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丹

作品数:121 被引量:489H指数:12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0篇期刊文章
  • 28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3篇医药卫生
  • 8篇语言文字
  • 5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4篇病毒
  • 23篇毒性
  • 23篇心肌
  • 23篇心肌炎
  • 23篇肌炎
  • 23篇病毒性
  • 23篇病毒性心肌炎
  • 13篇综合征
  • 13篇细胞
  • 11篇小鼠
  • 10篇信号
  • 10篇英语
  • 10篇通路
  • 9篇卡维地洛
  • 8篇预后
  • 7篇大学英语
  • 7篇信号通路
  • 7篇ERK1/2
  • 6篇ERK1/2...
  • 5篇脓毒

机构

  • 59篇温州医科大学
  • 48篇温州医学院附...
  • 14篇温州医学院附...
  • 10篇温州医学院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台州市中西医...

作者

  • 121篇王丹
  • 29篇林锡芳
  • 19篇钱燕
  • 18篇褚茂平
  • 17篇潘景业
  • 14篇陈其
  • 11篇夏炎火
  • 9篇高秋琦
  • 8篇岳亚延
  • 8篇叶进燕
  • 8篇潘璐璐
  • 7篇姜剑斌
  • 7篇王楸
  • 6篇张营营
  • 6篇周爱华
  • 6篇阮妙华
  • 6篇周爱华
  • 5篇吴蓉洲
  • 5篇施怡声
  • 5篇张园海

传媒

  • 13篇温州医学院学...
  • 9篇温州医科大学...
  • 4篇浙江医学
  • 4篇中华医学遗传...
  • 3篇医学研究杂志
  • 2篇中国乡村医药
  • 2篇中国临床药学...
  • 2篇浙江临床医学
  • 2篇中国优生与遗...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祝您健康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中国药师
  • 2篇湖北广播电视...
  • 2篇中医药管理杂...
  • 2篇中华中医药学...
  • 2篇中华全科医学
  • 2篇科技视界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第15届中国...

