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大跃
-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山大学校科研和教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充血性心衰ACEI治疗中醛固酮逃逸现象与心率变异的研究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衰常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治疗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醛固酮(Ald)活性变化,及醛固酮逃逸程度与预后因素密切相关的心率变异各能谱范围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06例充血性心衰ACEI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后血浆肾素(PRA)Ang Ⅱ、Ald的活性,把血浆醛固酮升高超过基线水平20%(组1,n=46)和超过基线水平但达不到20%(组2,n=60)分为2组,比较两组间心率变异各能谱范围及其昼夜规律的变化。【结果】①全部心衰患者ACEI治疗1个月、3个月后PRA差别无显著性。②与基线水平相比较ACEI治疗后1个月血浆Ang Ⅱ活性明显降低(P<0.05);治疗3个月后Ang Ⅱ有所回升。③ACEI治疗后1个月血浆Ald明显下降(P<0.01);继续治疗到3个月时明显升高,高于基线水平(P<0.01)。④组1与组2比较心率变异总能谱(TF)、极低能谱(VLF)、低能谱(LF)明显下降;高能谱(HF)及HF/LF两组差别无显著性;醛固酮逃逸严重组(组1)心率变异各能谱24h昼夜规律消失,各能谱呈低平曲线。【结论】①充血性心衰患者ACEI治疗后,确实可观察到醛固酮逃逸现象,且这一现象在治疗3个月时表现已很突出;②醛固酮逃逸明显的病人,与预后因素密切相关的心率变异各能谱TF、VLF、LF明显下降,且昼夜规律消失。提示?
- 高修仁彭龙云曾群英黄顺伟马虹罗斌谢耀群段大跃
- 关键词:醛固酮逃逸现象心率变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放射免疫法
- 心力衰竭心率变异能谱及其昼夜规律变化被引量:11
- 2002年
-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能谱及其昼夜规律的变化以及相关的病理生理基础。【方法】对 4 5例充血性心力衰竭连续病例 (分为NYHA心功能≥Ⅲ级组和心功能Ⅱ级组两组 )与 30例心功能正常组对照研究。采用Holter 2 4h全信息心电记录 ,计算机分析系统对心率变异能谱进行分析。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浆肾素活性及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血浆浓度。【结果】①随着心力衰竭加重 ,心率变异低能谱范围逐渐下降 ;Ⅱ级心功能组高能谱范围突然下降 ,与正常心功能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与≥Ⅲ级心功能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②≥Ⅲ级心功能组心率变异各能谱的昼夜规律消失 ,Ⅱ级心功能组昼夜规律存在。③心力衰竭愈重血浆肾素活性及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血浆浓度愈高 ,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0 0 1)。【结论】①随着心功能下降与主动脉弓压力反射有关的低能谱范围成分逐渐减少 ,与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激活程度一致 ;②在心力衰竭早期阶段 (心功能Ⅱ级组 )与呼吸调节有关的高能谱范围突然下降 ;③各能谱范围的昼夜规律消失是≥Ⅲ级心功能组病人的特征性改变 ,这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 高修仁曾群英罗斌谢耀群马虹郑振声段大跃
-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率变异能谱
- 高血压大鼠心肌中MMP-2的蛋白表达及其RAS阻断后的变化被引量:6
- 2003年
- [目的]探讨高血压大鼠左室心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表达的变化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AT1-ant)单独与联合治疗对高血压大鼠心肌中MMP-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8周龄的易卒中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SP)随机分成5组:SHRSP对照组、安慰剂组、缬沙坦组、苯那普利组及缬沙坦与苯那普利联用组。另外,取8只雄性8周龄的京都Wistar大鼠(WKY)作为对照。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WKY以及SHRSP左室心肌中MMP-2蛋白的表达。[结果]SHRSP的收缩压(SBP)、左室质量指数(LVMI)、胶原容积分数(CVF)、血管周围胶原面积(PVCA)、左室心肌MMP-2蛋白表达较同龄的WKY显著增高。给予苯那普利、缬沙坦单独或联合治疗后SHRSP的LVMI、CVF、PVCA、左室心肌 MMP-2蛋白表达都显著降低。苯那普利、缬沙坦单独应用时的效果没有差异,而联合应用的效果更显著。[结论]SHRSP左室心肌中MMP-2蛋白表达增高,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断后MMP-2蛋白表达显著减少;苯那普利、缬沙坦逆转高血压心室重塑的作用可能部分通过下调MMP-2蛋白表达而实现;苯那普利和缬沙坦都能降低SHRSP的血压以及逆转其左室重塑,而联合用药的作用更显著。
- 高修仁彭龙云麦炜颐郑振声陈红段大跃
- 关键词:MMP-2蛋白表达高血压心室重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 CHF治疗中血浆醛固酮变化规律与心率变异的生物钟规律相关性
- 2003年
-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袁(CHF)常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治疗后,血浆醛固酮(Ald)活性的变化规律、醛固酮逃逸程度与预后因素密切相关的心率变异各能谱范围及各能谱之间的生物钟规律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16例充血性心衰患者ACEI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后血浆RAS(rennin—angiotension system)系统的活性、观察其变化规律。根据醛固酮逃逸程度分为两组:升高超过基线水平20%(组1,n=51)和超过基线水平但达不到20%(组2,n=65)。比较两组间心率变异各能谱范围及其24h昼夜规律的变化。结果:①与基线水平相比较ACEI治疗后1个月血浆血管紧张素II(Ang II)活性明显降低(P<0.05);治疗3个月后Ang II有所回升与基线水平比较(P>0.05)与治疗1个月时比较(P<0.05)。②与基线水平比较ACEI治疗后1个月血浆Ald明显下降(P<0.01);继续治疗到3个月时明显增高,与基线水平比较(P<0.01),与治疗1个月时比较(P<0.01)。③组1与组2比较心率变异总能谱(TF)、极低能谱(VLF)、低能谱(LF)明显下降(P<0.05;P<0.05;P<0.01);高能谱(HF)及HF/LF两组差别无显著性;醛固酮逃逸严重组(组1)心率变异各能谱24h昼夜规律消失,各能谱呈低平曲线。结论:①充血性心衰患者ACEI治疗后,确实可观察到醛固酮逃逸现象,且这一现象在治疗3个月时表现己很突出。②醛固酮逃逸明显的病人比较来说,与预后因素密切相关的心率变异各能谱TF、VLF、LF明显下降,且昼夜规律消失。提示醛固酮逃逸程度可能与预后密切相关。
- 高修仁彭龙云曾群英马虹罗斌谢耀群段大跃
- 关键词:CHF血浆醛固酮心率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