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川
- 作品数:13 被引量:63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右冠状动脉闭塞导致心前导联ST段抬高的心电图特征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分析右冠状动脉闭塞导致心前导联ST段抬高的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11例患者的右冠状动脉(或主要分支)闭塞,心电图表现为心前区导联ST段抬高,与前降支闭塞所致心前导联ST段抬高的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心前导联ST段抬高局限在V1至V3导联(或者V4),抬高最明显的位置在V1或V2,演变过程中没有病理性Q波出现。结论右冠状动脉闭塞可以导致心前区导联ST段抬高,心电图特征有助于判断梗死相关血管。
- 刘兴利吴尉庞文跃孙兆青杨川张新忠
- 关键词:右冠状动脉闭塞心电图ST段
- 前壁和下壁导联ST段同时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造影特征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分析心电图表现为前壁和下壁导联ST段同时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10年9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罪犯血管"的不同,对56例心电图表现为前壁和下壁导联ST段同时抬高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患者的冠脉造影特征。结果 56例患者中,29例为单纯右冠状动脉近段闭塞,冠状动脉特点是右室支较粗大,左室后支细小或缺失;20例为单纯前降支闭塞,前降支走行很长,绕过心尖部,闭塞部位位于前降支中远段。两组间心电图有明显的差别。7例患者表现为右冠状动脉和前降支双支闭塞,这些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虽经积极治疗,但预后较差。结论单支血管闭塞是导致心电图出现前壁和下壁导联ST段同时抬高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 刘兴利庞文跃耿宁孙兆青杨川张新忠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
- 尼可地尔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疗效评价被引量:22
- 2012年
- 目的评价尼可地尔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方法分析2011年4-10月于我院心内科就诊的132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对照组68例,给予除尼可地尔以外的其他稳定性心绞痛常规药物治疗;药物观察组64例,在上述药物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5 mg,日3次口服,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至用药1个月后的疗效。结果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总有效率51.5%,药物观察组总有效率76.6%,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与药物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9%与9.4%,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结论尼可地尔能够有效改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是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有效治疗药物之一。
- 陈艳丽邹德玲庞文跃耿宁刘兴利孙兆青杨川于彤彤
- 关键词:尼可地尔稳定性心绞痛
- 急性肺栓塞265例心电图分析被引量:24
- 2012年
- 急性肺栓塞(APE)是死亡率较高的急性肺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死亡率甚至高达15%,是急诊室最易误诊和漏诊的常见急症之一。由于其临床症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或心力衰竭等容易混淆,因此准确的鉴别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总结APE患者的心电图改变,并对比高危患者与低中危(非高危)患者的心电图差别,为利用心电图对APE进行更准确的初筛,进而对其危险程度进行评估奠定基础。
- 陈艳丽牛聪颖刘兴利耿宁孙兆青杨川邹德玲庞文跃
- 关键词:急性肺栓塞心电图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特点及短期预后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的临床特点、诊治措施及短期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2月至2012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AMI并发VSR病例的临床资料,按30 d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对其临床特点及短期预后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 881例AMI患者中出现VSR的20例(0.5%)。平均年龄65.3岁,60%伴高血压,75%为前壁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发生率100%。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显示梗死相关血管完全闭塞,无侧支循环形成。死亡9例(45%),平均死亡时间在入院后10.6 d,其中,接受介入治疗患者6例中5例存活,外科手术患者5例中4例存活,介入封堵患者2例均存活。死亡组与存活组在年龄、合并疾病、急性期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心功能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死亡组女性患者相对较多、VSR直径较大。再灌注治疗、缺损修复患者的死亡率(14.3%)较未进行再灌注、未修复者(61.5%)有降低趋势(P=0.070)。结论老年、罪犯血管完全闭塞且无侧枝循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易于发生VSR。再灌注治疗、介入封堵及外科手术修复缺损可能降低AMI并发VSR患者短期病死率。
- 邹德玲陈艳丽耿宁刘兴利杨川庞文跃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室间隔破裂预后
