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视下心外膜导管射频消融右侧房室旁道 被引量:1 1997年 采用直视下心外膜导管射频消融的方法成功地阻断了3 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右侧游离壁房室旁道。导管标测和消融在体外循环前进行,3 条旁道均一次消融成功,旁道阻断时间1~2 s,总操作时间10~20 m in,消融能量10~15 W,未发生心房穿孔或损伤右冠状动脉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12 个月旁道无复发。 卢才义 解士胜 宋有城 魏璇 魏璇 毛树森关键词:导管消融术 心脏外科手术 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包穿刺的新方法——硅胶管心包穿刺引流术 1999年 魏璇 卢才义 刘朝中 毛树森关键词:硅胶管 心包积液 穿刺术 插管法 引流 采用热稀释法测定左心排血量 被引量:1 1998年 采用改良的温敏导管,根据热稀释原理直接测定了10条比格犬的左心排血量(5.1±0.6L/0min)。与采用标准方法测定的右心排血量(4.8±0.8L/min)相比,两者相关性良好(r=0.76),以手推法向左心室快速注射10ml冰温生理盐水,不引起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因此,这一方法可作为左心导管术的标准操作步骤之一用于临床。 郗晓红 卢才义 毛树森 黄丛春 贾广兴关键词:热稀释法 全文增补中 全血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在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价值 1990年 自1968年Cord和Fridovich阐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 dismutase称SOD)具有清除超氧自由基(O(?))的特异作用以来,对其研究的发展十分迅速,然而用于对急性心肌梗塞(称AMI)的临床研究报道甚少。本文用微量快速测定法,检测AMI患者全血Cu-ZnSOD的活力,研究它对AMI的早期诊断和病情判断的价值。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1.AMI组:选我院自1989年10月至1990年7月符合WHO诊断标准的住院AMI患者30例。年龄:26岁、44岁各1例,45~64岁22例,65~76岁6例;男28例、女2例。梗塞部位:单面梗塞21例:下壁8例,前间壁8例,广泛前壁3例,前壁和内膜下梗塞各1例; 毛树森 张力 刘宣力 魏璇 王岩 赵新华 刘亚宁关键词:全血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 急性心肌梗塞 导管射频消融右侧房室旁道的方法学评价 1999年 对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54 例致心律失常性右侧显性房室旁道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部位旁道的消融参数发现,游离壁和前间隔旁道组心室波提前度多、AV 比值较小、房性早搏较多和消融能量较大,中和后间隔旁道组心房波振幅较高、AV 比值较大、导管较稳定和能量较小;比较试消融成功和不成功的放电参数发现,试消融成功者心室波的提前度、心房波的振幅、导管的稳定性和消融能量均优于消融不成功者,而且旁道阻断时间越短者其心室波提前度越大、心房波振幅越高、AV 比值越大、导管越稳定。我们认为影响右侧显性房室旁道消融成功率的主要因素是导管操作经验和对靶点图的识别。 卢才义 魏璇 黄从春 王文清 高月琴 张红 毛树森关键词:导管消融术 心动过速 心脏导管插入术 预激综合征 冠脉内支架在不稳定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999年 刘朝中 黄从春 王文清 朴龙松 毛树森 刘姝英 杨淑惠关键词:冠脉内支架术 房室结双径路导管射频消融中的交界性心律现象 被引量:6 1994年 采用下位或后位法对10例房室结双径路并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慢径路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改良,结果在消融成功的10次放电中100%发生了交界性心律(JR)现象,而在消融不成功的114次放电中JR的发生率仅为7.9%。因此,慢径路消融过程中JR的发生与消融电极的定位准确性有关,提示JR有可能成为术中监测慢径路消融是否有效的可靠指标。 卢才义 胡大一 王乐信 丁燕生 郗晓红 刘宣力 黄从春 毛树森关键词:房室结双径路 心律 心动过速 扩容和局部止痛对预防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后拔管反应的观察 2000年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已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术后保留鞘管6~7小时后拔除,拔管时患者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称之为拔管反应,若抢救不及时可致死亡.国内曾有射频消触术后拔管反应的报道,但我们尚未检索到PTCA术后拔管反应的文献.本临床观察目的在于,经充分扩容及穿刺部位局部止痛后拔管对减少拔管反应产生的意义. 于心亚 卢才义 刘朝中 毛树森 罗惠兰 魏璇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 术后 拔管反应 冠心病 综合医院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操作3286例临床分析 2000年 卢才义 刘朝中 郄晓红 王文清 魏璇 黄丛春 谈维洁 罗惠兰 毛树森关键词:心血管病 介入疗法 硝酸甘油、肝素连续静滴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病死率(附急性心肌梗塞临床研究626例) 被引量:9 1993年 临床病理研究提示:冠状动脉痉挛(CAS)可诱发血栓形成(CATH)、急性心肌梗塞(AMI)和猝死(SD),动物实验证实了 CAS 可致 CATH—AMI,硝苯吡啶(Nifedipinle)、硝酸甘油(NTG)和肝素(H)静滴成功地防止了实验性 CAS 所导致的 CATH—AMI,NTG加 H 静滴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已取得防止和减少 AMI 发病和病死率的效果。本研究用于治疗 AMI 观察其对并发症和病死率的效果。AMI 患者分两组,均入监护病房1—5日。治疗组326例用 NTG15—45mg/日、H100—200mg/日,日夜连续静滴1—2周;对照组300例常规口服扩冠、抗凝药物,给极化液川芎嗪160mg 静滴。二组性别年龄、原有疾病、梗塞部位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治疗组 TXB_2/6酮 PdFia 和血小板粘附率下降 P<0.01,血清酶和 Cu—Zn SOD 降为正常范围,冠脉造影示12.5%(5/40),冠脉正常或大致正常提示由于 CAS 致 AMI。结果:①并发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心律失常前者多于后者,死于心室纤颤少于后者,室壁瘤前者多于后者,心脏破裂显著少于后者。②病死率: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4.9%(16/326),12%(36/300;P<0.01,病死率随年龄增加,小于60岁者2.2%:6.3%,大于60岁者8%:18%P<0.01。提示扩冠解痉抗凝治疗可防止并发症恶化,降低 AMI 病死率,在严密观察及时调整滴速情况下可不作血流动力学监测。 江一清 毛树森 郄晓红 刘宣力 刘朝中 王岩 魏璇 谈维洁 张家利 高秉新 黄妙清 李国忠 陈秀丽 刘法球关键词:硝酸甘油 肝素 心肌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