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
- 作品数:6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尼罗罗非鱼8个养殖群体线粒体控制区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部分序列对中国8个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养殖群体(埃及、吉拉达、美国、鹭业、吉诺玛、宝路、广东、新吉富)的遗传多样性和相互间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所分析的237个样本中,可归结为15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BL1为宝路(BL)、埃及(EGY)、吉拉达(GLD)、吉诺玛(GNM)和鹭业(LY)5个群体所共享,但没有一个单倍型为所有群体共享。8个群体内的核苷酸多态位点数(S)在4-83,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的范围为0.50-37.26,单倍型多样性(h)为0.1908-0.8023,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08-0.0569。AMOVA分析与群体间两两比较的遗传分化指数(FST)表明,这些罗非鱼群体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与差异(P〈0.01)。利用 Kimura two-parameter模型分析的系统发育关系表明:宝路、广东和新吉富3个群体亲缘关系较近,它们聚为一大支;埃及、美国、吉拉达、鹭业、吉诺玛这5个群体聚为另一大支。单倍型网络(NETWORK)结果显示,8个群体并没有明显的谱系分化。本研究结果旨为尼罗罗非鱼种质资源的聚合利用奠定基础。
- 杨洁何安元何学军唐首杰王成辉
-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养殖群体线粒体DNA种质资源
- 尼罗罗非鱼人工驯养、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瓶颈效应被引量:1
- 2016年
- 人工驯养和选育是家养动物适应性进化的主要动力之一,中国大陆尼罗罗非鱼引进群体经历了长期的人工驯养和选育,是研究鱼类在驯养、选育条件下适应性进化的良好材料。本实验以尼罗罗非鱼1个埃及土著群体为对照组,以中国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尼罗罗非鱼5个驯养群体和4个选育群体为实验组,采用12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分析了驯养群体和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瓶颈效应。结果显示,土著群体、驯养群体和选育群体平均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AE)分别为5.433、5.113~6.515和3.239~6.734,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812、0.796~0.859和0.657~0.858,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768、0.753~0.819和0.601~0.818,近交系数(FIS)分别为0.323、0.166~0.342和0.249~0.314。LSDt检验结果显示,受人工选择的群体(驯养群体、选育群体)与土著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水平(AE和HE)无差异,3个驯养群体(EGY群体、WY群体和GD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E)显著高于1个选育群体(XJF群体)。瓶颈效应分析显示,尼罗罗非鱼土著群体、驯养群体和选育群体在历史上都曾发生过群体缩小的现象。其中,土著群体、2个驯养群体(WY、EGY)、2个选育群体(JNM、XJF)在近期可能经历过遗传瓶颈,其他群体在新的突变和基因流的作用下,群体规模可能已恢复。有效群体大小分析显示,土著群体、驯养群体和选育群体的有效群体数量分别为177、29~117(平均值为57.4)和84~123(平均值为102.8)。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尼罗罗非鱼驯养群体的持续利用和选育群体的进一步遗传改良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而且为鱼类在驯养和选育条件下群体遗传结构和种群动态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 唐首杰杨洁赵金良王成辉李思发
-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选育群体
