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云新
- 作品数:19 被引量:90H指数:7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一般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教育立法的理念、问题与对策——复旦大学“教育改革与教育法治”学术研讨会综述被引量:2
- 2015年
- 本文通过对复旦大学"教育改革与教育法治"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和讨论进行总结与评述,探讨了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教育改革和教育立法的互动关系、教育立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教育治理体系和高校教育自主权等问题,并简要评析了中国现行的教育法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
- 涂云新
- 关键词:教育改革教育法治教育立法教育治理
- 国际人道法中“直接参加敌对行动”的功能区分标准及其法理反思
- 2024年
-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当今现实中,大量的平民在事实上都可能会以不同角色卷入到具体的武装冲突之中。随着现代武装冲突在思维范式、时空语境、科技条件等方面呈现出一系列新型的特点,“平民直接参加敌对行动”这一现象已经更加广泛地出现。与此同时,作为国际人道法基础的区分原则也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法理挑战。传统的静态化的身份区分标准在解释力方面已经陷入困境。相比而言,建构一种以“持续作战职责”作为基准的功能区分理论就显得尤为必要。以“功能区分标准”为基础廓清和厘定“直接参加敌对行动”的法理概念有利于划分平民与直接参加敌对行动人员的界限。为了更好地落实区分原则在“直接参加敌对行动”中的应用,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国际人道法中直接参加敌对行动定义的解释性指南》的基础之上,现代国际人道法仍需强化功能区分标准的法理价值、澄清“持续作战职责”的法理要素、划定直接与间接参加敌对行动的功能边界,从而使得国际人道法的解释体系在人道主义原则与军事必要性之间寻求一个可操作化的精巧平衡。
- 涂云新
- 关键词:平民
-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可司法性研究——从比较宪法的视角介入被引量:23
- 2012年
- 从比较宪法的视角来看,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无论在大陆法系国家还是在英美法系国家都构成了基本权利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在在很大程度上牵引着现代宪法对基本权利保障范围和保障程度的拓展和深入。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是否具有"可司法性"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可司法性"两个方面的论题,其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基于其本身的法律属性是否可以被司法救济,以及这种救济的限度和范围有多大。其二,司法机关是否可以基于其司法职能对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侵权做出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司法裁判。基于对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范畴、属性以及权利义务关联体系的认识,应当承认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具有可司法性。
- 秦前红涂云新
- 香港弹劾制度初论——以立法权与行政权的互动关系为核心的探讨
- 2015年
- 由香港现任特首私宅僭建而引发的2012年末至2013年初的弹劾案无疑是《基本法》在弹劾制度上的一次最初尝试,本文从香港《基本法》构架下行政权与立法权的互动关系角度尝试理清香港弹劾制度的法理意义。香港的弹劾制度植根于普通法系下的政治制度架构,体现了《基本法)近年来"立法吸纳行政"的新的政治发展趋势,本文认为香港的弹劾制度实际上对香港传统的"行政主导制"形成了挑战和冲击,其本质在于《基本法》框架下立法权和行政权的二元互动,这种政治权力配置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民主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该种互动机制应该被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从而一方面确保香港特区政府的稳定运转,另一方面推动香港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 秦前红涂云新
- 关键词:《基本法》弹劾立法权行政权
- 宪法修改的限制理论与模式选择——以中国近六十年宪法变迁为语境的检讨被引量:9
- 2012年
- 在中国宪法的实施过程中,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修宪模式的竞争性主张,其中,渐进式修宪模式与一次修宪模式之间的观点争锋尤为激烈。渐进式修宪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宪法修改的有限度理论;一次修宪模式的理论基础为宪法修改无限制论。中国近六十年来的宪法变迁实践显示,宪法修改的许多原则性或者根本性问题仍然无法在当今中国形成共识,宪法修改仍然必须面对民主转型过程中的价值多元与价值重构。宪法修改的核心功能已经从传统的"限制政府权力"范式转移为国家价值多元化时代的"社会共识的整合"范式。为此,采用折中的以宪法修改限制理论为理论基础的阶段式修宪模式将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修宪模式的一种最佳选择。
- 秦前红涂云新
- 关键词:宪法修改修宪模式宪法变迁修宪权制宪权
- 监察法治视域下党规、国法的衔接贯通
- 2020年
-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党规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规制度体系,为党规、国法衔接提供了法理依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在监察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下,纪检类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的模式下,纪检监察机关要从案件管辖、留置措施及其证据标准衔接、案件移送等方面入手,强化党规、国法的衔接贯通。
- 汤振华涂云新
- 关键词:监察法法治中国
- 中央与地方财政划分的宪法治理难题被引量:11
- 2017年
- 从财政的法律观点来看,作为"财政国家"的核心体系之一的财政划分制度是国家"财政治理"中最为敏感和最为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其核心的治理问题是中央与地方在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中的模式选择与制度建构。以中央为本位的财税体制与以地方为本位的财税体制都面临着政府间财政关系在交叉重合领域内的划分难题。基于财政划分在宪法上的"功能—结构"设计和中国分税制改革的实践经验,我国应该在适度加强中央的财政事权的基础上渐进性地保障地方的财政自主和财源充足,这样将有利于推动中央和地方财政划分法治化的进程,从而使得现行财税体制符合"财政宪法"所昭示的价值追求。
- 涂云新
- 关键词:财政分权理论财政宪法
-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保障路径及其选择——在立法裁量与司法救济之间被引量:7
- 2013年
- 目次前言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概念探析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保障的必要性三、立法裁量及其掣肘(一)立法裁量的作用领域(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立法保障(三)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立法保障的掣肘四、司法救济及其反思(一)可司法性问题(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司法救济(三)对司法救济模式的反思五、立法裁量模式与司法救济模式的相互关系(一)保障范围与保障程度(二)两种保障模式的关系(三)两种保障模式的选择六。
- 秦前红涂云新
- 关键词:司法救济
- 比较人权文化中的权利与义务——以西方、中华传统和马克思主义文化范式为样本的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人权文化是以人权为中心的一整套关乎社会共同体存续的理念、精神和制度层面的综合体。权利与义务的观念深深植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权文化之中。中华传统文化、西方人权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人权文化,是影响和塑造当代中国人权观最为重要的三个因素。西方人权文化曾以“自然权利”观念对人类多元人权文化作出过贡献,但是其忽视了人权的“主体性问题”和“现实性问题”。从思想渊源或者道德伦理的意义上说,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与现代人权制度具兼容性。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在批判性地继承和吸收西方权利和义务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实现了“天国权利”到“尘世权利”的革命,把权利的实现和义务的履行建立在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之上。当代中国的人权建设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为引领,把握好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处理好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理顺人权与人权的实现条件的关系,从而构建起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人权文化体系。
- 涂云新
- 关键词:人权文化公民权社会权多元文化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 司法与民意关系的现实困境及法理破解被引量:15
- 2013年
- 经由一系列全民高度关切的个案而引发的法院审判与民意诉求之间的角逐和较量,成为转型时期司法所必须直面的难题。其核心的法理学问题在于司法裁判的权威和公信力,如何在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中与大众的法律表达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专业论者主张民意并不能代替法官在案件中的专业主义判断,民意论者主张司法判决应该吸纳民众的见解;回应论者主张在法院独立审判的基础上回应一定时期内的民意。基于司法在宪法体制中的功能设计和当今中国民意表达的现实问题,中国应该以"回应型"司法哲学处理司法与民意之间的关系,这将会促成司法之殇与民意之难现实困境的法理破解。
- 涂云新秦前红
- 关键词:司法民意司法权威回应型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