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洪涛
-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纳氏旋毛虫肌幼虫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多重PCR鉴定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研究纳氏旋毛虫(Trichinella nelsoni,T7)肌幼虫细胞的分离和体外培养方法。方法消化法分离纳氏旋毛虫肌幼虫,用研磨法分离其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分离细胞的形态并测量细胞核与细胞直径。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进行细胞培养,并通过多重PCR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纳氏旋毛虫肌幼虫细胞平均直径为11.72±1.13μm,细胞核平均直径为5.76±0.68μm。细胞在接种于培养液后24~72h开始贴壁生长,培养8~12d后单层细胞形成,贴壁细胞多为发亮、饱满、圆形细胞。对培养14d的细胞进行多重PCR分析,结果与纳氏旋毛虫肌幼虫具有相同的DNA条带。结论纳氏旋毛虫肌幼虫细胞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至少可存活20d。
- 李宛青崔晶赵桂花牛洪涛侯小君逯莉张西臣王中全
- 关键词:肌幼虫细胞培养多重PCR
- 应用多重PCR技术鉴定我国6个旋毛虫地理株的研究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对我国猪源旋毛虫地理株进行鉴定和分类。方法根据旋毛虫rDNA扩展片段V区(expansion seg-ment V region,ESV)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ITS1和ITS2基因序列合成5对特异性引物,以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1)、乡土旋毛虫(T.nativa,T2)、布氏旋毛虫(T.britovi,T3)、伪旋毛虫(T.pseudospiralis,T4)及纳氏旋毛虫(T.nelsoni,T7)的国际参考株作为对照,应用多重PCR对我国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河南、云南、哈尔滨、黑龙江同江、湖北及天津)进行鉴定,并观察影响多重PCR扩增的因素。结果我国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多重PCR扩增结果显示,均具1条与T1相同的条带(173bp)。应用多重PCR对单条旋毛虫幼虫、不同保存条件的旋毛虫幼虫及含幼虫的新鲜小鼠肌肉提取液进行扩增,均得到173bp的特异性条带。结论经多重PCR鉴定我国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均为T1。
- 崔晶赵桂花王中全姜鹏牛洪涛
- 关键词:旋毛虫多重PCR
- 旋毛虫肌幼虫培养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1)肌幼虫培养细胞的超微结构。方法:分离旋毛虫肌幼虫细胞,进行体外传代培养,利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扩增(ISSR-PCR)标准引物对第3代培养细胞及肌幼虫基因组进行扩增,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贴壁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果和结论:旋毛虫肌幼虫第3代培养细胞和旋毛虫肌幼虫DNA的ISSR-PCR扩增产物均在1000bp和750bp处出现相同条带。扫描电镜下旋毛虫培养细胞的形态有多种类型,可分为圆颗粒形、多角形、三角扇形、蜂窝型、似分裂型及褶皱型等,其中以圆颗粒形细胞占多数。
- 李宛青崔晶姜鹏牛洪涛张西臣王中全
- 关键词:旋毛虫肌幼虫培养细胞扫描电镜
- 旋毛虫对昆明小鼠最小感染剂量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 2008年
- 为观察旋毛虫感染昆明小鼠的最小剂量,将7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均分7组,每只鼠分别经口感染旋毛虫肌幼虫30、25、20、15、10、5及3条,感染后6周剖杀。取完整膈肌,压片、镜检、计数虫荷。小鼠全身肌肉经人工胃液消化后计数肌肉虫荷。结果,压片镜检法和人工消化法的幼虫检出率,感染30、25、20、15及10条旋毛虫肌幼虫的小鼠均为100%(10/10);感染5条旋毛虫肌幼虫的小鼠,两种方法幼虫检出率分别为70%(7/10)和100%(10/10);感染3条旋毛虫肌幼虫的小鼠,两种方法均未检出幼虫。感染旋毛虫的小鼠膈肌和肌肉虫荷与感染剂量均呈正相关(r=0.759,P<0.05;r=0.638,P<0.05)。旋毛虫经口成功感染昆明小鼠的最小剂量为5条幼虫。
- 崔晶王洁王中全牛洪涛
- 关键词:旋毛虫昆明小鼠
- ISSR-PCR对我国旋毛虫7个地理株的分子鉴定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探讨对不同种和地理株旋毛虫进行分子鉴定。方法利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PCR(inter simple sequencerepeat-PCR,ISSR-PCR)标准引物对5种旋毛虫及我国旋毛虫7个地理株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并观察影响扩增效果的因素。结果5种旋毛虫均分别扩增出了各自的特异性条带:旋毛虫(T1)2条(950bp和850bp),乡土旋毛虫(T2)1条(850bp),布氏旋毛虫(T3)3条(1 300bp、950bp和700bp),伪旋毛虫(T4)1条(600bp),纳氏旋毛虫(T7)有4条带(1 700bp、1 450bp、1 050bp、900bp)。我国有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均扩增出了与T1相同的2个特异性条带(950bp、850bp)。此外,T1、河南株、云南株、哈尔滨株、黑龙江同江株还扩增出了另外2条弱带(500bp和400bp);但湖北株和天津株则无这2条弱带,湖北株扩增出了1 350bp的条带,天津株扩增出了1 600bp的条带。非猪源的广西株与T1相比,缺少950bp的条带。对1条旋毛虫肌幼虫,在80%酒精保存24w的肌幼虫,在10%甲醛、0.2%叠氮钠及0.05%柳硫汞溶液保存9 w的肌幼虫,应用ISSR-PCR均可扩增出其特异性条带。结论ISSR-PCR用于旋毛虫种的分子鉴定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敏感性;我国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均为T1,其中云南株、河南株、哈尔滨株及黑龙江同江株可归为一类,湖北株和天津株可归为另一类,来自果子狸的广西株分类地位待定。
- 牛洪涛崔晶王中全
- 关键词:旋毛虫分子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