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慧霞

作品数:1,085 被引量:12,012H指数:5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世界糖尿病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85篇期刊文章
  • 138篇会议论文
  • 3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11篇医药卫生
  • 7篇农业科学
  • 5篇经济管理
  • 5篇文化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社会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514篇妊娠
  • 258篇妊娠期
  • 257篇糖尿病
  • 216篇糖尿
  • 139篇妊娠合并
  • 129篇妊娠期糖尿病
  • 101篇胎儿
  • 100篇产科
  • 96篇代谢
  • 86篇孕妇
  • 78篇妊娠合并糖尿...
  • 75篇血糖
  • 73篇并发
  • 69篇围产
  • 67篇糖代谢
  • 66篇并发症
  • 62篇代谢异常
  • 61篇糖代谢异常
  • 60篇孕期
  • 60篇子宫

机构

  • 990篇北京大学第一...
  • 34篇北京医科大学...
  • 31篇四川大学
  • 23篇北京大学第三...
  • 23篇郑州大学第一...
  • 22篇中华医学会
  • 18篇北京大学
  • 16篇南京大学医学...
  • 16篇首都医科大学...
  • 12篇浙江大学医学...
  • 12篇北京协和医院
  • 11篇广州医科大学
  • 10篇中山大学附属...
  • 9篇北京大学深圳...
  • 9篇山东大学
  • 9篇首都医科大学
  • 9篇太原市妇幼保...
  • 8篇滨州医学院附...
  • 8篇南京大学
  • 8篇中南大学

作者

  • 1,060篇杨慧霞
  • 70篇孙伟杰
  • 68篇马京梅
  • 65篇魏玉梅
  • 56篇时春艳
  • 47篇王晨
  • 46篇孙瑜
  • 26篇朱毓纯
  • 25篇高雪莲
  • 25篇苏日娜
  • 21篇付杰
  • 21篇薛晴
  • 21篇于丽
  • 20篇冯烨
  • 19篇潘虹
  • 19篇闫婕
  • 17篇宋耕
  • 16篇孙笑
  • 15篇董悦
  • 14篇周应芳

传媒

  • 347篇中华围产医学...
  • 141篇中华妇产科杂...
  • 61篇中国实用妇科...
  • 38篇中国医刊
  • 21篇中国全科医学
  • 20篇中华糖尿病杂...
  • 19篇中国妇产科临...
  • 17篇中国临床医生...
  • 17篇中国计划生育...
  • 14篇实用妇产科杂...
  • 12篇现代妇产科进...
  • 12篇中华医学信息...
  • 1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0篇健康世界
  • 9篇中华医学杂志
  • 8篇药品评价
  • 8篇全科口腔医学...
  • 7篇中华妇幼临床...
  • 7篇国际妇产科学...
  • 7篇中国医学前沿...

