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长刚

作品数:28 被引量:426H指数:13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6篇小麦
  • 17篇冬小麦
  • 17篇土壤
  • 17篇旱地
  • 16篇地膜
  • 16篇地膜覆盖
  • 16篇膜覆盖
  • 12篇水分
  • 11篇秸秆
  • 9篇地冬
  • 9篇土壤水
  • 9篇土壤水分
  • 9篇旱地冬小麦
  • 9篇覆膜
  • 7篇水分利用
  • 7篇土壤温度
  • 7篇温度
  • 6篇不同覆膜
  • 6篇春小麦
  • 5篇覆膜方式

机构

  • 28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兰州城市学院
  • 1篇甘肃省政府投...
  • 1篇甘肃省农牧厅

作者

  • 28篇杨长刚
  • 26篇常磊
  • 26篇柴守玺
  • 15篇程宏波
  • 15篇黄彩霞
  • 8篇韩凡香
  • 5篇逄蕾
  • 5篇杨德龙
  • 4篇李博文
  • 4篇宋亚丽
  • 3篇陈玉章
  • 3篇范颖丹
  • 3篇兰雪梅
  • 2篇陈恒洪
  • 2篇张淑芳
  • 2篇蔺艳春
  • 2篇包正育
  • 2篇马军民
  • 1篇李辉
  • 1篇赵德明

