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可园

作品数:64 被引量:253H指数:9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6篇政治法律
  • 6篇经济管理
  • 2篇哲学宗教
  • 2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3篇政治
  • 8篇农村
  • 8篇农民
  • 6篇执政
  • 5篇群众
  • 4篇政党
  • 4篇政府
  • 4篇政治建设
  • 4篇中共
  • 4篇社会
  • 4篇群众路线
  • 3篇党组
  • 3篇党组织
  • 3篇新中国
  • 3篇新中国成立
  • 3篇政治功能
  • 3篇中国共产党
  • 3篇主义
  • 3篇民主
  • 3篇绩效

机构

  • 52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上海杉达学院
  • 2篇南洋理工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新疆师范大学

作者

  • 55篇王可园
  • 12篇齐卫平
  • 5篇唐兴军
  • 2篇郝宇青
  • 2篇吴常柏
  • 1篇徐敏

传媒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当代世界与社...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领导科学
  • 2篇社会主义研究
  • 2篇理论与改革
  • 2篇探索
  • 2篇党的文献
  • 2篇岭南学刊
  • 1篇中国特色社会...
  • 1篇农村经济与科...
  • 1篇江汉论坛
  • 1篇理论导刊
  • 1篇学术交流
  • 1篇行政论坛
  • 1篇江南论坛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中学政治教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15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百年探索:理论创新和基本经验被引量:10
2020年
政治建设贯穿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进程。百年来,党的政治建设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到地位明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稳步前行到曲折发展、改革开放时期调整恢复到创新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深化到地位跃升四个阶段性发展。百年发展实践推动了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不断发展创新,积累了党的政治建设方面的丰富经验。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政治建设优良传统,创造新经验,推动新实践,为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提供政治保证。
王可园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
从体制转型到国家治理:海外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的重心转换被引量:1
2023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外中国政治研究范式经历了极权主义、派系政治到威权主义的转换,这些研究范式本质上都是从制度价值或意识形态角度认识中国政治制度,认为中国政治体制应当也必将向西方的自由民主体制转型。21世纪以来,海外学者更加关注中国国家治理实践和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能力,认为“政党主导”“适应性治理”“政策试验”以及“战略规划”等是中国国家治理取得成效的重要经验,中国国家治理经验有值得学习之处。上述变化表明,海外中国政治研究出现了从以体制转型为重心向以国家治理为重心的转换,这种转换原因多样,有其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分析。
王可园王可园
关键词:海外学者中国政治
略论政府职能转变被引量:1
2014年
政府职能转变包括三个方面,即政府职能总量从"全能"向"有限"转变、政府职能结构从过分注重政治统治向更加注重社会服务与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方式从直接的、行政方式为主向间接的、经济和法律方式转变。转变政府职能是发展现代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民主政治成长的重要路径、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前提和基础。要正确处理政市、政企和政社三大关系,促进政府职能总量转变;合理确定职能结构,推动政府职能重心转变;构建现代政府治理体系,实现政府职能实现方式转变。
王可园
关键词:政府职能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提升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国家治理现代化迫切要求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是增强国家治理现代化主体的前提,是党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党的执政能力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一是经济全球化催执政环境的不确定性的挑战,二是政治民主化浪潮的挑战,三是社会结构深刻转型的挑战,四是党自身状况变化带来的挑战。需要从加强政党自身治理、优化政党执政方式、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四个方面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王可园齐卫平
关键词:执政能力
提升执政党政治沟通能力研究
2013年
提升执政党的政治沟通能力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当前执政党政治沟通能力存在几个方面缺陷,包括沟通的被动性、沟通的非民主性、沟通的滞后性及沟通的非制度化;其原因在于人的原因、沟通渠道的原因、体制机制的原因及技术的原因;通过优化执政党政治沟通队伍、完善相关制度,推进执政党政治沟通制度化、大力发展网络政治沟通平台,以提升政治沟通能力。
王可园齐卫平
关键词:执政党政治沟通
地方政府的自利性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政府作为一个典型的公共部门,它的行为一般认为会以公共利益为考量。但实际上,政府行为的自利性也是明显的。中国地方政府则由于税制改革及满足自身需求等原因,其自利性表现十分明显,地方政府的这种自利性的一个重要后果便是其对中央政策的影响,它会使中央政策只能得到部分执行或者变相执行。
李晓芬王可园
关键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自利性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困境探析——基于信任的视角被引量:18
2014年
信任作为重要的社会机制具有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维系社会秩序、增进身份认同与社会融合等功能。其中人际信任、组织信任与政治信任分别构成人们身份建构的基础、融入城市的社会资本与政治认同的基础。现代化所带来的社会流动加剧与社会利益分化,摧毁了传统社会信任结构。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转型时期的新兴特殊群体也因此陷入了人际信任缺失、组织信任匮乏与政治信任低下的裂痕之中。当信任的裂痕没有及时得以修复,新的社会信任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时,这就导致新生代农民工陷入身份建构与政治认同的困境。
唐兴军王可园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信任社会资本身份建构政治认同
农民改变中国——当代中国农村体制变革动力问题研究述评被引量:1
2016年
当代中国农村体制变革动力问题吸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兴趣,他们对农民改变中国的具体行为方式、为何是农民改变了中国以及农民改变中国的外部条件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也有学者以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抵制农村体制变革为理由挑战"农民改变中国"的观点。已有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农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但过于笼统地讨论农民的历史作用,在理论上不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实践中也不利于发现真正的"改革促进派"。
王可园
关键词:农民
转变政府职能的三个认识维度被引量:9
2013年
政府职能转变应当从三个维度加以认识:现代经济发展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实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共同致力于"效率"的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长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绩效,为民主生长与巩固提供前提和基础;中国公民社会的特殊生成经历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为公民社会的发展成熟提供必要的条件。政府职能转变不仅仅是从政治体制改革一个层面上来探讨的问题,而应当从经济、政治、社会三位一体全方位的视角去关注,单独认识某一方面都是有失偏颇的。为此,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也应由全能型、管制型、权力型转向有限型、服务型、法治型,以实现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与公民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总体目标。
齐卫平王可园唐兴军
关键词:政府职能现代经济民主政治公民社会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路径探析被引量:3
2014年
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特殊的地位,决定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实现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原因在于,政党执政方式法治化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面临的困境有三个方面:长期的封建专制传统的束缚,党特殊的发展历史的影响,少数党员干部法治观念淡薄。要从三个层面提升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文化现代化,构建新型政治文化,跨越历史遗留之难题;加快实现政党角色转型,破解"路径依赖"困局;要加强党员干部法治教育,塑造依法执政主体力量。
王可园齐卫平
关键词:执政方式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