年份

  • 1篇2024
  • 42篇2023
  • 49篇2022
  • 34篇2021
  • 58篇2020
  • 55篇2019
  • 44篇2018
  • 45篇2017
  • 79篇2016
  • 61篇2015
  • 51篇2014
  • 76篇2013
  • 66篇2012
  • 38篇2011
  • 47篇2010
  • 50篇2009
  • 38篇2008
  • 52篇2007
  • 23篇2006
  • 46篇2005
1,0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相关因素的研究被引量:68
2005年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及妊娠期糖耐量低减(GIGT)发病的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的方法,对2004年2月至8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门诊行产前检查诊断的糖代谢异常孕妇[其中GDM85例(GDM组)、GIGT63例(GIGT组)]和125例糖代谢正常孕妇(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因素对GDM和GIGT发病的影响。结果(1)GDM组及GIGT组孕妇平均年龄、孕前体重指数、确诊前孕妇平均每周体重增长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GDM组及GIGT组孕妇每日主食及水果摄入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GDM组与GIG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GDM组、GIGT组及对照组糖尿病遗传家族史发生率分别为42.4%、36.5%及19.2%;孕前月经不调发生率分别为16.5%、23.8%及6.4%;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发生率分别为5.9%、3.2%及0;妊娠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发生率分别为15.3%、17.4%及7.2%。GDM组及GIGT组以上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年龄、月经不调、孕前体重指数、确诊前孕妇平均体重增加、自然流产史、VVC均为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高危因素。结论孕妇年龄、月经不调、自然流产史、孕前肥胖、孕期体重增加过快、VVC,为GDM和GIGT发病的独立高危因素。PCOS、糖尿病家族遗传史对GDM发病有一定影响,但不是独立高危因素。
杨慧霞张眉花孙伟杰赵怿
关键词:葡糖耐受不良
再论我国胎儿医学的现状与未来
本文通过对中国胎儿医学发展现状的介绍,阐述了产前诊断以及影像学技术的应用,探讨了中国胎儿医学在缺乏胎儿医学亚专科医师及相应的临床指南、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体系尚待完善以及多胎妊娠的处理存在缺陷等方面的问题,最后对中国胎儿医...
杨慧霞周祎胡娅莉
关键词:胎儿医学产前诊断影像学技术
文献传递
第17届国际妇产科联盟大会(FIGO)围产医学方面内容简介被引量:2
2004年
杨慧霞樊尚荣
关键词:围产医学妊高征糖代谢异常
足月单胎孕妇再次分娩发生巨大儿的影响因素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分析足月单胎孕妇前后2次分娩的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特点,探讨再次分娩为巨大儿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前后分娩2次的1920例单胎足月孕妇的临床资料。无论前次分娩是否为巨大儿,根据本次分娩是否为巨大儿分为巨大儿组(n=122)和非巨大儿组(n=1798)。亚组:(1)前次分娩巨大儿的孕妇(n=117),根据本次分娩是否为巨大儿分为巨大儿组(n=27)和非巨大儿组(n=90);(2)前次分娩非巨大儿孕妇(n=1803),根据本次分娩是否为巨大儿分为巨大儿组(n=95)和非巨大儿组(n=1708)。比较巨大儿组和非巨大儿组孕妇的分娩间隔以及本次妊娠的年龄、孕前体重指数、孕期增重、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时间-血糖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体重潴留、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妊娠期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妊娠)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及剖宫产率。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920例单胎足月孕妇本次分娩的新生儿出生体重高于前次分娩[(3443±378)与(3403±396)g,t=-4.119,P<0.001],但巨大儿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122/1920)与6.1%(117/1920),χ^2=3.237,P=0.198]。本次分娩巨大儿组孕妇的孕前体重指数、孕期增重和前次分娩巨大儿(巨大儿史)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非巨大儿组[(23.6±3.4)与(22.7±3.1)kg/m2,t=-2.882,P=0.004;(13.4±5.0)与(12.4±4.1)kg,t=-2.522,P=0.037;22.1%(27/122)与5.0%(90/1798),χ^2=58.554,P<0.001];纳入以上3项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巨大儿史(OR=4.979,95%CI:3.052~8.122,P<0.001)、孕前体重指数(OR=1.084,95%CI:1.023~1.149,P=0.001)和孕期增重(OR=1.077,95%CI:1.031~1.125,P=0.007)是本次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2)亚组分析:2次分娩均为巨大儿的孕妇的孕前体重指数高于前次分娩巨大儿但本次分娩非巨大儿者[(25.8
宋耕魏玉梅梁娇隽娟杨慧霞
关键词:巨大胎儿人体质量指数体重增长
妊娠期糖尿病母儿的诊治策略及其推广应用
杨慧霞郭晓蕙孙伟杰魏玉梅马京梅高雪莲董悦时春燕吴红花赵怿
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儿健康的危害,正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国外多年来使用的诊断策略和标准一直存在差异。国内应用亦各不相同。为改善妊娠期糖尿病母儿结局,该项目完成单位早在1993年即开始研究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胎盘结构功能改变,羊水...
关键词: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代谢综合征
妊娠合并糖尿病(下)被引量:2
1998年
李萍杨慧霞
关键词:妊娠合并症糖尿病
妊娠期高血糖患者产后糖代谢和脂代谢转归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6