传媒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3篇甘肃农业大学...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草业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核农学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植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8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覆盖模式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温度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3
2014年
为探明西北雨养旱地不同覆盖模式的土壤温度效应及冬小麦籽粒产量特点,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夏季覆膜(T11)、秋季覆膜(T12)、上茬旧膜覆盖(T13)、夏季覆膜+麦秆还田(T14)、碎秆夏覆盖(T21)、整秆夏覆盖(T22)和露地对照(CK)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温度及籽粒产量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1)覆膜和秸秆覆盖均有明显增温和降温效应(P<0.05).与CK相比,二者的增温效应主要集中在拔节前,覆膜增温效果大于秸秆覆盖;拔节后有明显的降温效应,秸秆覆盖降温效果大于覆膜.覆盖处理冬小麦全生育期5 ~ 25cm土层平均温度以上茬旧膜(T13)增温最明显,较CK高0.24℃,以碎秆夏覆盖(T21)降温效应最明显,较CK低0.68℃.(2)覆盖的增温效应主要出现在早晨,而降温效应主要在中午和傍晚.(3)覆盖处理可显著提高冬小麦单位面积籽粒产量(5.0% ~29.0%,P<0.05),覆膜处理比秸秆覆盖提高幅度更大,覆盖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明显提高了穗数和千粒重.因此,在西北雨养旱地采用覆盖模式种植对冬小麦生长季土壤温度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同时可显著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以夏季覆膜(T11)籽粒产量最高.
陈玉章柴守玺范颖丹程宏波黄彩霞谭凯敏常磊杨长刚
关键词: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土壤温度冬小麦
西北旱地春小麦耗水与干物质分配的基因型差异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研究了15个现代春小麦品种间的降水利用效率、耗水量以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结果表明,品种间的水分利用效率平均为7.8kg/(hm2.mm),品种间最高相差1.09倍;平均耗水量一般在240.5~308.5mm之间,最高相差28.3%。品种间开花前和开花后光合积累对籽粒贡献差异很大,花前储备对籽粒贡献平均为25%,但品种间差异较大(10%~49%);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质量分数为:籽粒(42%)>茎秆+叶鞘+叶片(40%)>穗轴+颖壳(18%),但品种间差异较大,最大分别相差112%、63%和27%;品种间对土壤水分消耗差异较大,其中在生育时期上以分蘖期和180~20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差异最大。
常磊杨长刚柴守玺岳云黄彩霞
关键词:水分利用效率春小麦旱地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冬小麦耗水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7
2015年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雨养条件下,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冬小麦耗水特性、产量和休闲期土壤水分补给的影响,为促进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2009和2009—2010年小麦生长季,设置全膜覆土穴播(A)、全膜覆盖穴播(B)、垄膜沟播(C)和露地条播(CK)4种不同栽培模式,测量不同处理的土壤贮水量、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全膜穴播可使冬小麦增产64.4%—79.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2.1%—24.0%,达到11.9—16.6 kg·hm-2·mm-1;全膜覆土穴播可增产43.4%—44.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8%—14.6%,达到11.0—14.8 kg·hm-2·mm-1;垄膜沟播可增产37.0%—39.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2%—4.4%,达到10.0—14.2 kg·hm-2·mm-1。主要原因是,地膜覆盖可增加冬小麦拔节前0—200 cm土层贮水量,提高拔节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促进生育期对土壤贮水的利用,同时干旱年份可促进冬小麦利用深层土壤水分,最终提高冬小麦成熟期的生物量和籽粒产量;虽然生育期耗水增加,但水分利用效率也提高。冬小麦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96*)。覆膜的高产建立在高耗水基础上,但通过休闲期水分补充,地膜茬0—200 cm土层水分在冬小麦秋播前可恢复到露地水平。覆膜处理间的耗水差异远小于覆膜与露地间的差异。综合考虑产量、经济效益和田间操作难易程度,全膜覆土穴播一次覆膜可多茬使用,节省地膜成本,田间操作简单,经济效益高,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栽培方式。【结论】全膜覆土穴播是西北黄土高原旱地小麦兼顾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
杨长刚柴守玺常磊杨德龙
关键词:地膜覆盖冬小麦土壤贮水量耗水量
地膜覆盖对旱地春小麦土壤温度的影响被引量:13
2013年
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研究了春季覆膜和秋季覆膜2种模式下,春小麦全膜覆土穴播、全膜穴播及膜侧沟播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具有普遍增温效应,0~25cm土层全生育期平均地温覆膜处理较露地对照(CK)高0.77℃.覆膜增温效果在3种种植方式间以全膜穴播模式最高,全膜穴播覆土模式次之,膜侧沟播模式最小;春、秋覆膜对土壤地温影响差异不大;覆膜增温效果表现为:土壤下层>上层,早晨>傍晚>中午.
陈恒洪柴守玺黄彩霞杨长刚常磊
关键词:春小麦地膜覆盖土壤温度雨养农业区
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分的影响被引量:12
2014年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分时期分土层研究了小麦和玉米两种秸秆在不同处理下还田对西北雨养农区冬小麦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各处理土壤含水量的差异在时期上表现为前期大于后期,以越冬期的土壤墒情差异最大;在土层上表现为下层大于下层,以120—150cm土层处理间差异最大。总体表现为:土壤含水量的差异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和土层加深而减小。同时,除小麦秸秆还田后不覆膜不镇压(T6)外其余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CK。其中,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小麦秸秆还田;秸秆还田不覆膜,镇压(T2,T5)高于不镇压(T3,T6)。全生育期200cm土体墒情秸秆还田好于露地(CK),秸秆还田覆膜(T1,T4)好于不覆膜(T2,T3,T5,T6)。无论是增产还是保墒,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组合模式是最好的。
王燕培柴守玺陈玉章杨长刚常磊谭凯敏程宏波黄彩霞逄蕾
关键词:秸秆还田地膜覆盖土壤水分
2003年-2009年中国旱地小麦品种蛋白质品质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本试验研究近3年来中国不同区域旱地小麦蛋白质品质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为小麦品种改良和食品加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2003年-2009年我国4个国家区域试验冬、春小麦旱地组的217个区试品种(系)小麦样品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稳定时间和最大拉伸阻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旱地春小麦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平均高于旱地冬小麦,3项指标以东北春麦旱地组最高;按照稳定时间、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分类,强筋和中筋品种比例分别为12.4%和30.9%,弱筋小麦品种只占0.5%。比较9个品质指标品种间的变异,以面团稳定时间最大、容重最小。稳定时间的变异约为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的10倍以上,而后两者变异程度相近。
韩凡香常磊柴守玺杨长刚杨德龙程宏波马军民逄蕾黄彩霞
关键词:旱地小麦品质性状
半干旱地区不同覆膜方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以露地条播(CK)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A:全膜覆土穴播;B:全膜穴播;C:垄膜沟播)对旱地冬小麦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可显著提高冬小麦开花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及花前...
杨长刚柴守玺常磊
关键词:地膜覆盖冬小麦
品种稳定性不同分析模型在西北小麦区域试验中应用探讨被引量:20
2013年
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在生物界普遍存在,本研究利用GGE模型、AMMI模型、Shukla模型和Ebehart-Russell模型对2009年国家旱地春小麦区试西北9个试点、8个参试品种(系)小麦品种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结果发现,Shukla简便,而GGE模型、AMMI模型分析结果更为全面、直观,两种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相比较,GGE模型能更有效分析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评价基因型稳定性以及环境的代表性和区分能力。
常磊岳云柴守玺包正育黄彩霞逄蕾杨长刚
关键词:小麦
氮磷肥配施对冬小麦灌浆期光合参数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15年
在西北绿洲生态条件下,实验设4个处理,即165(N1)和225 kg·hm–2(N2)2个氮素(纯氮)水平及105(P1)和165kg·hm–2(P2)2个磷素(P2O5)水平,研究了氮磷肥配施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临抗2号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165 kg·hm–2)处理组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蒸腾速率(Tr)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有光合"午休"现象;高氮(225 kg·hm–2)处理可减弱甚至使光合"午休"现象消失;高磷(165 kg·hm–2)和低磷(105 kg·hm–2)处理对光合特性的影响差异不显著。N2P2具有最高的群体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光合速率(CAP)、穗粒数、亩穗数、千粒重及产量,且与N1P1和N1P2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与N2P1则无显著差异。但N2P2水分利用效率(WUE)低于N2P1,显著高于N1P1和N1P2(N1P1高于N1P2,但无显著差异)。氮肥对光合"午休"的影响大于磷肥,二者互作效应差异不显著。该实验条件下,当N、P分别为225和105 kg·hm–2时有利于提高冬小麦的光合速率及产量。
黄彩霞柴守玺赵德明常磊程宏波杨长刚
关键词:光合参数冬小麦
玉米整秆带状覆盖量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为明确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玉米整秆带状覆盖适宜的秸秆覆盖量,以露地种植为对照(CK),研究了4种覆盖量(T_1:6 750kg/hm^2,T_2:9 000kg/hm^2,T_3:11 250kg/hm^2,T_4:13 500kg/hm^2)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覆盖量较CK显著增产12.1%~23.3%,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3.4%~26.8%。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呈显著正相关(r=0.937),整秆带状覆盖较CK可显著(除T_3)提高单位面积穗数10.4%~19.0%,以T_2单位面积穗数最高。全生育期0—200cm土层平均含水量4种覆盖量均显著高于CK,较CK高0.7~1.0个百分点,以T_1土壤水分状况最好。4种覆盖量可显著改善灌浆前0—200cm土壤墒情,但从灌浆期开始0—90cm土壤含水量普遍不如CK。4种覆盖量间,以T_2全生育期0—60cm土壤墒情最好,且其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效果也最显著。
李守蕾杨长刚李福柴守玺宋亚丽李博文常磊韩凡香程宏波尚艳
关键词:覆盖量土壤水分旱地冬小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