变化
酸模浮床对污染水体净化效果及机理分析被引量:6
2008年
以南京地区河道岸坡常见陆生植物酸模为试材,制成生态浮床,研究酸模浮床以及无植物浮床对污染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及其机理。结果表明:酸模对TN,NH4+-N去除率达92.40%,97.00%,为对照组去除率的4.47倍、1.10倍,其中酸模对NH4+-N的去除主要依靠水体微生物硝化反应,而对照组NH4+-N去除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氨的挥发引起;酸模组水体中NO3--N浓度出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酸模对水体TP,COD去除效果明显,酸模组TP,COD浓度分别比初始降低了79.17%,86.63%,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果表明,酸模对污染水体中氮磷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可作为水体生态修复的优良物种而使用。
周晓红王国祥杨飞何伟
关键词:酸模污染水体氮磷浮床
人工填料技术在悬浮泥沙截留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08年
通过实验室小型试验研究了人工填料对挟沙水体悬浮泥沙的截留作用。结果表明:人工填料对水体泥沙具有较好的吸附截留作用,不同密度、长度及厚度的人工填料单元具有不同的积极效果,密度越大,长度越长,厚度越厚,效果越好。人工填料在截留泥沙颗粒物的同时还可以截留一定量的氮磷污染物,单位体积人工填料对磷的截留可望达到696.26 mg/m3。
郭长城喻国华王国祥
关键词:人工填料悬浮泥沙截留
不同藻密度条件下铜绿微囊藻与大型溞的相互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通过设置模拟摄食试验,使用铜绿微囊藻藻液及滤液对大型溞同时进行急性毒理试验,探讨了不同藻密度条件下铜绿微囊藻与大型溞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大型溞的摄食行为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抑制,抑制作用随藻密度升高而下降,中、低藻密度(1.01×108mL^(-1)、1.01×107mL^(-1))下的抑制率分别为54.6%、65.7%,高密度(1.01×109mL^(-1))下的抑制率为29.7%。同时,铜绿微囊藻对大型溞有毒性作用,在毒理试验中,藻液组24 h和48 h的LC50值分别为0.455×107mL^(-1)和0.036×107mL^(-1),滤液组24 h和48 h的LC50值分别为1.299×107mL^(-1)和0.179×107mL^(-1)。藻液组的LC50值明显低于滤液组,结合镜检表明,大型溞摄食铜绿微囊藻,铜绿微囊藻对大型溞的毒性影响以胞内毒素为主。在藻-溞微生态系统中,当藻密度低时,大型溞种群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显著,藻细胞被摄食殆尽后大型溞迅速死亡;当藻密度适中时,大型溞种群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良好,存活时间最长;当藻密度高时,大型溞种群受藻毒素强烈影响,短时间内死亡殆尽,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差。
徐鑫李王国祥李时银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大型溞毒性试验
一种城市河道良性生态系统构建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河道良性生态系统构建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3个阶段:水生植物恢复阶段、生态系统构建阶段、以及生态调控阶段,其中水生植物恢复针对先锋种定植所形成的单一群落,通过“林窗”干扰补种不同类型的沉水植物提升沉水植...