2011年
目的了解妊娠期不同程度高血糖患者产后6~12周糖代谢及脂代谢转归;分析影响妊娠期高血糖患者产后转归的相关因素;初步探讨国际妊娠合并糖尿病研究组近期提出的新的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对产后近期随访结果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我院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分娩且于产后6~12周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test,OGTT)的262例妊娠期高血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产后糖代谢及脂代谢状态进行分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糖代谢及脂代谢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妊娠期高血糖患者产后6~12周糖代谢及脂代谢转归及相关因素。结果(1)产后6~12周糖代谢异常检出率为35.1%(92/262),其中空腹血糖受损l例(0.4%),糖耐量受损8l例(30.9%),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4例(1.5%),糖尿病6例(2.3%)。(2)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妊娠期高血糖诊断孕周,早孕期0GTT2h及3h血糖值高均为产后6~12周发生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产后母乳喂养为保护因素,OR值及95%C1分别为0.824(0.724~0.941)、1.521(1.196~1.934)、1.272(1.047~1.547)、0.408(0.181~0.918)。(3)250例妊娠期高血糖患者在产后6~12周进行血脂检测,产后脂代谢异常的发生率为63.2%(158/250),在血脂异常的患者中,最常见的是高胆固醇血症126例(50.4%),其次分别为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共102例(40.8%),高甘油三酯血症60例(24.0%),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1l例(4.4%)。(4)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孕期OGTT2h血糖水平高为产后发生脂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0R-1.364(95%CI:1.063~1.751);孕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为保护因素,OR=0.379(95%CI:0.169t0.851)。结论妊娠期�
孙伟杰吴红花杨慧霞郭晓蕙
关键词:高血糖症产后期脂类代谢随访研究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再次妊娠的不良妊娠结局分析及预测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CSD)孕妇再次妊娠的妊娠结局及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指标。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于妊娠早期开始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规律产前检查并最终分娩的既往有剖宫产史的单胎妊娠孕妇501例,根据妊娠早期超声检查有无CSD分为CSD组127例(25.3%,127/501)及无CSD组374例(74.7%,374/501),根据分娩方式及剖宫产术中所见子宫下段分级,进一步将CSD组分为未破裂组(包括自然分娩和子宫下段分级Ⅰ级者)108例(85.0%,108/127)和破裂组(包括子宫下段分级Ⅱ~Ⅳ级者)19例(15.0%,19/127),比较各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妊娠结局、憩室相关指标[包括长径、宽径、深度、平均径、体积及残余肌层厚度(RMT)]。评价CSD孕妇子宫破裂高风险指标憩室深度/邻近肌层厚度≥50%、RMT≤2.2 mm及憩室深度/RMT>1.3对子宫破裂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1)CSD组与无CSD组的比较:CSD组孕妇妊娠晚期子宫下段厚度小于无CSD组[分别为(1.2±0.5)、(1.4±0.6)mm],其子宫破裂的发生率高于无CSD组[分别为15.0%(19/127)、8.0%(30/374)],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其他临床资料和妊娠结局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破裂组与未破裂组的比较:破裂组妊娠晚期子宫下段厚度[(0.6±0.5)mm]小于未破裂组[(1.2±0.6)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6,P=0.001);两组憩室相关指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CSD孕妇子宫破裂预测指标与实际发生子宫破裂的相关性:憩室深度/邻近肌层厚度≥50%、RMT≤2.2 mm及憩室深度/RMT>1.3预测子宫破裂发生的敏感度分别为94.7%、57.9%、73.6%,特异度分别为12.0%、40.7%、24.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5.9%、14.7%、14.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8%、84.6%、83.9%。结论CSD孕妇较无CSD孕妇子宫破裂的发生风险高。妊娠早期憩室相关指标与子宫破裂的发生无
王林林杨慧霞陈俊雅范丽欣张潇潇
关键词:剖宫产术瘢痕憩室子宫破裂
妊娠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的会诊与转诊被引量:6
2004年
时春艳杨慧霞
关键词:妊娠艾森曼格综合征会诊转诊并发症
妊娠期糖耐量减低的临床观察
1999年
本文观察了糖耐量减低(IGT)孕妇,经严格饮食控制为主处理者71例为第一组,未经严格处理者 69例为第二组,OGTT正常者 72例为第三组。结果OGTT血糖比较除服糖 1小时第一组高于第二组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糖化血红蛋白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三组OGTT结果明显低于IGT两组(P<0.001)。第二组平均出生体重,巨大儿及因其在剖宫产中的比例,妊高征发生率等均增加,与第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期复查OGTT病例提示,妊娠期IGT有发展成为GDM的可能。脐血胰岛素一,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第二组高于第三组(P=0.0091)。饮食控制减少了巨大儿发生,但未能明显降低脐血胰岛素水平。
申世芳杨慧霞陈谰惠岩秦瑞霞
关键词:妊娠期糖耐量减低巨大儿脐血胰岛素
共10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