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柳明

作品数:52 被引量:334H指数:10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23篇农业科学
  • 21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9篇土壤
  • 12篇亚热带
  • 11篇森林土
  • 11篇森林土壤
  • 6篇生物炭
  • 5篇多环芳烃
  • 5篇色谱
  • 5篇中亚热带
  • 4篇氮沉降
  • 4篇凋落
  • 4篇凋落物
  • 4篇杉木
  • 4篇生态风险
  • 4篇
  • 3篇氮素
  • 3篇氮素转化
  • 3篇有机碳
  • 3篇有机物
  • 3篇增温
  • 3篇三氯生

机构

  • 52篇福建师范大学
  • 9篇福建省湿润亚...
  • 6篇教育部
  • 2篇夏威夷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52篇杨柳明
  • 16篇倪进治
  • 14篇魏然
  • 11篇高人
  • 11篇马红亮
  • 10篇尹云锋
  • 10篇陈卫锋
  • 9篇杨玉盛
  • 9篇钱伟
  • 8篇林燕语
  • 7篇彭园珍
  • 6篇范跃新
  • 3篇孙杰
  • 3篇裴广廷
  • 3篇李一清
  • 3篇朱思佳
  • 2篇谢锦升
  • 2篇包桂奇
  • 2篇刘小飞
  • 2篇王维奇

