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基因
  • 6篇细胞
  • 3篇肿瘤
  • 3篇基因芯片
  • 2篇微阵列
  • 2篇基因治疗
  • 2篇分子
  • 2篇NIH3T3...
  • 2篇表达谱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酪氨酸...
  • 1篇凋亡
  • 1篇新基因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瘤
  • 1篇增殖
  • 1篇生物信息
  • 1篇生物信息学
  • 1篇生物学

机构

  • 9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康奈尔大学
  • 1篇上海市肿瘤研...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9篇杨劲松
  • 7篇陈诗书
  • 1篇糜军
  • 1篇何祥火
  • 1篇唐展云
  • 1篇王克敏
  • 1篇蒋小陵
  • 1篇钱关祥
  • 1篇林晓曦
  • 1篇董佳生
  • 1篇魏道严
  • 1篇钱书兵
  • 1篇夏爱娣
  • 1篇郑新民
  • 1篇祁佐良
  • 1篇赖冠华
  • 1篇洪靖君
  • 1篇王炜
  • 1篇宋怀东
  • 1篇张腾飞

传媒

  • 2篇中国生物化学...
  • 1篇生物技术通讯
  • 1篇胃肠病学
  • 1篇生命科学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中国生物化学...

年份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5篇200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PTPα基因转染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早期(诱导24小时)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变化
生命活动是由蛋白质的功能来实现的,其中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一种通过可逆共价修饰调节蛋白质功能的方式,蛋白激酶是这一过程中催化磷酸化的重要酶类,而磷酸酯酶则是去磷酸化的重要酶类,这种方式是机体调节蛋白质生物功能的重要方...
杨劲松郑新民陈诗书
文献传递
干扰素-γ基因转导前后人肝癌细胞HepG1表型变化及基因表达图谱差异的研究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比较人肝癌细胞经干扰素(IFN)-γ基因转导前后细胞表型及基因表达图谱的差异。方法:①用扫描电镜、流式细胞仪等方法观察IFN-γ基因转导前后人肝癌细胞HepG1表型的变化;③应用微阵列膜片分别与未转导及转导了IFN-γ基因的HepG1 mRNA进行杂交,同时设一转导空白载体LXSN的HepG1 mRNA与膜片杂交作为对照,比较杂交信号,获得表达差异的基因。结果:①IFN-γ基因转导的HepG1细胞生长速度减慢,表面绒毛结构数量增多,绒毛变细、变长,HLAⅠ类和Ⅱ类分子表达增高;②IFN-γ基因转导后,HepG1细胞有多种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化,其中一些基因较未转导IFN-γ时表达增高,一些较未转导IFN-γ时表达减低。表达发生变化的基因主要为与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结论:IFN-γ基因修饰HepG1细胞后使细胞表型发生变化,并且在基因表达上也发生改变。运用微阵列技术为进一步了解这些基因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也可为优化肿瘤免疫基因治疗提供线索。
蒋小陵杨劲松张腾飞陈诗书
关键词:肝肿瘤基因转导基因治疗
用基因芯片研究同一血管瘤增生和消退期差异表达基因被引量:16
2003年
目的 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寻找血管瘤增生期到消退期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 ,初步探索血管瘤增生与自然消退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 4 0 96条cDNA用点样仪点在特制玻片上制备成表达谱芯片 ;将同一血管瘤患儿的增生期和消退期瘤体组织的mRNA逆转录为cDNA、分别标记Cy3和Cy5两种荧光 ,制备成cDNA探针 ,与表达谱芯片杂交 ,通过计算机扫描、数据处理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 差异表达的基因有 194条 ,其中 115基因条上调 ,79条下调 :①增生期一些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高表达 ;②消退期细胞凋亡因子表达增加 ;③血管形成和原癌基因参与血管瘤的增生 ;④线粒体激活的细胞凋亡通路和Wnt β catenin通路可能与血管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结论 血管瘤的发生可能是细胞增殖和凋亡比例失调所致。