年份

  • 2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6篇2019
  • 4篇2018
  • 8篇2017
  • 9篇2016
  • 5篇2015
  • 10篇2014
  • 15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12篇2009
  • 6篇2008
  • 7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2
  • 3篇2001
1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温对雾化器表面残留微生物清除效果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不同清洗用水水温对专人专用雾化器表面残留微生物清除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儿120例进行随机分组,根据患儿住院期间雾化治疗后雾化器冲洗和浸泡用水的温度不同,设立1个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水温为15~25℃,试验组根据水温不同分为3组:A组(30~45℃),B组(50~60℃),C组(>90℃),其余均按照常规进行冲洗、浸泡,统一方式晾干保存。分别在雾化器开始使用后的第1、第3、第5、第7天,对保存备用的雾化器表面采样送检。根据合格标准比较不同使用时间和不同分组雾化器表面微生物采样的合格率。结果:雾化器使用1 d,对照组合格率为96.7%,各试验组合格率均为100.0%(P>0.05)。雾化器使用3 d,对照组合格率为50.0%,试验组合格率分别为A组66.7%,B组90.%,C组100.0%(P<0.001);使用5 d,对照组合格率为48.1%,试验组合格率分别为A组53.6%,B组92.9%,C组100.0%(P<0.01);使用7 d,对照组合格率为52.9%,试验组合格率分别为A组50.0%,B组92.3%,C组100.0%(P<0.01)。结论:在常规的清洗保存下,随着清洗用水水温升高,雾化器表面残留微生物的有效清除率提高。50℃以上水温可以有效清除雾化器表面的残留微生物,达到雾化器的有效清洁。
苏丽丹叶媛媛江小琼王丹张雪青卢雪琴温鸿蔡福满
关键词:水温雾化器微生物
两种脾虚证大鼠肝脏线粒体自噬及细胞凋亡的比较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比较脾气虚证和脾不统血证两种脾虚证模型大鼠肝脏线粒体自噬及细胞凋亡水平,探讨脾虚证发生发展过程中,肝脏细胞状态变化及可能的机制。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8只)、低分子肝素钠对照组(8只)、脾气虚组(8只)、脾不统血组(8只)。采用劳倦过度加饮食失节的方法复制脾气虚证大鼠模型,在脾气虚证的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诱导出血的方法构建脾不统血证大鼠模型;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三磷酸腺苷(ATP)含量;JC-1荧光探针法检测大鼠肝组织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Parkin、LC3Ⅱ/Ⅰ的表达水平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leaved caspase-3、线粒体外Cyt-C的表达水平;使用荧光定量法检测PINK1、Parkin、Bcl-2、Bax mRNA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及低分子肝素钠组比较,两种脾虚证大鼠肝组织线粒体膜电位,ATP含量,PINK1、Bcl-2蛋白及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线粒体外Cyt-C蛋白水平、Bax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种脾虚证大鼠LC3Ⅱ/Ⅰ蛋白比值、Parkin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脾气虚证大鼠比较,脾不统血证大鼠肝组织线粒体膜电位、ATP含量降低(P<0.05,P<0.01),线粒体外Cyt-C蛋白水平、Bcl-2蛋白及mRNA水平下降(P<0.05,P<0.01),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Bax蛋白及mRNA水平上升(P<0.05)。结论脾虚证大鼠肝组织细胞凋亡可能机制为,线粒体过度损伤导致线粒体自噬紊乱,进一步导致了细胞凋亡,随着脾虚证的加重,肝组织细胞凋亡程度加深。
陈慧陈燕王丹项伟玲吕斌金丽琴
关键词:脾气虚证脾不统血证肝脏细胞细胞凋亡
一个PROC基因变异所致的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家系的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蛋白C(protein C,PC)缺陷症家系进行致病变异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蛋白C活性(protein C activity,PC: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蛋白C抗原(protein C antigen,PC:Ag)含量。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对家系中的其他成员进行相关位点的变异检测。结果先证者PC:A和PC:Ag分别降至15%和11%,其父母和姐姐的PC:A和PC:Ag也降至正常参考值的50%左右。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PROC基因第7外显子存在c.572_574delAGA(p.Glu191_Lys192delinsGlu)杂合缺失变异,第8外显子存在c.752C>T(p.Ala251Val)杂合错义变异;其父亲存在p.Glu191_Lys192delinsGlu杂合变异,其母亲和姐姐存在p.Ala251Val杂合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c.572_574 del AGA(p.Glu191_Lys192 delinsGlu)判定为可能致病(PS1+PM4+PP3),c.752 C>T(p.Ala251Val)亦为可能致病(PS1+PM1+PP3)。结论先证者PROC基因第7外显子c.572_574delAGA(p.Glu191_Lys192delinsGlu)杂合缺失变异和第8外显子c.752C>T(p.Ala251Val)杂合错义变异可能是该家系的遗传学病因。上述发现丰富了PROC基因的致病变异谱,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陈源石佳旻黄小夏盛安群卢朝升朱棉棉王楸王明山王丹
关键词: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基因变异
温州市旅游景区英语翻译规范的调查被引量:4
2012年
本文以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论为理论框架对温州市旅游景区英语翻译规范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其中存在的翻译不规范现象,进而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王丹
关键词:旅游景区翻译规范
血浆PRA、AngⅡ在ALI/ARDS患者中的变化和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PRA、AngⅡ在ALI/ARDS患者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测定ALI/ARDS和非ALI/ARDS患者血浆PRA和AngⅡ浓度,进行APACHEⅡ评分和LIS评分,计算病死率,进一步将患者按预后分组,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利用ROC曲线评价PRA和AngⅡ的诊断分辨度。结果与非ALI/ARDS组相比,ALI/ARDS组血浆PRA和AngⅡ浓度明显增高(P<0.05),死亡组血浆PRA和AngⅡ浓度高于存活组(P<0.05)。PRA、AngⅡ与APACHEⅡ评分、LIS、乳酸(LAC)间均呈明显正相关。PRA在预测ALI/ARDS方面有显著意义(AUC=0.705,P=0.001),AngⅡ对预测ALI/ARDS也有显著意义(AUC=0.672,P=0.007)。在预测ALI/ARDS方面,PRA、AngⅡ与LIS相比无明显差异(P=0.923,P=0.713)。结论 ALI/ARDS患者血浆PRA和AngⅡ水平明显升高,两者在预测ALI/ARDS和判断其预后方面均有重要意义,而AngⅡ在预测ALI/ARDS中的特异度较高。
夏炎火郑小蕾王丹余方友林锡芳潘景业
关键词:血浆肾素活性ALI/ARDS预后
血乳酸和ScvO2监测对多发伤预后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血乳酸和SevO2的变化与多发伤严重度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3年8月-2005年7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多发伤患者118例分为3组:多发伤(24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
