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淼

作品数:36 被引量:133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出血
  • 9篇蛛网膜
  • 9篇蛛网膜下
  • 9篇蛛网膜下腔
  • 9篇蛛网膜下腔出...
  • 9篇卒中
  • 9篇网膜
  • 9篇下腔出血
  • 9篇膜下
  • 8篇动脉瘤
  • 8篇血管
  • 7篇卒中患者
  • 6篇血管病
  • 6篇脑血
  • 6篇脑血管
  • 6篇脑血管病
  • 6篇脑卒中
  • 6篇脑卒中患者
  • 6篇急性
  • 5篇预后

机构

  • 34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成都医学院
  • 1篇唐山职业技术...
  • 1篇华北电网有限...
  • 1篇临汾职业技术...
  • 1篇北京市仁和医...
  • 1篇华北理工大学
  • 1篇北京脑重大疾...

作者

  • 34篇温淼
  • 22篇杨中华
  • 20篇刘丽萍
  • 14篇赵性泉
  • 13篇魏娜
  • 11篇杨波
  • 8篇濮月华
  • 6篇宋新杰
  • 5篇张婧
  • 4篇于丹丹
  • 4篇鞠奕
  • 4篇闫婧
  • 3篇王文娟
  • 3篇张玉梅
  • 2篇张亚清
  • 2篇丁则昱
  • 2篇王拥军
  • 2篇郑华光
  • 2篇杨骏
  • 2篇马锐华

