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祚民

作品数:35 被引量:64H指数:4
供职机构:安庆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文学
  • 5篇文化科学
  • 4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8篇诗经
  • 7篇《诗》
  • 7篇《诗经》
  • 5篇文辞
  • 5篇文学
  • 4篇古文
  • 4篇《古文辞类纂...
  • 3篇学术价值
  • 3篇姚鼐
  • 3篇汉代
  • 3篇班固
  • 2篇学术
  • 2篇艺文志
  • 2篇盛唐
  • 2篇体例
  • 2篇桐城派
  • 2篇圈点
  • 2篇作家
  • 2篇外传
  • 2篇文学阐释

机构

  • 30篇安庆师范学院
  • 4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安庆师范大学

作者

  • 35篇汪祚民
  • 1篇卢娇

传媒

  • 13篇安庆师范学院...
  • 4篇古籍研究
  • 2篇东方丛刊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文献
  • 1篇编辑之友
  • 1篇安徽教育学院...
  • 1篇学术研究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历史地理...
  • 1篇鄂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5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4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7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班固观《诗》的风俗视角
在经学昌明的汉代,儒家六经被视为"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汉书·儒林传》)的王教典籍,《诗经》的阐释动辄申言美刺,侈谈政教礼义。身处其时的班固,并不盲目趋从这种经学的主流话语,他"学无常师,不为章句"(《后汉书...
汪祚民
文献传递
“本义”问题:《诗经》文学阐释的起点
《诗经》本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然而自先秦说《诗》开始,特别是在汉代及其以后的系统的经学研究中,《诗经》的阐释大多偏离了《诗三百》吟咏情性、抒写心灵的文学本质,注重历史、政治、社会伦理层面的发挥。这种经学化的阐释,...
汪祚民
文献传递
《古文辞类纂》评选辞赋发微被引量:3
2005年
姚鼐《古文辞类纂》对辞赋文体的认定与选录,“一以《汉略》为法”,并非盲目的尊古复古,而是辞赋辨体观念一种螺旋式的复归与提升;在认同《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有关赋体界定的同时,又力图概括出散体文赋的体裁特征,为赋体界定寻找内在依据。姚鼐评选辞赋中所体现出的辞赋观念,为现代的辞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在古文选本中将辞赋作为重要的一体进行选录,也可成为我们全面认识姚鼐古文理论的一个独特视角。
汪祚民
关键词:姚鼐《古文辞类纂》辞赋
论班固观《诗》的风俗视角
在经学昌明的汉代,儒家六经被视为“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汉书·儒林传》)的王教典籍,《诗经》的阐释动辄申言美刺,侈谈政教礼义。身处其时的班固,并不盲目趋从这种经学的主流话语,他“学无常师,不为章句”(《后汉书...
汪祚民
论班固观《诗》的风俗视角
<正>在经学昌明的汉代,儒家六经被视为“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汉书·儒林传》)的王教典籍,《诗经》的阐释动辄申言美刺,侈谈政教礼义。身处其时的班固,并不盲目趋从这种经学的主流话语,他“学无常师,不为章句”(《...
汪祚民
安庆府志修纂考论被引量:5
2008年
安庆府志的修纂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有文献记载的安庆府志始于宋代。自宋至清,安庆府志修纂至少在十五次以上,修成府志十五种以上,今存府志共七部。考索安庆府志的修纂次数和存佚情况,对于准确把握安庆方志修纂历史,更好地发掘和利用蕴藏其间的地域文化资源,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汪祚民
《古文辞类纂》圈点系统初探被引量:2
2007年
姚鼐《古文辞类纂》中的圈点系统是由篇目标圈、正文圈点和文字评论三个层面构成;三个层面既各自发挥其文学评论功能,又按比例实行评文篇章的总量控制,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疏密有致、交叉重叠、相互照应、灵活多变的立体的艺术评论网络。姚鼐《古文辞类纂》正是通过这样一个精巧的评论网络构建和彰显其古文理论的审美维度。
汪祚民
关键词:姚鼐《古文辞类纂》
《诗源辩体》稿本的学术价值被引量:2
2005年
<诗源辩体>是明代许学夷一生精心结撰的诗学专著.此书原稿分诗选和诗论两个部分.诗选部分因卷次较多,作者没有财力付诸剞劂,也许早已散佚,刻印问世的只是诗论部分.其较早的版本有万历四十一年(1613)作者初刻十六卷本①和崇祯十五年(1642)陈所学所刻作者修订的三十八卷本②.1922年,恽毓龄据陈所学三十八卷本用仿宋聚珍字排印重刊于上海.
汪祚民
关键词:许学夷稿本初刻本学术价值
《古文辞类纂》李刻本校勘原委与学术价值被引量:1
2009年
《古文辞类纂》李刻本的校勘工作,主要是由桐城著名的文献学家萧穆承担的。付印之前,又经吴汝纶历时半年的审核;付印出版之后,李承渊又作了进一步校勘刓版,最终成为精善之本。由于李本中的《校刊古文辞类纂序》是萧穆以李承渊的身份代作而成,掩盖了萧穆的校勘功绩。吴汝纶出于对吴昌期刻本的偏好,而说萧穆"用吴本而加姚氏晚年圈识",又抹杀了萧穆的校雠之功。萧穆在校勘中标明句读,使李本《古文辞类纂》成为较早句读分明的文学总集,在近代文学作品的传播史和书籍印刷史上开风气之先。
汪祚民
关键词:《古文辞类纂》吴汝纶
论班固观《诗》的风俗视角
2000年
在经学昌明的汉代,儒家六经被视为“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汉书·儒林传》)的王教典籍,《诗经》的阐释动辄申言美刺,侈谈政教礼义。身处其时的班固,并不盲目趋从这种经学的主流话语,他“学无常师,不为章句”(《后汉书·班固传》),在《汉书·艺文志》中,采刘向父子之说,认为三家诗“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义”,公然挑战权威的今文三家诗说:也许正是出于对《诗经》“本义”的探求,他通过采诗及相关风俗的描述,追溯《诗》源,将《诗经》风诗纳入其风俗史的考察之中,显示出独特的观《诗》视角。
汪祚民
关键词:《诗》三家诗主流话语风诗美刺礼义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