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强
- 作品数:262 被引量:1,121H指数:16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16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探讨16排螺旋 CT(16-muhidetector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16-MDCT)检测和区分冠状动脉斑块的准确性。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06年3月68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先行16-MDCT 检查,4天内再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冠状动脉血管腔直径狭窄(DS)≥50%定义为有意义的狭窄,分别测量斑块的 CT 密度,单位为 CT 值(Hounsfield units,HU),根据冠状动脉斑块的 CT 值区分斑块性质并作出分类:(1)软斑块:CT 值为≤50 HU;(2)纤维斑块(中等斑块):CT 值为50~119 HU;(3)钙化斑块≥120 HU。结果在112段16-MDCT 和 QCA 均诊断为冠状动脉狭窄≥50%的病变中,其敏感性为91.8%(112/122),特异性为97.8%(556/568),共96段有意义的狭窄病变纳入研究,分别位于左前降支57段,左回旋支17段,右冠状动脉14段,左主干8段。IVUS 发现软斑块21个(21.9%)、纤维斑块36个(37.5%)、钙化斑块38个(39.5%),混合性斑块(纤维钙化斑块)1个(1.1%),16-MDCT 发现软斑块20个,平均 CT 值(11±36)HU(-27~42 HU)、纤维斑块37个,平均 CT 值(83±20)HU(58~105 HU)、钙化斑块39个,平均 CT 值(292±80)HU(167~530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性16排螺旋 CT 冠状动脉成像技术不仅可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同时对区分钙化斑块及非钙化斑块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王明慧葛均波王克强凌志清钱菊英葛雷张峰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冠状动脉斑块血管内超声
- 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缺氧心肌早期凋亡信号分子的变化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索能够应用于临床辨别早期缺血心肌生物学活性的敏感代谢变化指标。方法SD大鼠行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分别结扎0(对照组)、5、20、45min。采用luciferin/luciferase法,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心肌组织在不同缺血时间段梗死区、梗死边缘区及正常区ATP含量变化,葡萄糖调节蛋白75(grp75)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表达变化,以及细胞色素C释放、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降解的情况。结果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分别结扎5、20、45min时,梗死区及梗死区边缘心ATP含量上升,并于20、45min时明显高于正常水平;grp75及HIF1α基因转录水平未见明显改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少数细胞细胞色素C的释放出现于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5min,而PARP的降解发生较迟,出现于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20min。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45min时细胞色素C的释放和PARP的降解明显增强免疫反应呈现片状染色。结论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早期梗死区发生细胞凋亡,细胞色素C释放、PARP降解出现较早,可用作为临床辨别缺血心肌生物学活性的早期变化指标。
- 张晖顾兴华徐丹令孙爱军夏蓓莉刘雯王克强左伋葛均波
- 关键词:葡萄糖调节蛋白75缺氧诱导因子1细胞色素C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
- 乙醛脱氢酶2抑制剂大豆甙对缺氧心肌细胞的MAPK信号转导作用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检测乙醛脱氢酶2(ALDH2)对大鼠心肌细胞在缺氧状态下氧自由基(ROS)产生、凋亡发生和信号转导的影响。方法通过缺氧模型比较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和经大豆甙(daidzin)24h预处理后缺氧的活性变化,用C400测定ROS,用TUNEL试剂盒检测凋亡,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酶磷酸化的改变用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检测。每组实验(n)均重复3次以上。结果当心肌细胞ALDH2被特异大豆甙抑制后,更易在缺氧环境下诱导产生ROS和凋亡,且与MAPK有关的磷酸化酶活性均表达增强。结论当ALDH2被抑制后,心肌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下降,这与ROS的产生、凋亡和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ALDH2对缺氧引起的细胞改变具有保护作用。
- 徐丹令孙爱军王时俊王翔飞贾剑国顾兴华王克强邹云增葛均波
- 关键词:乙醛脱氢酶2缺氧心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BLOTTING
- 短期快速心房起搏钙平衡调节蛋白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被引量:4
- 2003年
- 为观察家兔短期快速心房起搏所致心房肌电重构及其对钙平衡调节蛋白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探讨心房肌电重构的发生机制 ,取新西兰大耳白兔 36只 ,随机分为 6组 ,经颈内静脉切开置入电极导管 ,以最快的心房 1∶1起搏的频率于右房行快速心房起搏 ,监测起搏前后心房有效不应期 (AERP)的变化 ,按分组分别于起搏 0 .5 ,1,2 ,4 ,8h后终止起搏 ,取右房组织 ,行半定量逆转录 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钙平衡调节蛋白基因表达的相对水平。结果 :快速心房起搏后AERP缩短 ,起搏后 0 .5h内AERP变化速率最大 ,最小值出现在快速心房起搏后 8h ,在 0 .5h后的整个短期起搏过程中变化不大 ;0 .5h至 8h的快速心房起搏使肌浆网钙泵和L型Ca2 + 通道基因表达水平逐渐下调 ,至起搏后 4h较起搏前有显著性差异 ;Na+ Ca2 + 交换的基因表达水平上调 2 3.71% ,但无统计学意义。磷酸受纳蛋白、Ryanodine受体的基因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心房肌电重构的电生理变化发生于快速心房起搏0 .5h ,起搏 4h可引起钙平衡调节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 ,推测心房肌电重构的形成有细胞内钙超载机制的参与。
- 李莹邵建华周聊生周京敏王克强葛均波
- 关键词:基因表达心房肌电重构心房颤动
- 中耳显微手术的虚拟现实研究
- 张天宇谢叻戴培东金德才王克强周印李树峰魏安顺吴巧教李敏
- 该项目通过先进手段获取高分辨率、微间距的人颞骨标本连续切片图像并进行图像处理,通过对颞骨内各显微解剖结构(包括所有骨结构和软组织结构)进行三维建模并建立高精度的颞骨显微结构三维数据集,在此基础上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颞...