传媒

  • 13篇中国卒中杂志
  • 2篇中国康复医学...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2篇第七届中华医...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2014`中...
  • 1篇2014北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0
  • 1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9篇2014
  • 6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5
  • 1篇2003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桥接治疗与直接取栓结局及相关因素研究: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比较发病4.5 h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联合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与直接取栓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7月-2019年5月全国18家分中心发病4.5 h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根据实际治疗方式,分为桥接治疗组(IVT+EVT)和直接取栓组(direct endovascular treatment,D-EVT)。主要结局为发病90 d的神经功能预后,良好预后定义为mRS评分0~2分,采用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评估两组90 d预后的差异。结果研究纳入123例患者,平均年龄62.79±11.07岁,男性85例(69.11%),其中D-EVT组98例(79.67%),IVT+EVT组25例(20.33%)。与IVT+EVT组相比,D-EVT组取栓≥3次病例更多(26.52%vs 8.00%,P=0.04);多因素分析显示,IVT+EVT组良好预后比例高于D-EVT组(aOR 0.2,95%CI 0.06~0.71,P=0.01)。结论对于发病4.5 h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较单纯血管内治疗90 d神经功能预后更佳。
聂曦明温淼杨中华缪中荣刘丽萍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早期凝血及纤溶生物标志物变化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通过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早期血液凝血和纤溶相关标志物进行动态分析,探讨其与迟发性脑缺血(DCI)之间的关系,尝试从临床角度阐述微血栓形成机制在DCI发生发展中可能的潜在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北京天坛医院发病3 d内的aSAH住院患者165例。入院后按照统一标准化方案分别采集患者入院时、发病后(4±1)、(7±1)、(10±1)、(13±1)d的血液样本,记录DCI患者及非DCI患者各时间点的部分血液凝血[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定量和vWF活性]及纤溶相关标志物参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PT、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通过凝血酶测定,D-二聚体含量通过乳胶光度法测定,vWF抗原定量和vWF活性检测分别采用vWF抗原检测试剂盒和vWF活性检测试剂盒,并对两组间不同时间点各参数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DCI发生率为31.5%(52/165)。凝血及纤溶标志物相关结果显示,DCI患者在aSAH后早期即出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含量和活性升高,并在发病后(7±1)d达到高峰,DCI患者vWF抗原及活性水平较非DCI患者更高,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873、5.784,P值分别为0.017、0.021),同时vWF抗原及活性水平与时间相关(F值分别为105.448、89.141,均P<0.01),且存在组别与采样时间之间的交互效应(F值分别为9.525、10.114,P值分别为0.022、0.016)。此外,DCI与不同采样时间对PT、APTT、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水平无明显影响(均P>0.05),并且两组别与时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均P>0.05)。结论DCI患者vWF抗原含量及活性明显高于非DCI患者,提示可能存在微血栓形成,动态监测vWF抗原含量及活性有助于早期发现DCI。
段婉莹刘丽萍刘丽萍温淼杨中华温淼杨波濮月华
关键词:迟发性脑缺血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微血栓形成
放置鼻胃管对脑卒中患者鼻窦炎的影响
温淼宋新杰魏娜赵性泉杨中华
急性期抗纤溶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动脉瘤再出血的作用
魏娜杨中华温淼刘丽萍赵性泉
侧支状态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无效再通的影响
2023年
目的评估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侧支循环状态对3个月的临床结局的影响,分析无效再通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基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 emic stroke,AIS)再通后重症监护的登记研究(registration study for critical care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after recanalization,RESCUE-RE)数据库,根据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协会/介入放射学协会制定的基于DSA的侧支分级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成功再通的AIS患者分为侧支不良(0~1级)和侧支良好(2~4级)两组。无效再通定义为血管内治疗术后成功再通(mTICI分级≥2b级),但患者术后90 d功能预后不良(mRS评分≥3分)。比较侧支不良组和侧支良好组基线特点和预后结局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侧支状态对无效再通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48例EV T后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其中侧支不良组323例(43.2%),374例(50.0%)发生无效再通。一般资料显示,侧支不良组合并心房颤动(27.6%vs.18.4%,P=0.003)、糖尿病病史(26.9%vs.16.0%,P<0.001)、90 d预后不良的比例更高(55.4%vs.45.9%,P=0.010)。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侧支不良(OR 1.75,95%CI 1.19~2.57,P=0.004)、高龄(OR 1.03,95%CI 1.02~1.05,P<0.001)、基线NIHSS评分(OR 1.09,95%CI 1.05~1.14,P<0.001)、低ASPECTS评分(OR 0.79,95%CI 0.68~0.92,P=0.003)与全身麻醉(OR 2.58,95%CI 1.71~3.89,P<0.001)是无效再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侧支不良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接受血管内治疗后无效再通有关。在临床实践中,应该考虑将侧支状态作为手术适应证的评价因素。
魏娜刘欣聂曦明严鸿伊温淼杨中华刘丽萍
关键词:脑梗死
无创颅内压监测被引量:2
2018年
无创颅内压监测是神经危重症研究的重要方面,有助于指导疾病诊治,同时避免传统有创监测的风险和不足。目前无创颅内压监测主要通过脑血流监测、颅内压间接传导检测、神经电生理监测、脑代谢监测等方法实现,本质是检测颅内压变化引起的间接表现,如脑血流、组织结构形态、神经元电活动的改变。目前这些方法均无法准确可靠地测量颅内压,更理想的无创监测手段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张哲濮月华米东华魏娜刘丽萍温淼
关键词:颅内压多普勒电生理学脑疾病代谢性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前交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躁动患者镇静治疗中的应用
2010年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i index BIS)指导下前交通动脉瘤合并精神症状患者的镇静治疗的量化管理。方法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rteriography,DSA)证实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精神症状的患者28例,随机分为监测给药组(BIS组)和对照组,每组14例。BIS组通过引s监测将监测数值维持在70~85条件下调节镇静药咪达唑仑的用量,对照组则根据患者临床一般状况和医生临床经验调节咪达唑仑的用量,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BIS值、Ramsay评分、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给药总剂量、以及镇静相关不良事件等。结果随给药时间延长BIS组BIS值、Ramsay评分及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波动幅度高于BIS组,BIS组患者镇静药物持续给药总量较对照组少,无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BIS监测对于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合并精神症状患者的镇静治疗有量化指导作用。
温淼王雪梅鞠奕
关键词:脑电描记术咪达唑仑清醒镇静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和单独阿司匹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及卒中复发率影响的对比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和单独阿司匹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和卒中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单独用药组,每组60例。联合用药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单独用药组患者单独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吸烟率、饮酒率、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治疗6个月后检测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及卒中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NIHSS评分、吸烟率、饮酒率、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用药组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卒中复发率分别为18.3%(11/60)、8.0%(5/60),联合用药组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卒中复发率分别为6.7%(4/60)、5.0%(3/60);两组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及卒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733、0.13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单独用药或联合用药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是否发生高尿酸血症〔β=0.986,SE=0.737,Waldχ^2=0.463,OR=2.680,95%CI(0.967,7.744),P〉0.05〕、是否卒中复发〔β=0.220,SE=0.296,Waldχ^2=0.150,OR=1.246,95%CI(0.479,5.883),P〉0.05〕无影响。结论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较单独阿司匹林在降低缺血性卒中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和卒中复发率中未体现出明显优势,有待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和延长随访时间进行观察。
温淼杨波于丹丹张婧杨中华刘丽萍
关键词:卒中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高尿酸血症疗效比较研究
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脑动脉夹层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脑动脉夹层临床教学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重症医学科轮转的7年制医学研究生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PBL,对照组采用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对脑动脉夹层进行教学。对两组进行理论知识和病例分析测试,比较测试成绩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理论知识([89.13±1.40)分vs(84.40±2.35)分,P<0.001]及临床技能测试成绩([89.73±1.83)分vs(86.00±1.85)分,P<0.001]均有显著提高。结论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在脑动脉夹层学习中的临床思维和病例分析能力。
张婧濮月华于丹丹杨波魏娜温淼杨中华刘丽萍
关键词:医学生教学
急性期抗纤溶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动脉瘤再出血的作用
目的ε-氨基己酸(EACA)是一种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用于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再出血。虽然研究发现,抗纤溶疗法在减少再出血的风险的同时,还可能增加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但最近的研究表明,早期、短期治疗可能是有益的...
魏娜杨中华温淼刘丽萍赵性泉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