高秋琦林锡芳王丹
关键词:多发伤血乳酸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文献传递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柏林定义及预后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采用柏林定义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进行预后相关因素研究,并构建预后模型。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符合ARDS柏林定义的患者139例,根据不同预后,分为死亡组(83例)和存活组(56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根据预后不同,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归分析,并建立预后模型。结果死亡组和存活组在年龄、既往史、APACHEU评分、住院日、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吸入气中氧浓度分数(FiO2)、氧合指数、实验室指标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RDS的病死率随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数目、脓毒症严重程度及肺外器官衰竭数目的增多而增加;氧合指数、有创检查和治疗(3项)、肺外器官衰竭数目(3个)是ARDS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由此构建的预后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2(95%CI:0.87~0.96),最佳诊断值为.1.37,灵敏度为71.10%,特异度为94.60%。结论氧合指数、有创检查和治疗(3项)、肺外器官衰竭数目(3个)是ARDS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
郑小蕾雷步怀林锡芳王丹马继红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率预后
大承气汤联合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患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0
2015年
目的:探讨大承气汤联合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4年3月脓毒症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乌司他丁组(UTI组)和大承气汤联合UTI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20例,评价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评分(APACHEII评分)及感染性炎性反应评分(SOFA评分)。在入院24 h内及接受治疗7 d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以及血清中IL-4,IL-6,IL-10,IL-12,IL-18,IFN-r的含量,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血液中CD4+、CD8+T淋巴细胞数以及CD4+/CD8+的比值。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PACHEII评分和SOF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在UTI组和联合治疗组在治疗前APACHEII评分分别为(27.8±6.32)分和(28.1±3.77)分,经治疗后分别降低为(22.41±3.37)分和(19.83±4.43)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4.31,P<0.05)。治疗前两组的SOFA评分分别为(15.57±4.54)分和(16.39±5.57)分,治疗后分别下降至(11.4±4.61)分和(9.97±3.43)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4.51,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PCT、CPR及WBC的测定值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且联合治疗组患者血清中PCT、CPR及WBC的测定值均低于UTI组,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IL-4、IL-6、IL-10、IL-12、IL-18和IFN-r的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治疗前比较,IL-4、IL-6、IL-12的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联合治疗组,在治疗前血清中IL-4和IL-6的含量分别为(75.98±8.34)ng/m L和(71.95±6.67)ng/m L,治疗后(34.51±6.12)ng/m L和(22.47±9.93)ng/m 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与UTI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
王丹夏炎火周小洁何杰
关键词:大承气汤乌司他丁脓毒症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
血浆vWF:Ag、蛋白C活性在ALI/ARDS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意义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蛋白C(PC)活性在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中意义。方法对49例ALI/ARDS患者和21例非ALI/ARDS患者分别测定血浆vWF:Ag和PC活性,并进行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和肺损伤评分(LIS),进一步将ALI/ARDS患者按预后、病因和器官衰竭数目(除肺外)分组,计算病死率,对结果进行比较。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vWF:Ag和PC活性的诊断分辨度。结果与非ALI/ARDS组相比,ALI/ARDS组病死率和LIS评分明显升高,PaO2/FiO2明显降低,ALI/ARDS组患者血浆vWF:Ag(104%~752%)明显增高(P=0.026),而PC活性(14%~125%)明显降低(P=0.002)。ALI/ARDS患者中死亡组、感染组和≥2个器官功能衰竭组血浆vWF:Ag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C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感染组和≥2个器官功能衰竭组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C活性对预测ALI/ARD准确性较好(AUC=0.709,95%CI:0.588~0.811,P=0.002),PC活性≤83%时,预测ALI/ARDS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7.75%和57.14%,而vWF:Ag在预测ALI/ARDS准确性较差(AUC=0.584,95%CI:0.460~0.701,P=0.243)。结论 血浆vWF:Ag升高和PC活性降低对判断ALI/ARDS预后都有重要作用,血浆vWF:Ag越高,PC活性越低则预后越差;但在预测ALI/ARDS上有差异,血浆PC活性预测ALI/ARDS的准确性较好,而血浆vWF:Ag预测ALI/ARDS的诊断价值有争议。
夏炎火林锡芳潘景业王丹李卓英杨梅
关键词:ALIVWF
CRRT对MODS患者血浆细胞因子的清除作用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患者血浆细胞因子的清除作用。方法:12例MODS患者进行CRRT,采用前稀释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于开始前和开始后4、12、24、48h采血标本和超滤液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10的浓度;于开始前和开始后4、24、48h进行血气、血电解质、肾功能、血常规等检查。结果:12例患者CRRT后血浆TNFα、IL1β、IL6、IL10呈下降趋势,其中TNFα在治疗开始后4h略有升高,12、24、48h时下降;IL1β在治疗后有下降;IL6在治疗开始后4h有升高,12、24、48h下降;IL10在治疗开始后4、48h有升高,12、24h下降。12例患者治疗后APACHEII评分不同时间点均有改善,四种细胞因子在超滤液中未能检出。结论:CRRT能减少MODS患者血浆中的多种细胞因子,可改善患者病情。
林锡芳江松福潘景业王丹吴建波林碎钗叶进燕施怡声
关键词:肾替代疗法多器官功能衰竭细胞因子类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