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柯邵鹏

作品数:39 被引量:145H指数:6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医学创新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6篇肝炎
  • 15篇病毒
  • 14篇乙型
  • 13篇慢性
  • 12篇乙型肝炎
  • 12篇慢性乙型
  • 12篇慢性乙型肝炎
  • 11篇重型
  • 9篇病毒性
  • 8篇毒性肝炎
  • 8篇医院感染
  • 8篇病毒性肝炎
  • 7篇重型病毒性肝...
  • 6篇重型肝炎
  • 5篇血清
  • 5篇HBSAG
  • 4篇胸腺肽
  • 4篇疗效
  • 4篇HBEAG
  • 3篇胸腺

机构

  • 20篇福建医科大学
  • 17篇福建省泉州市...
  • 6篇泉州市第一医...
  • 2篇泉州市儿童医...
  • 2篇泉州医学高等...

作者

  • 39篇柯邵鹏
  • 33篇苏智军
  • 22篇郭如意
  • 13篇张奕返
  • 12篇林琪
  • 10篇史美育
  • 7篇林成祖
  • 6篇余雪平
  • 6篇叶汉年
  • 5篇林志鹏
  • 5篇林万朝
  • 5篇陈素梅
  • 5篇林永年
  • 5篇李菊兰
  • 4篇黄清流
  • 3篇李跃平
  • 2篇刘江福
  • 2篇曾庆欣
  • 2篇吴俊峰
  • 2篇向骏

