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圣云

作品数:149 被引量:847H指数:17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7篇期刊文章
  • 38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4篇农业科学
  • 54篇生物学
  • 20篇环境科学与工...
  • 17篇天文地球
  • 7篇经济管理
  • 5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生态系统
  • 17篇近海
  • 14篇养殖
  • 13篇种群
  • 12篇鱼类
  • 12篇渔业
  • 12篇台湾海峡
  • 12篇闽南近海
  • 12篇海洋生物
  • 10篇渔场
  • 10篇虾池
  • 9篇幼鱼
  • 9篇条纹斑竹鲨
  • 9篇尖头斜齿鲨
  • 9篇海域
  • 9篇浮游
  • 8篇渔业资源
  • 7篇闽南-台湾浅...
  • 7篇浮游动物
  • 6篇上层鱼类

机构

  • 142篇厦门大学
  • 23篇国家海洋局第...
  • 12篇福建省水产研...
  • 5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上海海洋大学
  • 2篇集美大学
  • 2篇浙江省海洋水...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浙江省水利河...
  • 1篇福建省海洋与...
  • 1篇学研究院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149篇杨圣云
  • 47篇陈明茹
  • 18篇丘书院
  • 18篇周秋麟
  • 13篇许振祖
  • 11篇林元烧
  • 9篇杜建国
  • 9篇曹文清
  • 9篇方水美
  • 8篇杨璐
  • 7篇胡文佳
  • 7篇方志山
  • 7篇肖佳媚
  • 6篇陈骁
  • 6篇张澄茂
  • 6篇吴志强
  • 5篇朱小明
  • 5篇陈宝红
  • 4篇刘敏
  • 4篇刘丽华

