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攀新

作品数:52 被引量:538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6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7篇地震
  • 17篇裂带
  • 13篇断裂带
  • 8篇第四纪
  • 7篇晚第四纪
  • 7篇古地震
  • 6篇东昆仑
  • 6篇发震
  • 5篇地表破裂
  • 5篇地震危险
  • 5篇东昆仑断裂
  • 5篇震源
  • 5篇盆地
  • 4篇地貌
  • 4篇东段
  • 4篇东昆仑断裂带
  • 4篇断裂活动性
  • 4篇形变
  • 4篇震源机制
  • 4篇走滑

机构

  • 42篇中国地震局地...
  • 22篇中国地震局
  • 8篇中国医学科学...
  • 5篇青海省地震局
  • 4篇北京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新疆维吾尔自...
  • 2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甘肃省地质调...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山东省地震局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52篇杨攀新
  • 23篇胡朝忠
  • 22篇任金卫
  • 20篇熊仁伟
  • 11篇陈长云
  • 10篇张军龙
  • 10篇张俊
  • 8篇陈正位
  • 6篇付俊东
  • 5篇李智敏
  • 5篇李长军
  • 5篇孟国杰
  • 4篇苏鹏
  • 4篇李小强
  • 4篇梁朋
  • 3篇胡伟华
  • 3篇高战武
  • 3篇苏小宁
  • 3篇吕晓健
  • 3篇陈丹

传媒

  • 15篇地震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 5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地震学报
  • 2篇中国地震
  • 2篇第七届构造地...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成都理工学院...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遥感学报
  • 1篇邢台职业技术...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年份

