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西海
- 作品数:5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安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儿童副鼻窦的16层CT低剂量扫描被引量:18
- 2014年
- 目的:探讨儿童副鼻窦病变16层螺旋CT检查中的低剂量应用。方法:60例疑诊副鼻窦炎的6~12岁儿童随机分成三组,固定管电压120kV,管电流分别设置为100mAs(A组)、50mAs(B组)和20mAs(C组),获取5mm层厚的轴位图像(标准算法和骨加算法)并0.625mm层厚的冠状位图像。比较三组扫描的容积剂量指数(CTDIv01)和剂量长度乘积(DLP),评价图像质量和图像噪声。结果:三组图像均可满足临床诊断。与A组比较,B、C两组的cTDIvol和DLP分别降低了50%和80%。A、B组间图像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C组明显低于A、B组(P〈0.01)。三组轴位图像间噪声有显著性差异(P〈001),A、B组冠状位图像间噪声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但C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应用20mAs管电流进行儿童副鼻窦CT扫描,可以清楚显示副鼻窦结构,同时大幅降低辐射剂量。
- 边当绒于春英顾志娟李颖杨西海王雪莉罗肖山激扬
- 关键词:儿童副鼻窦低剂量MSCT
- DR与MSCT诊断儿童腺样体肥大比较被引量:1
- 2011年
- 影像学诊断腺样体肥大的主要方法是鼻咽部侧位X线摄影、CT和MRI鼻咽部扫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DR)和多层螺旋CT(MSCT)设备在各级医院逐步普及,
- 张晓斌赵继元白银安卢小龙杨西海王雪莉房小红
- 关键词:儿童
- 扫描触发阈值技术在CT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研究扫描触发阈值技术对CT冠状动脉造影中图像质量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期间入我院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75例冠心病(CHD)患者,其中男46例,女29例,BMI<23。将其抽签随机分为3组:A组25例,扫描触发阈值120HU;B组25例,扫描触发阈值130HU;C组25例,扫描触发阈值140HU。根据患者个人体质数(BMI)注射对比剂后扫描,测量左冠开口、右冠状开口、左前降支近段和左回旋近段血管的CT、SD平均值,并据此计算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作为图像质量评估的客观依据,由2名经验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估,比较不同触发阈值下的指标及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B组扫描的强化SD值分别较A、C2组低,SNR较A、C2组低,均差异显著(P<0.05);B组图像质量评分、图像优良率分别较A、C2组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扫描触发阈值技术作为CT冠状动脉造影中常用的扫描方法,双源CT将扫描触发阈值设定在130HU时能获得较好质量的图像,便于临床观察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 于春英边当绒杨西海激扬李颖白银安
- 关键词:CHD图像质量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MSCTA诊断并由手术或临床证实的23例主动脉夹层的表现。全部病例均采用了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 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及仿真内窥镜(VE)等后处理技术。结果:23例中,按DeBakey分型Ⅰ型4例,Ⅱ型3例,Ⅲ型16例,其中5例在行血管腔内隔绝术后进行了MSCTA复查,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应用原始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图像可清楚显示真假腔、内膜瓣、破口处、夹层旋转方向、内膜钙化、血栓形成及主动脉主要分支受累情况等。结论:MS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安全、快速、有效、无创的方法,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观察术后疗效及随防有重要应用价值。
- 边当绒杨西海刘子林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血管造影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CT三维重建成像对孤立性肺结节形态特征的显示及良恶性的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成像对孤立性肺结节形态特征的显示及其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45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别以VR、MPR、MIP重建,观察不同成像方法对孤立性肺结节相关重要征象的显示情况,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MPR对病灶的显示能力与轴位成像相比并无明显优势(P>0.05);VR在显示边缘形态、内部结构及胸膜凹陷征方面明显优于轴位成像(P<0.05);MIP在显示病灶边缘形态及灶周支气管方面显著优于轴位成像(P<0.05)。结论:三维重建成像可显著提升CT诊断的准确性,是鉴别肿瘤良恶性的有效方法。
- 于春英杨西海激扬
- 关键词:CT三维重建成像孤立性肺结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