传媒

  • 10篇中西医结合肝...
  • 3篇海峡预防医学...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肝脏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世界感染杂志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 1篇中国病毒病杂...
  • 1篇福建省医学会...
  • 1篇第一届全国疑...
  • 1篇2003年全...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 4篇2002
  • 3篇2001
  • 3篇2000
  • 4篇1999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HBsAg与HBVDNA定量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余雪平郭如意柯邵鹏林成祖林志鹏黄清流李菊兰苏智军陈素梅
重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医院感染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影响重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预后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前瞻性调查 1996年 4月至 2 0 0 0年 12月住院的重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重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医院感染病死率为 37 36 % (34/ 91) ,单因素分析表明血清胆红素、PT、补体C3、血清胆固醇、血钠、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感染类型、并发症种类、侵袭性操作与预后有相关性 ,多因素分析表明低补体C3及低胆固醇预后严重不良。结论 医院感染是导致重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 ,血清低补体C3及低胆固醇是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
苏智军柯邵鹏林永年史美育张奕返李跃平
关键词:重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医院感染预后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重症传染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00年
苏智军郭如意张奕返史美育柯邵鹏向骏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慢性乙型肝炎及其肝硬化患者HBsAg与HBV DNA定量变化及其相关性被引量:34
2015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患者HBs Ag定量和HBVDNA定量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集46例CHB轻中度患者(CHB-LM组),24例CHB重度患者(CHB-S组)和28例HBV-LC患者入院时及51例患者经核苷(酸)类似物(NA)抗病毒治疗4.08±3.06月时的血清标本;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 Ag水平,荧光PCR定量检测HBVDNA载量。多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检测,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 HBs 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组、CHB-S组和HBV-LC组中逐渐下降(χ2=12.537和8.381,P=0.002和0.015);CHB-LM组和CHB-S组HBs Ag和HBV DNA定量值均高于HBV-LC组(P<0.05);CHB-LM和CHB-S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649和0.032,P>0.05)。HBe Ag阳性患者HBs 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组、CHB-S组和HBV-LC组中呈下降趋势(χ2=6.146,P=0.046和1.009,P>0.05);CHB-LM组HBs Ag定量高于HBV-LC组(Z=-2.247,P=0.025)。HBe Ag阴性患者HBs 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组、CHB-S组和HBV-LC组中逐渐下降(χ2=7.196和14.658,P<0.05);CHB-LM组和CHB-S组HBs Ag和HBV DNA定量均高于HBV-LC组(P<0.01)。HBs Ag与HBVDNA定量水平在CHBLM组(r=0.389,P=0.009)、HBV-LC组(r=0.431,P=0.022)中均呈正相关性;而在CHB-S组中无相关性(r=0.348,P=0.104)。与NA抗病毒治疗前相比,51例患者治疗后HBs Ag水平略有下降(Z=-1.050,P=0.294),而HBVDNA水平明显下降(Z=-5.415,P<0.001);治疗后HBs Ag定量与HBVDNA定量无统计学相关性(r=0.241,P=0.111);且两者治疗前后的差值也无统计学相关性(r=0.257,P=0.085)。结论 HBs 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CHB-S和HBV-LC患者中逐渐降低,按照HBe Ag阳性和阴性分组后,这种趋势依然存在;HBs Ag和HBVDNA之间呈正相关,但并非绝对平行。
余雪平郭如意柯邵鹏黄清流林成祖林志鹏陈素梅李菊兰杨鹏雅苏智军
关键词:HBSAGHBVDNA肝炎乙型肝硬化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定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sAg和HBV DNA水平并分析其相互关系,探讨定量检测HBsAg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HBeAg阳性CHB患者41例,HBeAg阴性CHB患者29例,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生化指标,采用化学发光分析仪定量检测血清HBsAg滴度,采用PCR仪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结果 HBeAg阳性CHB患者血清HBsAg滴度略高于HBeAg阴性患者(P=0.064),两组患者HBsAg/HBV DNA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B患者血清HBsAg与HBV DNA总体相关(P=0.002),随着HBV DNA载量上升,血清HBsAg也明显上升(χ2=6.989,P=0.002);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sAg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r=0.383,P=0.015),而HBeAg阴性患者HBsAg与HBV DNA无相关性。结论血清HBsAg与HBV DNA总体相关,但在HBeAg不同状态患者血清中HBsAg滴度及其与HBV DNA的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些发现对于将HBsAg定量检测作为临床指标具有实际意义。
柯邵鹏余雪平苏智军郭如意林琪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VDNA
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1年临床观察
抗病毒治疗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恩替卡韦(ETV)是核昔类抗病毒药物,国外临床试验表明其高效、方便、无明显副作用。本文介绍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感染科于2006年2月开始对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柯邵鹏苏智军林琪郭如意
关键词:乙型肝炎恩替卡韦乙肝病毒肝癌
文献传递
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状况调查及预防控制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研究肝炎患者医院感染控制成效,为防治工作提供新思路。[方法]调查A期(1996.4.1至1999.3.31)及B期(2004.6.1至2006.5.31)入院的肝炎患者院感情况,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比较预防措施。[结果]前后两个时期患者院感率分别为9.2%和7.1%(P>0.05);重型肝炎患者院感率分别为31.8%和19.8%(P<0.05)。严重的肝脏病变是院感的主要原因,革兰阴性杆菌是主要致病菌。两个时期免疫调节剂、抗生素预防性使用、微生态调节剂和H2受体拮抗剂的使用方面存在差异。[结论]肝炎医院感染的防治仍然以综合措施为主,合理防治能降低医院感染率。
柯邵鹏苏智军林琪
关键词:医院感染肝炎消毒致病菌
拉米夫定单用及联合干扰素α治疗血清HBeAg高滴度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2007年
目的 探讨血清HBeAg高滴度的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抗病毒方案的选择。方法 采用美国Abbott公司微粒子发光免疫分析进行HBeAg定量检测。选择1999年7月至2002年12月间血清HBeAg高滴度(≥200S/CO)的CHB病人106例,分别采用拉米夫定联合α-2b干扰素及单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并进行疗效比较。LAM组用LAM100mg/d至少服用12mo,LAM+IFNα组,LAM100mg/d服用至少12mo,并于服用LAM2mo后联用α-2b干扰素5MIU,im,隔日1次,疗程6mo。停药后每3mo检测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HBVDNA。结果 疗程12mo时HBeAg阴转率、HBeAg/HBeAb转换率,LAM组分别为30.16%、30.16%,LAM+IFNa组为11.63%、11.63%,两组比较,占5.01,P〈0.05;疗程12mo结束后,LAM组40例、LAM+IFN组13例继续服用LAM,两组生化应答率及病毒应答率随疗程延长而呈上升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LAM+IFN组HBV YMDD变异率为6.98%,明显低于LAM组31.75%(x^2=14.62,P〈0.05)。两组临床疗效受基线ALT水平影响,病毒及生化应答率随基线ALT值水平升高而升高,在ALT值〉2ULN与〈2ULN水平间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5。停药随访期间LAM+IFNα组ALT复常率及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持续增高。结论 HBeAg高滴度的CHB病人LAM+IFNα抗病毒疗效并不优于单用LAM治疗,但联合治疗病毒变异率较低且有后续效果。
苏智军柯邵鹏林琪叶汉年郭如意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Α干扰素
胸腺肽α_1治疗重型肝炎16例被引量:1
1999年
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情危重,病死率高,临床上无特效治疗方法。尽管目前广泛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即保肝、降酶、退黄、促进肝细胞再生、免疫治疗和支持疗法等,病死率仍高达48.8%。我院于1997年10月~1999年3月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胸腺肽α1(Tα1)治疗重型肝炎16例,现将结果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病例选自1997年10月~1999年3月收住我科的重型肝炎患者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6例,年龄21~66岁,平均38.87±14.81岁,临床早期2例,中期6例,晚期8例,并发腹水14例,并发感染10例(包括SBP4例,肺炎4例,败血症1例,胆囊炎1例);对照组16例,年龄21~70岁,平均40.81±14.18岁,临床早期4例,中期7例,
苏智军叶汉年张奕返柯邵鹏郭如意曾庆欣
关键词:重型肝炎重型病毒性肝炎综合治疗方法肝病科
罗氏芬与胸腺肽联合应用对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的影响
2003年
目的:调查罗氏芬与胸腺肽联合应用对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入院时无感染征象重型肝炎病例进行分组、对照研究。A组:未予抗生素预防及专予胸腺肽组45例;B组:静脉注射罗氏芬联合胸腺肽组24例。结果:69例患者中29例发生医院感染,A、B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51.11%(23/45)和25.0%(6/24),B组明显低于A组(P<0.05);B组医院感染发生时间为(17.83±11.16)天较A组(9.36±6.30)天明显推迟(P<0.05);两组均未发现真菌感染。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联合应用罗氏芬与胸腺肽可推迟医院感染发生时间,降低医院感染率,并可预防抗感染后引发的真菌感染。
郭如意苏智军柯邵鹏陈素梅张奕返
关键词: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罗氏芬胸腺肽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