  • 3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8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对于目前中国教育有关问题的思考
2003年
本文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所面临的困境着手,阐明教育在中国发展战略中处于优先地位。“扩招”使得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但是衍生出一些新的问题。网络教育的发展,可以避免“扩招”对教育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但是网络教育也存在不足和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所有这些要求我们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正视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积极探索。
肖咏吴泰然杨攀新
关键词:教育问题教育发展网络教育教育全球化教育资源
巴颜喀拉块体北东地区现今水平运动与变形被引量:7
2012年
本文利用GPS数据研究了巴颜喀拉块体北东地区现今水平运动与变形特征。在球坐标系中解算了各应变分量,分析了应变率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与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地质学研究结果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最新的GPS速度场结果表明,巴颜喀拉块体北东地区与高原整体运动性质一样具有顺时针向南东方向旋转的特征,自西向东和北东方向测站水平运动速度呈现明显的衰减特征。应变场结果显示,研究区以北东向的主压应变为主,伴随着近北西向的张性应变。应变较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活动块体的边界断裂——东昆仑断裂带的东段塔藏段和龙门山断裂带上。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塔藏段的主压应变明显,结合地震地质和活动构造资料,认为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塔藏段的运动性质自西向东发生了改变,水平滑动速率逐渐减小,垂向运动逐渐增强。研究区GPS速度场和应变场的这一变形特征表明,青藏高原内部的块体运动特征较为明显,变形主要集中在作为活动块体边界的活动断裂带上,边界断裂带的运动特征在调节活动块体间的相互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陈长云任金卫孟国杰张军龙杨攀新杨永林苏小宁苏建峰
关键词:GPS观测应变率场速度场
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5.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浅析被引量:11
2012年
本文在分析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5.7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余震特征、震害分布基础上,结合区域第四纪地层分布成因特征、区域地质构造特征以及对三维卫星遥感影像进行断层地貌解译分析,认为此次5.7级地震是北西向永宁断裂正断为主活动的结果。该断裂在影像上线性延伸,断层崖发育,其晚第四纪活动性对建立区域新构造变形模式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胡朝忠杨攀新熊仁伟
关键词:地震构造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震害分布
2014年2月12日于田M_S7.3地震前后的微震活动集中区及对地震危险区的可能指示被引量:2
2015年
2001年以来,在巴颜喀喇地块周缘相继发生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10年玉树7.1级地震、2012年芦山7.0级地震等。对比分析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相同时间长度内,与其地球动力学上相关区域的地震应变释放强度变化特征,发现该地震发生之后,龙门山地区、巴塘地区、温泉盆地西侧南北向谷地的地震应变释放明显增强,第一个地区发生了汶川地震,第二个地区与玉树地震的发生相关,说明巴颜喀喇地块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上发生地震破裂后,其南侧的物质向东南运移,将构造变形集中在龙门山构造带上,并在其上发生破裂。该震例说明基于地震地质背景分析、找出的地球动力学上相关联的地震活动增强区域是中长期破坏性地震的易发区。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后,阿尔金断裂带东部与祁连山构造带交汇地区的地震频度和地震应变释放明显增强,该区域的中长期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胡朝忠陈丹杨攀新熊仁伟李长军
关键词:地震危险区
中更新世以来北天山的向北扩展被引量:2
2013年
利用深部地球物理结果与浅部地质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并基于DEM的地貌分析,研究了中更新世以来北天山向北扩展的造山过程.中更新世以来,北天山地壳中存在南倾的低角度滑脱面,滑脱面之上,逆断裂和褶皱带组成的山前活动构造带整体向北滑脱并缩短变形.中更新世早期,气候暖湿,基岩山脉剥蚀强烈,在山前形成了大规模的洪泛平原.中更新世中期以来,持续的构造活动一方面使山前盆地卷入变形,另一方面使盆地遭受分隔,天山北麓地壳以阶梯式的形式自南向北逐步抬升.中更新世中期约600ka以来,气候越来越干旱,山前盆地地表仅遭受了轻微剥蚀,地壳抬升全部转换为自南向北的地表隆起,隆起的北部向天山靠拢,隆起的南部逐渐成为山系,与天山相连,北天山得以向北扩展.中更新世以来的掀斜隆起造成山麓至盆地高差达1000多米的坡面,为30ka以来的河流下切提供了坡度条件,造成了深达300多米的河流强烈下切.
陈正位张会平杨攀新
关键词:北天山气候变化造山过程
黄骅盆地孔西构造带的构造几何学特征被引量:8
2002年
地震和钻井资料揭露的孔西构造带前第三系潜山的地质特征可以归纳为 :构造带总体上不对称 ;构造带内部有地层重复现象 ;石炭—二叠系地层的位置明显高于两侧的同一地层的高度。用由 3~ 4条向东倾斜的逆冲断层组成的叠瓦扇构造模式能够比较合理地解释上述地质特征。该带向东倾斜的逆冲叠瓦状断层组主要影响前侏罗系地层 ,侏罗—白垩系与卷入逆冲构造变形的古生界地层之间有明显的角度不整合。但是部分地段的逆冲断层前锋也已切割到侏罗—白垩系底部 ,表明在侏罗—白垩系发育初期仍有逆冲作用。沿着潜山构造带走向 ,逆冲构造样式有所变化。
张俊潘懋漆家福杨攀新
关键词:构造样式逆冲构造
滇西地区怒江河流阶地、夷平面变形反映的第四纪构造运动被引量:15
2008年
滇西地区自第四纪以来经过了复杂的构造抬升,其上新世准平原面被差异抬升为不同高度的夷平面。在抬升过程中,怒江的侵蚀作用形成了深切的高山峡谷地貌,并形成了能反映构造抬升过程的多级河流阶地。这种高山峡谷地貌的形成不仅与构造活动有关,还与气候变化有关,但构造活动是主因。通过河流阶地和夷平面的研究能够得到河流阶地特征和差异隆升特征,并能够进一步反演该区的构造活动特征。
李光涛陈国星苏刚杨攀新
关键词:滇西河流阶地夷平面
盆地模拟地史模块反演回剥法研究及三维盆地模型的实现
该文对盆地模拟系统中的地史模块的实现环境、界面特征及实现的功能作以介绍:在VC环境下应用OpenGL的图形工具,实现对数据模块和盆地模拟图形模块的实现,图形界面实现了盆地三维模型和测点分布图的显示;三维盆地模型生成的步骤...
杨攀新
关键词:盆地模拟数据模型数据结构不规则三角网OPENGL
汶川8级大地震的地表破裂特征及分段被引量:19
2009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MS8.0地震。地表破裂多以跌水、陡坎形态发育在河流沟谷或晚新生代沉积层内,位移明显。山地受崩塌、滑坡影响,位移量较难获得。发震断裂主要有三条,即北川-映秀断裂、彭县-灌县断裂和小鱼洞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地表破裂由南向北活动性质从逆冲为主逐渐转变为走滑为主,长约220 km,平均垂直位移量约3 m,按位移量沿断裂走向的变化可以分为虹口段、北川段和南坝段;彭县-灌县断裂地表破裂以逆冲活动为主,长约82 km,平均垂直位移量约1.5 m,可以划分为白鹿段和汉旺段,断裂断距分布的几何特征与北川-映秀断裂的中南段相近;小鱼洞断裂是一条新生北西走向的次级破裂,长约5.6 km,平均垂直位移量约1.5 m,调节两侧构造单元变形差异,具有捩断层特征,活动以逆(左行)走滑为主,可划分出小鱼洞段和中坝段。姚都镇地表破裂可能说明南坝以北的地震具有不同的活动特征。活动断裂的运动方式反映区域应力场有北西西向挤压特征。
张军龙申旭辉徐岳仁高战武吕晓健杨攀新
关键词: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特征
玉树7.1级地震断裂特征与地震地表破裂带被引量:24
2010年
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7.1级地震,震中位于33.2°N,96.6°E,自玉树县城至隆宝镇造成了大量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地震发生在NW向的玉树-甘孜断裂两段的玉树-治多断裂上,自隆宝镇东至玉树县城,地震引起了长约50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主要分布在第三纪红砂岩、高漫滩及河床中,致使公路错断、桥梁位错,并引发大量滑坡和崩滑。震中附近的调查表明,地表破裂带主要沿NW向的玉树-治多断裂展布,总体走向NW320°,分为两组,一组为NW向,另一组为NE向,NW向的破裂为左旋走滑,发育一系列小的类拉分盆地,NE向的破裂表现为正断性质。由震源机制解和断裂特征判定,NW向的玉树-治多断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陈正位杨攀新李智敏李家辑
关键词: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带发震构造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