传媒

  • 25篇厦门大学学报...
  • 25篇台湾海峡
  • 8篇海洋科学
  • 7篇中国海洋与湖...
  • 6篇水产学报
  • 5篇海洋学报
  • 5篇海洋开发与管...
  • 5篇中国海洋湖沼...
  • 3篇现代渔业信息
  • 3篇海洋环境科学
  • 3篇福建水产
  • 3篇中国海洋湖沼...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海洋湖沼通报
  • 2篇海洋通报
  • 2篇应用海洋学学...
  • 2篇中国海洋湖沼...
  • 1篇资源科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8篇2012
  • 11篇2011
  • 4篇2010
  • 8篇2009
  • 9篇2008
  • 4篇2007
  • 12篇2006
  • 6篇2005
  • 5篇2004
  • 6篇2003
  • 10篇2002
  • 9篇2001
1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入海河口河海分界的若干思考被引量:5
2009年
河口是河海之间从陆地因素为主向海洋因素为主转化的过渡地区。关于入海河口的河海分界问题,国际上已有法律先例。在法律方面,相关部门对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不同,对河海界限存在不同认识。在自然科学方面,存在着不同的专业强调不同的划界方法的问题;在管理方面,存在着根据各自认为的管理权限提出的河海界限问题。世界各国的海洋管理实践证明,河口属于海岸带综合管理的重要区域。研究河海划分的科学问题,目的是为了管理,但管理不仅依赖于自然科学,同样也依赖于社会科学。河口属于"国家所有",无论哪个政府部门都是代表国家行使管理权利。不管哪个部门,在河口区管理过程中,都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从严管理,为可持续发展服务。河口管理应该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保全,坚持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管理。
周秋麟尹卫平周通杨圣云
闽南近海条纹斑竹鲨的求偶、交配和产卵行为
2011年
观察和记录了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在圈养条件下求偶、交配和产卵的过程,并就鲨鱼的交配和生殖行为进行了讨论.条纹斑竹鲨的求偶和交配过程可以分为游弋、雄性鳍脚弯曲、雌雄交配和雄性鳍脚抽离4部分.游弋在整个过程中占的时间最长,雌、雄鱼在确认交配信息后,雄鱼鳍脚发生弯曲;随后不久,进行交配;交配完毕后,雄鱼鳍脚便抽离雌鱼泄殖腔.条纹斑竹鲨产卵时,雌鱼腹部持续地磨擦或挤压水池中的水管和木桩等物体从而加快排卵的速度.卵鞘从体内排出后,雌鱼用口叼住卵鞘绕着水管、树桩和石头等来回游动,利用角丝将卵鞘牢牢地缠绕在这些产卵基质上.雌鱼产卵的时间并不固定,大多数发生在夜间,偶尔在白天也可以看到新产出的卵.产出的卵多数是成对的,偶尔只有1个.雌鱼产卵时间持续约60 d,每7~9 d产卵一次,在一个生殖季节内,每尾条纹斑竹鲨产卵约11个(圈养亲鱼的雌雄比例是2∶1).
陈林陈明茹杨圣云
关键词:条纹斑竹鲨交配行为生殖行为
厄尔尼诺现象和浙江近海鲐鲹鱼渔获量变化关系──长江口ENSO渔场学问题之二被引量:36
1997年
本文研究浙江近海1970年到1992年鲐鱼渔获量变化与Elnino现象的关系,结合捕捞强度,长江中下游汛期(4—9月)降水量距平年际变化综合分析,探讨浙江近海鲐鱼渔获量变动规律,为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洪华生何发祥杨圣云
关键词:近海厄尔尼诺渔获量
机帆船灯光围网捕捞技术革新试验
2003年
吴建国杨圣云黄绿洲方水美张澄茂洪明进
关键词:机帆船灯光诱杀围网捕捞
罗源湾大官坂垦区的环境特点与生物资源开发
1989年
大官坂东区虾池废水对垦区积水区的大量输入及水体营养盐强烈的再生循环作用大幅度地提高该水体的初级生产力,但亦给该区底质造成生物污染的危险,虾池的生态型养殖及积水区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是改善垦区环境,充分利用垦区生产力的有效措施,垦区积水区还是日本长牡蛎半人工育苗的良好场所。
高世和许振祖杨圣云洪华生郭劳动
关键词:生物污染生态型养殖
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厦门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的鉴定被引量:26
2015年
以厦门海域采集到的鱼卵、仔稚鱼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形态学特征将其分为2种类型鱼卵和3种类型仔稚鱼,然后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分析鉴定得到3个鱼卵种类和4个仔稚鱼种类。其中,6种鉴定到种的水平,分别为汉氏棱鳀(Thryssa hamiltonii)鱼卵、颈带鲾(Nuchequula nuchalis)鱼卵、纹缟鰕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仔鱼、髭缟鰕虎鱼(Tridentiger barbatus)仔鱼、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仔鱼和鲬(Platycephalus indicus)稚鱼;1种鉴定到属,即双边鱼属(Ambassis sp.)鱼卵。研究结果表明,将鱼卵、仔稚鱼鉴定到种的水平,绝大多数都需要借助于形态学之外的手段,尤其是形态特征表现相近的鱼卵。而DNA条形码技术采用自动化和标准化应用系统,能有效地对形态特征相似的鱼卵、仔稚鱼进行种类鉴定,具有准确性高、重复性好、人为误差少等优点,已成为传统形态学物种鉴定的强有力补充,在鱼类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周美玉陈骁杨圣云
关键词:鱼卵仔稚鱼DNA条形码
闽南近海条纹斑竹鲨肌肉中水分、灰分及热值的分析被引量:20
2001年
测定了条纹斑竹鲨 ( Chilocsyllium plagiosum)肌肉中的水分、灰分及能值 ,水分含量 :78.86% ;灰分含量 :4 .12 % ;能值 :2 1.91k J· g-1.水分、灰分及能值虽然与体长、体重无明显关系 ,但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这与鱼体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有关 ,也受到环境因子 (温度等 )变化的影响 .此外 ,条纹斑竹鲨肌肉的水分、灰分与能值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随着水分的升高 ,灰分略有下降 。
陈丽华陈明茹杨圣云吴江梅吴志强
关键词:条纹斑竹鲨水分灰分能值闽南近海
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的季节变化被引量:20
2013年
为全面掌握南海北部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利用2007—2008年在大亚湾开展的4个航次124个站次的海洋生物调查数据和历史资料,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亚湾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明显、种类更替频繁;(2)优势种组成简单,季节变化明显,单一种的优势地位显著。与过去相比,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组成基本稳定,但种类和优势种的更替率均呈现逐步增大的趋势,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趋于简单、单一种优势地位明显提高。大亚湾生态环境随季节的变幅增强,群落的稳定性明显下降。海水温度的升高,改变了大亚湾暖水性浮游动物种类的生活周期;而且营养水平的提高也促使赤潮种类夜光虫数量的增加。
杜飞雁王雪辉贾晓平杨圣云廖秀丽李纯厚
关键词:浮游动物优势种
中国南部沿海尖头斜齿鲨Scoliodon laticaudus Müller et Henle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正>尖头斜齿鲨 Scoliodon laticaudus Müller et Henle 属于软骨鱼纲、真鲨目,是暖水性小型鲨鱼, 有胎盘胎生种类。它生活在近陆沿海,地理分布广泛,西起非洲坦桑尼亚,经印度、巴基斯坦, ...
陈骁陈明茹潘聪杨圣云
文献传递
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及特征种被引量:30
2011年
利用2008年4个航次在南海北部大亚湾海域开展的124个站次海洋生物调查资料,对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和特征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季节变化显著、种类更替明显。2008年共采获大型底栖动物104科279种(类),各季种类平均更替率高达63%。(2)优势种组成较为稳定,单一种的优势地位显著。粗帝汶蛤(Timoclea scabra)为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第一优势种,周年均保持极高的优势地位。除粗帝汶蛤外还有毛头梨体星虫(Apionsoma trichocephala)、脑纽虫(Cerebratulina sp.)、独毛虫(Tharyx sp.)和中蚓虫(Mediomastus sp.)为大亚湾周年优势种,优势种组成较为稳定。(3)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以多毛类为特征种类。多毛类在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代表和反映了整个群落的特征。(4)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情况反映了大亚湾海域环境状况。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更替明显、特征种季节变化大,反映出大亚湾海域环境季节变化明显,尤其是春、夏和秋3季,秋、冬季较为稳定。优势种组成的年际变化表明,大亚湾海域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此外,多毛类在底栖动物群落中地位的突显,也反映出大亚湾海域营养水平的变化。对比历史资料分析,结论认为,大亚湾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远低于历史水平,群落简单化趋势仍较为明显。虽然因采样区域和样品分选工具的差异,2008年种类远多于2004年调查结果,但仍低于1987年的473种。此外,1987年底栖动物的站均出现种数为50.6种/站,最高可达100种/站。2008年站均出现种数为15.0种/站,最高种数为38种/站,依然远低于历史水平。本研究旨在为系统开展大亚湾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更为全面、丰富、准确的基础资料。
杜飞雁王雪辉贾晓平杨圣云马胜伟陈海刚李纯厚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特征种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