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峰

作品数:8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化学工程
  • 5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篇纳米
  • 5篇复合材料
  • 5篇复合材
  • 4篇纳米复合材料
  • 3篇石墨
  • 3篇石墨烯
  • 2篇聚丙烯
  • 2篇共混
  • 2篇PP
  • 2篇PP-G-M...
  • 2篇丙烯
  • 1篇低密度聚乙烯
  • 1篇丁二醇
  • 1篇丁二醇酯
  • 1篇对苯二甲酸
  • 1篇氧化石墨
  • 1篇氧化石墨烯
  • 1篇乙烯
  • 1篇增韧
  • 1篇制备及性能

机构

  • 8篇西华大学
  • 3篇千叶大学
  • 1篇海南大学

作者

  • 8篇卞军
  • 8篇何飞雄
  • 8篇杨峰
  • 8篇蔺海兰
  • 7篇王刚
  • 7篇周强
  • 3篇鲁云
  • 1篇李志君
  • 1篇曾小杰
  • 1篇胡文梅

传媒

  • 2篇工程塑料应用
  • 2篇塑料工业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复合材料学报
  • 1篇弹性体
  • 1篇西华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7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聚乳酸/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4年
对聚乳酸/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包括熔融共混法、溶液共混法和原位聚合法)和性能(包括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性能和流变性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王刚杨峰蔺海兰何飞雄周强卞军鲁云
关键词:聚乳酸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
功能化纳米石墨烯片/PP-PP-g-MAH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被引量:14
2015年
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乙二胺功能化石墨烯片/聚丙烯-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GS-EDA/PP-PP-gMAH)复合材料。利用FTIR、XRD、DSC、SEM和拉伸等表征手段对氧化石墨(GO)、GS-EDA及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乙二胺(EDA)成功接枝到石墨烯片(GS)的表面上;在共混过程中,GS-EDA与PP-g-MAH之间产生了强烈的氢键作用,使GS-EDA均匀分散于基体中。DSC测试表明:GS-EDA的加入使GS-EDA/PP-PP-g-MAH复合材料的结晶峰向高温方向移动。随着GS-EDA加入量的增大,GS-EDA/PP-PP-gMAH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当加入质量分数为0.5%的GS-EDA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较纯PP-PP-g-MAH的增加了24.7%,较PP的增加了17.5%。SEM观察表明:加入少量的GS-EDA时,GS-EDA能均匀分散于基体中,但加入过多的GS-EDA将引起团聚。
何飞雄卞军蔺海兰杨峰周强王刚
关键词:聚丙烯复合材料热性能
PP/PP-g-MAH/GS–EDA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被引量:8
2014年
采用聚丙烯(PP)接枝马来酸酐(PP-g-MAH)为增容剂,通过母料–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乙二胺(EDA)共价功能化改性石墨烯片(GS)(GS–EDA)掺杂的PP纳米复合材料。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力学性能和熔体流动速率(MFR)测试表明,EDA已成功接枝于氧化石墨烯的表面;共混过程中,PP-g-MAH的酐基与EDA的氨基发生反应改善了共混体系的界面相容性;GS–EDA在母料–熔融共混过程中均匀分散于基体中;随着GS–EDA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先增大后降低,当GS–EDA质量分数为0.5%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比PP/PP-g-MAH提高了18.9%,比纯PP提高了13.4%;随着GS–EDA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MFR先增大后降低,在GS–EDA质量分数为0.5%时达到最大值。
杨峰卞军何飞雄蔺海兰王刚周强李丝丝胡文梅鲁云
关键词:纳米复合材料
氧化石墨烯的还原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4年
石墨烯自首次被Novoselov和Geim等发现和报道后,因其特殊的光、电、热及力学等优异性能而受到广泛研究。在众多制备石墨烯的方法中,还原氧化石墨烯是目前最有希望实现大规模生产石墨烯的方法。鉴于此,重点回顾和比较了国内外氧化石墨烯的还原方法,其间介绍了部分还原机理,并预测了未来发展的趋势。
何飞雄卞军蔺海兰杨峰李志君
关键词:氧化石墨烯热还原
纳米SiO_2与POE协同增韧增强PP三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利用熔融共混挤出方法制备了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乙烯-辛烯共聚物(POE)/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协同增韧增强聚丙烯(PP)三元复合材料(PP/POE/nano-SiO2)。通过冲击实验、拉伸实验、熔融结晶分析和热失重实验研究了POE与nano-SiO2的协同作用、nano-SiO2的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熔融结晶行为和热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OE与nano-SiO2的协同增韧明显优于POE单独对PP的增韧,nano-SiO2还体现出明显的增强作用。当nano-SiO2的质量分数为2%时,复合材料的室温冲击强度达最大值,其较PP/POE提高了72.6%,而在-35℃下较PP/POE的提高了200%。当nanoSiO2的质量分数为4%时,复合材料的室温拉伸强度达最大值,其较PP/POE增大了38.9%。熔融结晶分析表明,添加nano-SiO2导致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增大。热学性能分析表明,nano-SiO2的加入使PP/POE/nano-SiO2三元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提高。
卞军蔺海兰曾小杰何飞雄王刚周强杨峰
关键词:聚丙烯POENANO-SIO2增韧
母料-熔融共混法制备TPU/TRG纳米复合材料被引量:5
2014年
为改善热塑性聚氨酯(TPU)的力学和热性能,采用热剥离-还原石墨烯纳米片(TRG)为改性剂,经母料-熔融共混法制备TPU/TRG纳米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线光电子能谱、拉伸性能测试、X线衍射(XRD)和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等表征天然石墨粉、氧化石墨和TRG的形貌以及复合材料的力学、热学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TRG的加入能显著提高TPU基体的力学性能,当加入少量(质量分数1%)的TRG时,TPU/TRG纳米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与纯TPU相比提高了64%,TRG的加入还提高了TPU的定伸(100%)应力。DSC测试表明,TRG的加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当加入质量分数1%的TRG时,其熔融温度和结晶温度分别提高了约14℃和11℃。XRD和SEM分析表明,TRG已经均匀地分散到TPU基体中。
何飞雄卞军蔺海兰王刚周强杨峰鲁云
关键词:母料法纳米复合材料
环氧化EPDM对PBT/LLDPE共混体系的微观形态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采用反应性熔融共混技术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共混物,并采用环氧化三元乙丙橡胶(eEPDM)为增容剂改善PBT/LLDPE共混体系的相容性。使用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共混物进行了分析和相形态观察,并测试了力学性能,研究了eEPDM对PBT/LLDPE共混体系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熔融共混过程中eEPDM的环氧基团与PBT的端羧基发生化学反应,就地生成PBT-g-EPDM共聚物,该共聚物可对PBT/LLDPE共混物起到良好的增容作用。与PBT/LLDPE/EPDM共混体系相比,PBT/LLDPE/eEPDM共混物的相区尺寸更小,分布更窄,而且加入eEPDM在改善冲击强度方面比添加EPDM更有效。
卞军何飞雄蔺海兰王刚周强杨峰
关键词: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
石墨烯/碳纳米管协同改性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4年
主要介绍了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协同改性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包括石墨烯与碳纳米管的协同作用,制备方法以及功能化方法。并对聚合物/石墨烯/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最后提出了一些展望。
王刚蔺海兰何飞雄周强杨峰卞军
关键词: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