传媒

  • 9篇亚热带资源与...
  • 7篇环境科学学报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生态学报
  • 4篇实验技术与管...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实验室科学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福建农业科技
  • 1篇环境化学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 1篇亚热带水土保...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5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20
  • 9篇2019
  • 7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8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物炭添加对土壤中菲吸附行为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生物炭对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环境行为的影响较大。通过批次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300℃、500℃和700℃)下制备的稻壳生物炭(BC)对3种土壤(草甸土、水稻土和黄壤)吸附菲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土壤以及添加生物炭的土壤对菲的吸附数据都能用Freundlich模型较好地拟合(砰为0.9968~0.9765)。生物炭对菲的吸附容量(群值)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生物炭添加对土壤吸附菲的群值的影响程度跟生物炭的制备温度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700℃下制备的生物炭(700BC)对3种土壤吸附菲的群值都能显著提高;500℃下制备的生物炭(500BC)对有机质含量低的黄壤和水稻土的群值有显著提高,但对有机质含量高的草甸土提高有限;300℃下制备的生物炭(300BC)只能显著提高水稻土对菲吸附的群值。因此,在用生物炭修复PAHs污染土壤时,生物炭和土壤的性质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郭兰魏然倪进治杨柳明包桂奇
关键词:生物炭土壤有机质
多环芳烃降解真菌Fusarium solani对芘的吸收存储和降解特性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以芘为唯一碳源,从公路旁污染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芘降解真菌,经鉴定为Fusarium solani(命名为Py F-1),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其菌丝能吸收储存芘.对该菌株在芘浓度为50 mg·L-1的液体培养基中对芘的吸收储存和降解特性,具体包括芘的生物降解、菌体吸收、菌体吸附和消解总量进行了39 d的动态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降解芘在培养0^14 d内逐渐增加,培养14 d时占芘添加量的15.9%,此后基本达到稳定,培养结束时生物降解芘为芘添加量的17.6%;菌体吸收芘在0^21 d内含量较少且变化不显著,低于芘添加量的3%;而在21^39 d内,菌体吸收芘变化显著,芘的消解总量随着菌体吸收量的变化产生显著波动;培养28 d时,芘的消解总量达到最大值,其中菌体吸收芘占芘消解总量的一半,达到芘添加量的16.0%,菌体吸附芘不足芘添加量的0.5%,在研究中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培养前期培养基中芘的消解以生物降解为主,培养后期菌体吸收芘的变化是芘消解总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孙姗姗魏然倪进治张红钱伟杨柳明
关键词:FUSARIUMSOLANI
模拟氮沉降对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土壤解磷微生物群落和功能潜力的影响
2024年
解磷微生物是森林土壤磷循环的关键驱动因素,对亚热带低磷土壤尤为重要。由于微生物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氮沉降下土壤微生物如何变化以及如何影响土壤磷有效性尚不清楚。为此,依托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立的米槠天然林长期氮沉降观测平台,借助16S rRNA和ITS高通量测序以及PICRUSt功能预测方法,探索氮添加对土壤解磷微生物群落和功能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氮含量,但显著降低了Resin-P、NaHCO_(3)-P和TPo,表明氮沉降改变了土壤养分平衡,加剧了磷限制。此外,氮添加降低了根瘤菌和伯克霍尔德菌等解磷细菌的丰度,却增加了青霉菌和曲霉菌等解磷真菌的丰度。PICRUSt功能预测进一步发现,存在15种能够编码磷酸酶的基因,并且与对照相比,施氮后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植酸酶等酶基因丰度显著增加。综上,本研究发现施氮加剧了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土壤的磷限制,同时增加了解磷真菌的丰度和磷酸酶的基因丰度来促进有机磷矿化,这可能是氮沉降下驱动米槠天然林土壤磷转化的主要微生物机制。
夏允徐玲琳杨柳明杨柳明杨智杰范跃新
关键词:解磷微生物磷酸酶高通量测序
稻田耕层土壤黑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18年
为探究我国稻田土壤黑碳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苯多羧酸法(Benzene polycarboxylic acid,BPCA)对稻田耕层土壤黑碳(Black carbon,BC)含量及稳定性进行测定与分析,以完善国内农田土壤黑碳研究,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黑碳含量为(0.70±0.08)^(4.57±1.63)g·kg-1,平均值为(1.63±0.18)g·kg-1;黑碳储量为(1.55±0.18)^(6.18±2.39)t·h m-2,平均值为(2.71±0.27)t·hm-2.(2)黑碳含量排序:西南区>东北区>华南区>华东区>华北区>西北区,黑碳储量排序:西南区>东北区>华北区>华南区>华东区>西北区.(3)在苯多羧酸含量特征方面,西南区表现为苯四甲酸(∑tetracarboxylic acids,B4CAs)>苯六甲酸(mellitic acid,B6CA)>苯五甲酸(benzenepentacarboxylic acid,B5CA)>苯三甲酸(∑tricarboxylic acids,B3CAs),华北区表现为B6CA>B4CAs>B5CA>B3CAs,其它耕作区表现为B6CA>B5CA>B4CAs>B3CAs.B5CA/B6CA、B6CA/B4CAs分别为(0.73±0.06)^(0.98±0.18)、(1.07±0.14)^(1.38±0.10),平均值分别为(0.92±0.02)、(1.23±0.03).研究发现,稻田土壤黑碳分布特征是人为因素、黑碳结构特性及环境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壤黑碳主要来自稻田作物燃烧,并且黑碳含量与pH及容重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与土壤有机碳、黏粒呈显著正相关.
吴圣捷谢海云杨柳明黄晓婷宋旭王维奇
关键词:农田土壤黑碳水稻
土壤不同有机质组分对菲的吸附特征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采用批次实验,研究了三种不同类型土壤黄红壤、水稻土和草甸土的全土、重组、去松结态和紧结态4个组分对菲的吸附,结果表明,菲在不同土壤及其组分上的吸附等温线都能用Freundlich方程进行拟合,所有等温线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非线性,指数N值的大小顺序基本都为全土>重组>去松结态>紧结态.除了黄红壤的紧结态比去松结态对菲的吸附容量KF值略小外,不同土壤及其组分对菲吸附的KF值以及有机碳归一化的KFoc值大小顺序都为紧结态>去松结态>重组>全土.不同类型土壤之间的KF值大小顺序为草甸土>水稻土>黄红壤,而KFoc值大小顺为水稻土>草甸土>黄红壤.KF值与有机碳含量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KFoc与N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土壤及其组分对菲的吸附强度与有机质的结构特征和聚合程度有关.