- 中国大陆尼罗罗非鱼引进群体间遗传关系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评价中国大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主要引进群体间遗传关系、遗传分化及基因流状况,研究利用12对多态性微卫星引物,以埃及土著群体为对照组,分析中国大陆尼罗罗非鱼9个代表性引进群体的遗传关系。结果显示:(1)群体间四种遗传距离[D_A、D_C、D_(SW)和(δμ)~2]同时表明,USA群体和EGY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小[D_A=0.2174,D_C=0.4140,D_(SW)=0.8769,(δμ)~2=22.6904];D_A和D_C表明GD群体和XJF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D_A=0.5851,D_C=0.6789);D_(SW)和(δμ)~2表明USA群体与XJF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D_(SW)=4.0907,(δμ)~2=138.18]。(2)EGY群体和GD群体间遗传分化最小(FST=0.0326,RST=0.0337),XJF群体和LY群体间遗传分化最大(FST=0.2098,RST=0.2655)。所有成对群体间均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P<0.05)。(3)群体间系统树显示,WY群体、GD群体、EGY群体和USA群体被聚为一类,BL群体、LY群体和EW群体被聚为一类,JNM群体和GLD群体被聚为一类,XJF群体位于独立的分支;贝叶斯聚类分析将10个群体划分为2类,XJF、BL、LY、EW群体被归入第一类,WY、GD、EGY、USA、GLD和JNM群体被归入第二类。分子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支持了系统树和贝叶斯聚类分析的结果。(4)根据成对FST值和RST值估算的群体间历史基因流平均值分别为2.4427和2.1983。群体间近期基因流检测结果显示,各群体中发生第一代迁移的个体数在0—7个,占样本数的0—23.3%。总体而言,我国尼罗罗非鱼引进群体间遗传分化显著,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历史基因流和近期基因流。研究结果为开展我国尼罗罗非鱼引进群体的种质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唐首杰杨洁王成辉李思发赵金良
-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遗传分化
- “吉富”系列罗非鱼生长性状的配合力、杂种优势与遗传相关分析被引量:8
- 2016年
- "吉富"系列罗非鱼是中国当前养殖的主要罗非鱼种类。该研究以3个品系"吉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新吉富、吉富、吉诺玛)为研究材料,应用3×3完全双列杂交设计构建了9个组合,采用数量遗传学方法对各组合子一代的体质量、全长、体长、体高和体宽5个生长性状的配合力、杂种优势与遗传相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个生长性状均未检测到一般配合力,而特殊配合力效应达62%以上,表明这些性状主要受到特殊配合力的影响;进一步的杂种优势分析发现吉诺玛♀×新吉富♂、新吉富♀×吉诺玛♂、吉富♀×新吉富♂这3个组合的杂种效果明显,其中以吉诺玛♀×新吉富♂为最佳组合;5个生长性状之间均存在显著的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P<0.05),可进行多性状的聚合利用。该研究结果为"吉富"系列罗非鱼的配套利用提供了有益的资料和数据,同时为开展罗非鱼配套系育种提供了依据。
- 林明雪杨洁岳武成康伟雷双永杜金星王成辉
- 关键词:生长性状双列杂交
- 尼罗罗非鱼配套系育种群体的遗传背景研究
-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是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丽鱼科(Cichlidae)的热带鱼类,原产于非洲,具有生长快、繁殖能力强、食性杂、抗病力强等优点,是世界罗非鱼养殖的主要...
- 杨洁
-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配套系线粒体DNA微卫星杂种优势
- 文献传递
- 驯养、选育条件下尼罗罗非鱼群体的选择压力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家养动物是研究长期人工选择对动物基因组产生选择效应机制的独特对象,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是一种受人工干预(驯养、选育)历史较短的优良养殖对象,可作为研究新近发生的人工干预对动物基因组产生影响的遗传机制的良好模型。本研究以1个尼罗罗非鱼埃及野生群体为对照组,以4个"新吉富"罗非鱼选育系群体、2个企业自主选育群体和5个驯养群体为实验组,采用3种模型分析方法(岛屿模型、分级岛屿模型和贝叶斯似然法),在12个微卫星位点上进行F_(ST)-离群值点检测(F_(ST)-outlier test)。结果显示,在本研究所分析的12个微卫星位点中,4个"新吉富"罗非鱼选育系群体在2个微卫星位点(OMO043,OMO114)受到了显著的正向选择压力(P<0.01),2个企业自主选育群体在另外2个微卫星位点(OMO049,OMO100)受到显著的正向选择压力(P<0.01),而5个驯养群体只在1个微卫星位点(OMO013)受到了显著的正向选择压力(P<0.01)。由此可见,选育群体受到的正向选择位点数明显多于驯养群体,选育群体与驯养群体受到正向选择的位点各异,不同选育群体间受到正向选择的位点也各不相同。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人工干预途径从不同的方向上对尼罗罗非鱼基因组产生了影响。
- 唐首杰杨洁王成辉李思发赵金良
-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野生群体选育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