张莉王炜祁佐良董佳生宋怀东杨劲松林晓曦
关键词:基因芯片表达谱血管瘤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差异表达基因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PTPa诱导后NIH3T3细胞中差别表达的基因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起因于细胞内正常代谢途径发生改变,代谢途径是由基因所决定的,因此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基因密切相关.对许多生理过程而言,蛋白质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是一种关键的控制机制,它由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和蛋白质酪氨酸激酶...
杨劲松郑新民陈诗书
文献传递
实验性肿瘤的联合基因治疗研究
2004年
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临床研究已有10余年,但疗效尚未确定.治疗策略也不下12种,但何种策略为佳尚无定论.目前采用的策略多数为单一基因治疗,鉴于肿瘤的发生可能涉及多种基因及多种因素,发病过程也是多步骤的,该研究探索多种基因及因素的配合进行实验性肿瘤的联合基因治疗研究.首先克隆一系列的治疗基因,构建不同载体及调控原件,然后进行不同基因的联合治疗作用,并与放射治疗相结合,最后还筛选新的肿瘤治疗候选基因,旨在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肿瘤基因治疗策略和方案.
陈诗书夏爱娣钱关祥魏道严王克敏唐展云钱书兵糜军赖冠华杨劲松
关键词:实验性肿瘤基因治疗克隆细胞因子MHC分子
微阵列(microarrays)技术及其应用被引量:7
2001年
微阵列分为cDNA微阵列和寡聚核苷酸微阵列。微阵列上“印”有大量已知部分序列的DNA探针,微阵列技术就是利用分子杂交原理,使同时被比较的标本(用同位素或荧光素标记)与微阵列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强度及数据处理,把他们转化成不同标本中特异基因的丰度,从而全面比较不同标本的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微阵列技术是一种探索基因组功能的有力手段。
杨劲松陈诗书
关键词:微阵列分子杂交基因组功能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肿瘤基因组学中的应用
2002年
基因芯片又称DNA微阵列,分为cDNA微阵列和寡聚核苷酸微阵列。DNA微阵列技术是探索基因组功能的一种强有力工具。扼要介绍基因芯片、表达谱芯片技术和原理,以及基因芯片技术在肿瘤基因组学中的应用。
洪靖君何祥火杨劲松
关键词:基因芯片DNA微阵列表达谱芯片
NIH3T3细胞恶变早期相关新基因的鉴定与功能分析被引量:1
2003年
利用已建立的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α(PTPα)诱导表达模型寻找与PTPα高表达导致NIH3T3细胞恶变早期相关的新基因 ,探索肿瘤早期形成的机理 .诱导PTPα表达 2 4h ,用差异显示逆转录PCR获得 65条差异片段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这些差异片段 .发现其中含有 2 9种已知基因 ,12种已知ESTs ,6种未知ESTs .对EST片段 ,利用芯片拼接 (insilicocloning)的方法获得 2条新的带有完整开放阅读框 (ORF)的全长cDNA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同源性、二级结构、功能模体(motif)、保守区、结构域和家族分布情况 ,并且对这 2条新全长cDNA进行部分克隆测序鉴定 ,用半定量RT PCR实验证实其差异表达的真实性 .结果表明 ,这 2条全长cDNA为新基因 (GenBankAY0 35 2 12 ,AY0 35 2 13) ,它们在PTPα诱导表达前后确实存在差异表达 ,并与细胞能量代谢及酶功能相关 。
杨劲松郑新民陈诗书
关键词:肿瘤基因功能分析DDRT-PCR生物信息学
诱导PTPα表达24小时NIH3T3细胞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起因于细胞内正常代谢途径发生改变,代谢途径是由基因所决定的,因此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基因密切相关.对许多生理过程而言,蛋白质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是一种关键的控制机制,它由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和蛋白质酪氨酸激酶...
杨劲松郑新民陈诗书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