包桂奇倪进治魏然杨柳明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结合态腐殖质
木麻黄和桤木离体根瘤和立地土壤的固氮酶与N_2O还原酶活性的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为了解非豆科固氮树种的固氮酶和N_2O还原酶(Nos)活性,采用乙炔还原法和乙炔抑制技术对细枝木麻黄(Casuarina cunninghamiana)和江南桤木(Alnus trabeculosa)离体根瘤及立地土壤的两种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体根瘤只在厌氧条件下有固氮酶活性,在好氧条件下有Nos活性。根瘤区根际土和非根瘤区根际土的固氮酶活性在好氧条件大于厌氧条件,Nos活性只表现在厌氧条件下。在好氧条件下,根瘤区根际土和非根瘤区根际土的固氮酶活性无显著差异;根瘤区根际土的Nos活性显著大于非根瘤区根际土。除离体根瘤在好氧条件下不表现固氮酶活性外,细枝木麻黄和桤木的离体根瘤、根瘤区根际土和非根瘤区根际土的固氮酶活性均都大于Nos活性。好氧条件下根瘤区根际土的固氮酶活性与非根瘤区根际土的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厌氧条件下根瘤的固氮酶活性与好氧条件下根瘤区根际土和非根瘤区根际土固氮酶活性、好氧条件下根瘤的Nos活性与厌氧条件下根瘤区根际土和非根瘤区根际土Nos活性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这为研究弗兰克氏菌结瘤植物共生固氮体系对N2O汇强度的影响和调控奠定基础。
马莹玲朱思佳曾思如马红亮尹云锋杨柳明高人
关键词:江南桤木立地土壤固氮酶
中亚热带不同母质发育森林土壤磷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0
2021年
本研究以福建三明砂岩和花岗岩发育的米槠林土壤和杉木林土壤为对象,分析土壤磷组分、铁铝氧化物、微生物生物量以及磷酸酶活性等指标,研究母质和森林类型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程度和机制。结果表明:母质和森林类型显著影响土壤不同磷组分含量。总体上,砂岩发育土壤全磷含量、活性无机/有机磷、中等活性无机/有机磷以及惰性磷含量均显著高于花岗岩发育土壤,并且砂岩发育米槠林土壤活性有机磷含量、中等活性无机/有机磷以及惰性磷含量显著高于砂岩发育杉木林土壤,而花岗岩发育米槠林与杉木林土壤磷组分的含量差异不显著。花岗岩发育的2种森林土壤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砂岩,而砂岩发育米槠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磷(MBP)显著高于砂岩发育杉木林土壤。土壤不同磷组分的含量与土壤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MBP、MBC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pH、ACP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母质和森林类型可能主要通过土壤铁铝氧化物赋存形态、ACP、MBP等生物及非生物因子影响中亚热带森林土壤磷组分分配特征。
肖华翠李靖雯夏允杨柳明林燕语范跃新
关键词:成土母质
中亚热带森林更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磷组分的影响
2024年
土壤团聚体在土壤磷贮存和调节磷有效性中起重要作用,然而森林更新方式如何影响土壤团聚体磷组分仍不清楚。本研究选取米槠天然林经不同强度干扰形成的米槠次生林(轻度干扰)、米槠人促更新林(人促林,中度干扰)及杉木人工林(重度干扰)为对象,通过分析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全土和团聚体磷组分、磷吸附指数(P_(SOR))、磷遗留指数(P_(LGC))、磷饱和度(DPS_(M3))等指标,探究森林更新方式对全土及团聚体磷有效性及供磷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更新方式显著影响土壤团聚体组成。米槠次生林和人促林土壤粗大团聚体(>2 mm)占比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而土壤粉黏粒团聚体(<0.053 mm)则表现为相反趋势。土壤团聚体组成显著影响土壤磷组分含量。土壤活性磷组分(可溶性磷P_(SOL)、速效磷P_(M3))含量随团聚体粒径减小而降低;总磷(TP)、有机磷(Po)、中等活性磷组分(无机磷Pi_(OH)、有机磷Po_(OH))、闭蓄态磷(P_(OCL))含量、PSOR、PLGC随团聚体粒径减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粗大团聚体和粉黏粒团聚体中的TP、Po和Pi_(OH)含量显著高于细大团聚体(0.25~2 mm)和微团聚体(0.053~0.25 mm)。森林更新方式显著影响全土和团聚体磷组分含量。米槠次生林全土TP、Po、PSOL和PM3含量显著高于米槠人促林和杉木人工林,米槠次生林不同粒径团聚体P_(SOL)和P_(M3)含量均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森林更新方式显著影响土壤团聚体磷组分组成及供磷潜力。米槠人促林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P_(SOL)和P_(M3)占TP的比例显著低于米槠次生林,米槠次生林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P_(SOR)和DPS_(M3)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综上,自然更新更有利于维持土壤磷有效性,森林更新会通过改变土壤团聚体组成进而影响土壤磷有效性及供磷潜力。
谢京瑾许秋月何敏何敏范跃新范跃新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
外源磷在2种母质发育米槠林土壤中的分配及影响因素
2022年
了解外源磷在不同母质森林土壤中的转化特性,对合理施肥和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经营具有重要意义。分别以砂岩和花岗岩发育米槠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NaH_(2)PO_(4)的室内培养实验,测定磷添加后土壤磷组分变化特征,旨在探究外源磷在亚热带不同母质森林土壤中磷转化特性,并通过建立磷组分变化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质地等的关联性,明确影响外源磷转化的驱动因子。结果显示:磷添加后,砂岩和花岗岩发育土壤中不同活性无机磷组分的含量显著增加,但变化幅度不同,顺序依次为NaOH-Pi>Resin-Pi>NaHCO_(3)-Pi;磷添加后砂岩发育米槠林土壤不同活性有机磷组分含量均增加,而花岗岩米槠林土壤各有机磷含量则显著降低;磷添加后,砂岩和花岗岩发育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降低,微生物量磷则显著增加。冗余分析(RDA)表明,游离铁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和土壤质地是影响外源磷在土壤不同磷组分转化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外源磷在土壤不同磷组分中的分配特征,有望为中亚热带森林土壤合理施磷肥提供理论依据。
夏允肖华翠王全成杨柳明
关键词:成土母质米槠林
碳的形态结构和灰分在生物炭吸附芳香化合物中的作用
目前,对于碳基部分与灰分在生物炭吸附行为中的联合作用还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因此,我们利用不同温度下制备的原始木质生物炭及相应的去灰分生物炭来确定碳的形态结构和灰分在生物炭吸附芳香族化合物(甲苯、间甲苯胺和间硝基甲苯)中的...
王彩婷陈卫锋魏然杨柳明杨玉盛倪进治
关键词:生物炭灰分芳香化合物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