- Blebbistatin在成年小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以及GFP基因转导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 2007年
- 目的成年小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工具,用以解决心脏疾病的细胞机制问题。该文旨在寻求一种高效特异的细胞收缩抑制剂(Blebbistatin,BS)来提高成年小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的细胞成活率并延长细胞培养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转基因实验的效率。方法通过肌细胞收缩抑制剂干预成年小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运用生理学、药理学、细胞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手段,从细胞成活率,腺病毒转导GFP基因并表达相应蛋白产物的效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研究显示,25μM的BS较10mM的BDM而言,前者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成年小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的细胞成活率,延长细胞培养时间,以及能够稳定地维系培养过程中良好的细胞形态,并且高效地表达腺病毒转导GFP基因的蛋白产物。结论BS是一种特异性的细胞收缩抑制剂,能够提高成年小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的细胞成活率并延长培养时间,从而提高由病毒介导的基因转导效率。
- 赵玫戚其学何蓉张大庆傅鹏杨川孙英贤赵传胜白小涓
- 关键词:BLEBBISTATIN基因转导绿色荧光蛋白
- 室颤过程中行波的漂移和旋波的形成
- 2006年
- 目的:探讨心室颤动(VF)的旋波机制,研究室颤过程中是否遵循混沌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方法:采用程序化起搏刺激犬的在体心肌并诱发室颤,用64导心外膜标测系统记录室颤时的心肌电生理学参数,作Poincar′e图并标测心肌兴奋传导的波动图。结果:在心室颤动发生前及过程中,激动周期(CL)出现了交替节律、倍周期分叉及准周期等非线性动力学特性;标测系统记录到行波的漂移、旋波的形成及破碎。结论:快速刺激诱发的室颤存在时空的不稳定性。室颤是螺旋波的形成及破碎使系统进入混沌导致。
- 张贺孙英贤马淑梅谢萍杨哲辉杨川
- 关键词:行波心室颤动混沌
- 急性缺血对犬在体左心室内膜恢复性质的影响
- 2011年
-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对左心室内膜整体恢复性质的影响。方法健康犬10只,应用非接触球囊标测技术,同步记录在体阻断左前降支30 min前后心内膜各区域单极电图,测量激动恢复间期(ARI)和舒张间期(DI),计算恢复曲线斜率。结果正常供血状态下心肌内膜恢复曲线存在一定差异。从心尖部向心底部,曲线的斜率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左心室内膜恢复曲线的斜率总体上<1。急性缺血后,缺血区恢复曲线变平;而在部分非缺血区(室间隔后部接近心底部及心室流出道附近)恢复曲线变陡峭,斜率显著升高,最大的曲线斜率>1,与缺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后,缺血与非缺血心肌的恢复性质均发生改变,部分非缺血心肌恢复曲线斜率显著增加。
- 刘兴利孙英贤邹德玲杨川耿宁
- 关键词:心肌缺血心律失常
- 多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评价心电门控的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局限性。方法对101例患者(临床诊断或疑似冠心病)均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和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CAG),前后时间不超过2周,将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分为轻度(〈50%)、中度(50%~75%)及高度(≥75%),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将二者结果对照,进行诊断实验评价。结果在101例患者的373支可评估冠状动脉血管中,多层螺旋CT判断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7.3%、81.4%、52.1%、89.2%;中度狭窄为84.6%、90、3%,65、7%、96.4%;重度狭窄为90.4%、94、5%、82.4%、97.2%。结论与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相比,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是一门可较好显示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的非侵入性技术,对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更为可靠。
- 张薇杨川庞文跃孙英贤侯阳
- 关键词:X线计算机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疾病
- 急性缺血后心室肌波长的整复性变化对心室纤颤发生的影响
- 2009年
- 目的了解急性缺血后心室肌波长的整复性变化对心室纤颤(室颤)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杂种犬15只,采用心脏外科的方式开胸,切开并悬吊心包,暴露心脏。将64导心外膜标测电极置于左心室游离壁,将双极刺激电极(大头导管)置于64导心外膜标测电极旁,靠近室间隔侧。分别对正常的和急性缺血的心室肌以25mV为输出功率的程序化刺激(S1、S2),分别测量15条实验犬正常和急性缺血后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程(APD)、传导速度(CV)及波长(WL)的整复性曲线的斜率及室颤阈值。分析正常和急性缺血后室颤阈值和3个斜率值的变化特点及差异。结果对正常和急性缺血心室肌诱发室颤的最长周期值(PI)进行比较,发现室颤阈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样对两组APD、CV及WL整复性曲线的斜率进行比较,WL整复性曲线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急性缺血发生后,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更加容易诱发室颤;②WL的整复性对于预测室速转变为室颤的可能性优于APD和CV各自单独的整复性,可作为评估患者室颤发作可能性大小的有效指标。
- 杨川张贺刘兴利孙英贤张薇
- 关键词:动作电位心室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