- 关键词:
- 关键词:中耳显微手术虚拟技术
- 经冠状动脉内注射月桂酸钠构建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被引量:32
- 2005年
- 目的建立新的在体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月桂酸钠组(n=54)及微球组(n=27),微球组依所注射微球的数量进一步分为500、1000和3000个次3个亚组(n=9);大鼠麻醉后开胸,夹闭主动脉后经左心室内注射200μg月桂酸钠或42μm的微球达冠状动脉,以注射生理盐水为对照;分别采用病理切片、超声心动图和彩色微粒子测量技术,观察各组大鼠心肌内微血栓和微梗死形成,以及心功能和心肌局部血流量的变化。结果经左心室内注射200μg月桂酸钠后1h,大鼠心肌微小动脉内即有微血栓形成,3h以后达高峰,血栓形成率高达66.4%±18.8%,在此后的12~72h逐渐降低。与微球组相比,所形成的微血栓中不但有血小板及纤维蛋白的聚集,而且还伴有内皮损伤及较严重的炎细胞浸润;二者所形成的微梗死灶皆为锲形呈局灶性分布,但月桂酸钠组梗死部位炎症反应较重。月桂酸钠组所形成的微梗死面积、心功能和心肌局部血流量的下降程度与单次注射1000个微球相似。结论经冠状动脉内注射月桂酸钠可成功构建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其最佳剂量和时间点分别为200μg和3h,与机械性的塑料微球栓塞相比,在病理发病机制上比较贴近于临床,可作为冠状动脉微栓塞微循环研究的理想的动物模型。
- 沈成兴梁春陈良龙钱菊英王克强陈灏珠葛均波
- 关键词:医学实验动物学微球
- 盖膜与内毛细胞静纤毛相互作用的生物力学分析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讨在Corti器振动过程中盖膜与内毛细胞静纤毛的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阐明感音传导过程中,内耳Corti器微观结构可能的存在状态。方法以豚鼠耳蜗底回Corti器的电镜图像为原型,建立盖膜与内毛细胞最长静纤毛接触和不接触的两种二维计算模型各一个,并作力学分析比较。结果模拟Corti器振动过程,在相同剪切流的压力作用下,静纤毛在不接触盖膜时表现偏移度较大;两种模型均表现在静纤毛顶连接及小根基部应力较高、固有频率近似。结论静纤毛在不与盖膜直接接触时更容易受兴奋性刺激。
- 杨琳戴培东华诚张天宇丁光宏王克强王正敏
- 关键词:盖膜内毛细胞有限元分析
- 切应力对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被引量:7
- 1997年
- 用可模拟生理及超生理切应力的平行板模拟循环流动装置进行实验,发现模拟生理脉动切应力(56.25,19.29dyne/cm^2)及超生理脉动切应力(385.71dyne/cm^2)均可使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沿液体流动方向伸长.采用计算机半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处理,进一步发现内皮细胞伸长程度与切应力大小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并且,模拟超生理切应力对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较生理脉动切应力大.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切应力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机理打下了基础.
- 艾珣王克强贾剑国江国伟汪洋赵子琴
- 关键词:切应力内皮细胞脐静脉细胞形态动脉粥样硬化
- 通心络抽提物阻断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人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成熟的研究
- 目的 探讨通心络(TXL)抑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树突状细胞免疫成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人外周血CD14+单个核细胞,经含有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白介素4的培养基培养...
- 苏蔚王克强葛均波徐丹令张红旗孙爱军贾建国袁凌燕杨琳周京敏邹云增
- 关键词:通心络树突状细胞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 骨髓源性心肌细胞瞬间外向钾电流状态的研究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研究骨髓源性心肌细胞的膜瞬间外向钾电流(Ito)的状态。方法:取健康SD大鼠的骨髓,经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获得骨髓基质干细胞,再以3μmol/L的5-氮杂胞嘧啶(5-aza)孵育诱导,利用膜片钳技术,以正常大鼠心室肌细胞为对照,以全细胞记录模式记录骨髓基质干细胞和骨髓源性心肌细胞的膜瞬间外向钾电流。结果: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经5-aza诱导后表达心肌特异性蛋白,在诱导14d后的细胞,可记录到动作电位;骨髓基质干细胞在5-aza诱导前即可记录到Ito,但不同细胞间电流密度差别较大,为15.89±11.18pA/pF(n=12);与骨髓基质干细胞相比骨髓源性心肌细胞Ito电流密度(20.45±8.91pA/pF,n=5)较诱导前有增加的趋势,两者有显著差异;Ito电流的密度与心室肌细胞(21.69±7.73pA/pF,n=20)无显著差异。结论:5-aza可在体外有效诱导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心肌化,与心室肌细胞相比,骨髓源性心肌细胞膜Ito电流密度无显著差异。
- 李莹葛均波史剑慧于晓虞勇章毅马军张少衡赵嫣沈建颖宿燕刚王克强周专
- 关键词:瞬间外向钾电流膜片钳心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