李启蒙王国祥张新厚韩睿明刘金娥陈焱山许晓光陈赟
苦草生长对沉积物中磷迁移转化的影响被引量:20
2014年
构建了不同营养盐负荷的沉积物环境"水-苦草-沉积物"生态系统,监测分析了沉积物中总磷(TP)、生物可获得磷及其环境因子的垂直分布及变化,以苦草为例,研究了沉水植物生长对沉积物中磷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期的苦草通过改变沉积物环境因子或自身的生理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对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迁移转化产生了影响,并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出现不同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低(L)、中(M)、高(H)营养负荷的沉积物总磷(TP),相对于初始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苦草组下降的幅度大,分别比对照组多下降了11.63、18.50和46.25 mg/kg;在垂直方向上均表现出随深度的增加TP呈减少趋势,苦草对沉积物影响的深度随根系的活动范围变化而变化,根系增长最长(比试验初始增加了9.2 cm)的低营养负荷苦草组(LV),可影响到6 cm以下的沉积物;中营养负荷苦草组(MV)、高营养负荷苦草组(HV)根系增加不明显(分别为2.60和2.10 cm),影响深度主要在6 cm以内;检验发现,苦草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交换态磷(Ex-P)、铝磷(Al-P)随深度增加而升高,苦草组小于对照组;铁磷(Fe-P),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苦草组大于对照组,其中,在L、M、H中,苦草组的Ex-P分别比对照组下降了0.065、0.215和1.483 mg/kg,Al-P分别为1.198、2.040和2.390 mg/kg;LV中苦草的影响深度可达到10 cm的深,而MV、HV中主要集中在6 cm以内;苦草组中的Fe-P分别比对照组高8.135、16.689和8.598 mg/kg,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幅度亦大于对照组。检验发现,L中苦草组Ex-P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M、H苦草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L、M、H中Al-P、FeP苦草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
葛绪广王国祥陈成忠王立志
关键词:苦草沉积物磷迁移
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被引量:26
2016年
基于双脱氧核苷酸末端终止测序法的第一代测序技术,由于其通量低、成本高的缺点,逐步被第二代测序技术取代。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第二代测序技术由于其通量大、可定量、成本低廉的优点,在各个领域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该文首先详细介绍了以454测序、Solexa测序和SOLiD测序为代表的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原理、方法,并将以这3种测序方法为基础构建的3种测序平台的优缺点、适用研究对象、测序精确度等进行了对比总结,然后对第二代测序技术目前在土壤、沉积物、人体、海洋和污水方面等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最后,对第三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作了相应展望。
张丁予章婷曦王国祥
关键词:土壤沉积物污水
太湖西岸沉积物中两种致嗅物质的分布特征被引量:4
2017年
针对夏季太湖西岸近岸带沉积物中典型颗粒态致嗅物质: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进行研究分析.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的方法富集以及气质联用技术检测出太湖毛渎港近岸带沉积物中两种颗粒态致嗅物质.结果表明,其在沉积物表层含量最高,其中β-环柠檬醛含量达797.88ng/(g·dw),β-紫罗兰酮含量达1669.37ng/(g·dw),远远高出嗅阈值.空间分布上:在近岸带,表层沉积物(0-4cm)自然芦苇带内2种颗粒态致嗅物质的含量高于人工挖掘的漕沟内;近岸带嗅味物质明显高于湖区内.研究认为,藻类大量聚集死亡沉积至湖泊底部,降低沉积物的Eh,促进了致嗅物质的产生,为湖泛的暴发留下隐患.建议近岸带蓝藻聚集区适时打捞,底泥疏浚等生态治理措施,降低湖泛风险.
刘宪圣许晓光黄鹤勇赵艳萍陈翀赵月王国祥
关键词: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沉积物Β-紫罗兰酮
S7-300PLC实现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实时监测与控制被引量:2
2005年
根据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的特点和结构以及控制要求,结合PLC控制技术、智能传感技术、现场总线技术、OPC技术等手段,基于西门子SIMATICS7300PLC构成一个新型的水环境生态修复中试平台的控制系统,实现对温度、湿度、风速、风向、ORP、光强、CO2、水位等参数的实时监测与控制,有助于在中试平台上进行相关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重点介绍水环境生态修复实验平台控制系统硬件结构组成、结构化程序编程以及微生态系统模糊控制算法的实现等.水环境生态修复控制系统运行、操作方便,维护简单,同时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环境.
申忠宇赵瑾孙冀王国祥
关键词:水环境S7-300模糊控制
人工光源补光对沉水植物的脱色效果及酶活性的影响
2015年
采用人工光源对沉水植物金鱼藻补光,研究该法处理酸性染料废水的脱色效果及金鱼藻的酶活性响应。金鱼藻对染料废水的脱色效果良好,人工光源的补光对金鱼藻的净化效果有促进作用。其中,红光对金鱼藻的脱色效果的提高要好于白光和蓝光。实验范围内光照强度和补光时间与金鱼藻的脱色效果呈现较弱的正相关。初步确定的技术参数为:红光源,功率6 W,补光3 h,停留时间5 d。在此条件下,金鱼藻可将废水的色度从40倍降至10倍左右,去除率达75.0%。人工光源补光可促使金鱼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提前,且酶活性有所提高,有利于增强沉水植物的抗逆能力。
张显球袁珍凤杜明霞张勇王国祥
关键词:人工光源沉水植物酸性染料酶活性抗逆性
共4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