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宝春

作品数:20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文学
  • 5篇艺术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戏剧
  • 3篇戏曲
  • 2篇艺术
  • 2篇元杂剧
  • 2篇杂剧
  • 2篇琵琶
  • 2篇琵琶记
  • 2篇礼乐
  • 2篇美育
  • 2篇教育
  • 2篇关汉卿
  • 2篇《琵琶记》
  • 1篇大众化
  • 1篇大众化背景
  • 1篇代拟
  • 1篇单元教学
  • 1篇地方高校
  • 1篇地方高校建设
  • 1篇典礼
  • 1篇调腔

机构

  • 20篇青岛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20篇杨宝春

传媒

  • 4篇青岛大学师范...
  • 2篇东方论坛(青...
  • 1篇戏剧艺术
  • 1篇宁夏大学学报...
  • 1篇蒲松龄研究
  • 1篇西藏大学学报...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戏曲研究
  • 1篇浙江艺术职业...
  • 1篇商洛学院学报
  • 1篇牡丹江教育学...
  • 1篇淮北师范大学...
  • 1篇山东高等教育
  • 1篇新课程教学(...
  • 1篇河北开放大学...
  • 1篇合肥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割尘情于绮语,发妙想于灵心——“意趣神色”的意义解析被引量:1
2011年
作为明代最有影响的戏剧家,汤显祖的作品数量并不很多,但其"临川四梦"却都各有意趣、各具神色。在不同的梦幻境界中演绎、诠释侠、义、仙、佛等不同世态。
杨宝春
关键词:临川四梦创作动机戏曲创作《牡丹亭》
聊斋戏的艺术形态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聊斋戏的艺术形态是多样的,而且是在不断被丰富的。聊斋戏是以聊斋故事为题材,具有聊斋特色的戏剧、影视作品的统称。二百多年来分别以俚曲、杂剧、传奇、地方戏、电影、电视剧等不同艺术形态出现了大量的聊斋戏。聊斋戏成为一个统称,其具体的艺术形态有很大的差异,并随时代变化而不断演化。
杨宝春
关键词:聊斋志异艺术形态
论调腔《琵琶记》的演变被引量:1
2009年
《琵琶记》是调腔的传统剧本之一,与陆抄本及近、现代其他地方戏的《琵琶记》演出本相比,调腔《琵琶记》在关目、情节、唱词等方面有许多具体的变化,并有自己的演变特色,同时还保存了明代演出风貌。它在对白、唱词等方面的声腔特色也很鲜明,突出了演出的舞台性,注重戏剧性效果。
杨宝春
关键词:调腔《琵琶记》
藏戏的界定与起源问题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藏戏是由藏族民间及宗教歌舞、说唱、音乐、舞蹈、杂技等长期综合演变而形成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多剧种的戏剧群落。藏戏在原始民间歌、舞、仪式基础上孕育,后随着苯教的发展、民间歌舞说唱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当佛教全面引介并成为藏族的主要宗教之后,藏戏又极大地受到了佛教仪式表演的滋养,并与之密切融合,成为宗教仪式性与审美娱乐性很好结合的艺术形态。藏戏的界定、起源问题研究涉及藏戏的来源要素、历史起点和它的基本构成及形态,涉及藏戏剧名、剧种的界定研究问题,还与藏戏的流派、分布等问题密切相关,还应该考虑藏戏的原生性和衍生性。
杨宝春
关键词:藏戏
民间戏曲演出版本中的“马音”与“香谈”--以成化本《白兔记》为例
2020年
“马音”“香谈”出自成化本《白兔记》,本为“抹音”“乡谈”,特指传统戏曲演出本中存在的由演员表演时因抹音、滑音、方言、俗语、古语或抄录刊刻者文字应用能力低、抄刻随意等而造成的文字差讹、脱漏现象。这种现象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几乎随处可见。通过对成化本《白兔记》中该现象的校勘学、版本学、语言学、民俗学考察,可以发现:这一现象涉及戏曲编演过程,为演出之所需;它保留了方言、古语、戏俗等的印迹,留存了当时舞台的生鲜度与趣味性,呈现了古代戏曲演出的自然形态。对于今存古代民间戏曲剧本中的“马音”“香谈”现象,不能仅仅视为一种文字应用、刻写中的错漏现象,还要关注其在戏剧学方面的积极意义;既要有校勘学的专注,更要有戏剧学的思考。
杨宝春
关键词:校勘学戏剧学
论《赵贞女》的民间承传被引量:2
2007年
高明的《琵琶记》是中国古典五大名剧之一,它的产生和流传都有两条线索,即民间和正统,人们一般重视它来源上与史书的关系,注意它在流传上与主流传播途径的关系,而淡化或忽视它的民间来源和民间传播。事实上赵贞女的故事不仅是《琵琶记》的源头,而且一直在民间流传着,并保留着民间故事的原型和价值评判。
杨宝春
关键词:中国古典戏剧《琵琶记》
李商隐代拟类公文隶事用典的特征
2020年
晚唐时期,幕府公文创作走向程式化。组合典故成为章、表、状、启、檄、牒类公文创作避免雷同的主要方式,大量堆砌典故成为当时幕府文书的通病。李商隐长期担任幕府僚佐,一生中创作大量代拟类公文。这些文书在隶事用典上既带有时代印迹,也有其鲜明的个人特征。李商隐以其卓著的才华达到了“于唐人为别格”的文章创作成就,体现在典故运用上,表现为形象和意韵之美的融合,以及典故意象间的交互映衬。通过对李商隐代拟类公文隶事用典特征的探究,可以深刻认识其骈文能够“为后世文章开辟新的审美范式”的缘由。
韦云鹤杨宝春
关键词:用典
关汉卿剧作中清官形象研究述评
2023年
清官形象在关汉卿剧作中时常出现,并成为关作的主要特征之一,向来为研究者所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文章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将关于关剧中清官形象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关汉卿剧作中清官形象的成因研究、关汉卿剧作中清官形象的个案研究、关汉卿剧作中清官形象的文化意蕴研究。
马燕茹杨宝春
关键词:关汉卿元杂剧清官形象
《元刊杂剧三十种》研究述评被引量:1
2021年
《元刊杂剧三十种》在19世纪初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目前学界对《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校勘、版本、文学、舞台四个方面,其中文献文本层面的研究最多、最完备,针对它的校勘与整理研究还曾一度形成高潮。由于不同的明刊本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同剧的版本比较研究较为兴盛。除此之外,其他更深层次的文学与戏剧层面的研究较少。《元刊杂剧三十种》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献意义,但它仍然存有许多疑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学界作进一步的探索。
宋百惠杨宝春
关键词:《元刊杂剧三十种》元杂剧
诗教化与高台教化——论中国戏曲之美育传统及特点被引量:3
2012年
高台教化是中国古典戏曲美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在诗统观的背景下形成的,是对戏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是对诗教化的承袭。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在实施高台教化的美育功能之时又有其自身独具的优势,并显现其感人深、化人速的独到之功效。
杨宝春
关键词:中国戏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