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海燕

作品数:35 被引量:214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药物
  • 5篇动脉
  • 5篇动脉粥样硬化
  • 5篇药代
  • 5篇药代动力学
  • 5篇药效学
  • 4篇代谢产物
  • 4篇多态
  • 4篇多态性
  • 4篇药动学
  • 4篇易损斑块
  • 4篇用药
  • 4篇他汀
  • 4篇基因
  • 4篇基因多态性
  • 4篇个体化
  • 4篇安全性
  • 4篇斑块
  • 4篇标志物
  • 3篇心血管

机构

  • 35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沈阳药科大学
  • 2篇密歇根大学
  • 2篇军事科学院
  • 2篇信息技术有限...
  • 1篇北京市心肺血...
  • 1篇北京嘉林药业...
  • 1篇莫纳什大学

作者

  • 35篇杜海燕
  • 33篇林阳
  • 16篇刘文芳
  • 13篇仇琪
  • 12篇所伟
  • 11篇李静
  • 11篇杨克旭
  • 10篇赵桂平
  • 9篇周子杰
  • 8篇吴伟
  • 8篇谭莉
  • 6篇张颖超
  • 5篇郑英明
  • 5篇石秀锦
  • 3篇彭文星
  • 3篇贾小欣
  • 3篇闫秀娟
  • 2篇魏永祥
  • 2篇方珊娟
  • 2篇荆珊

传媒

  • 6篇中国医院用药...
  • 6篇中国医药
  • 5篇中国临床药理...
  • 3篇中国药学杂志
  • 2篇中国药房
  • 2篇药物不良反应...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国药理学与...
  • 1篇中国新药杂志
  • 1篇临床药物治疗...
  • 1篇药品评价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2010年中...
  • 1篇第八届北京五...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阿司匹林抵抗的基因多态性及个体化治疗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为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患者的基因多态性可显著影响血小板活性。GPⅢa PLA2、PEAR1和PTGS1等基因突变与阿司匹林抵抗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的基因突变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比例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根据临床基因型检测结果并结合其他因素合理调整给药方案实行个体化治疗,可以降低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彭文星冯频频石秀锦仇琪杜海燕林阳
关键词:阿司匹林抵抗基因多态性个体化治疗
2008—2010年调节血脂药应用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调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调节血脂药的应用情况,为临床管理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查我院2008—2010年3年中调节血脂药销售金额、销售量,采用金额分析法、用药频度(DDDs)分析法对调节血脂药的销售金额、年DDDs和日用药金额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调节血脂药的销售额以每年近30%的增长速度递增,DDDs同步性较好。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他汀类药物,多烯酸乙酯胶丸的用药频度仅次于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结论:我院调节血脂药应用合理,管理完善;疗效好、价格低的调节血脂药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杜海燕林阳
关键词:调节血脂药销售金额药物使用频度日用药金额用药分析
高脂饮食对阿雷地平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人体药动学、药效学特征及安全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评价高脂饮食对口服阿雷地平肠溶胶囊后健康中国人体内阿雷地平(AR)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羟基阿雷地平(AR-M1)的药动学(PK)、药效学(PD)的影响,并评价高脂饮食对该制剂的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开放、自身交叉试验设计,12名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分两个阶段分别进行空腹和高脂餐后单次口服AR肠溶胶囊10 mg的PK试验,两次给药间隔7 d。每次给药前及给药后36 h内采集PK血样,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LC-MS/MS)测定健康受试者给药后血浆中AR及AR-M1的浓度。采用DAS2.1.1软件计算AR和AR-M1的主要PK参数(AUC0-t、AUC0-∞、mρax、tm ax、t1/2、Ke、CL/F、Vd/F等)。给药前及给药后36 h内分别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作为药效学指标。整个试验过程中进行全面安全性评估。结果空腹和高脂餐后单次口服AR肠溶胶囊10 mg后,AR的AUC0-t、AUC0-∞、和tm ax有显著性差异(P<0.05)。AR-M1的tm ax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空腹和高脂餐后单次口服AR,受试者DBP、SBP发生不同程度降低,其中在给药后8 h两组受试者DBP均显著低于基线值(P<0.05),部分受试者心率加快,但无统计学差异;空腹及高脂餐后两组比较,受试者DBP、SBP及心率均无显著性差异。在空腹和高脂餐后给药,男女受试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及各药效学指标均无显著性别差异(P>0.05)。结论高脂饮食导致AR的吸收出现延迟现象,吸收程度显著增加;AR-M1的体内生成延迟;血压、心率无显著变化;本研究制剂安全性较好,试验过程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综合考虑,临床应用不需调整用法用量,但应充分考虑病人的饮食习惯,建议空腹给药及清淡饮食。
杜海燕刘文芳杨跃汉李静杨克旭林阳吴学思揭秉章方珊娟闫秀娟贾小欣周子杰吴伟所伟赵桂平
关键词:高脂饮食药动学药效学安全性
胺碘酮和去乙基胺碘酮健康人体复合生理药动学模型建立及组织分布特征预测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建立并验证胺碘酮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去乙基胺碘酮(DEA)的复合生理药动学(PBPK)模型,进而预测胺碘酮和DEA在健康人体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特征。方法检索中国知网、ScienceDirect和PubMed等数据库中关于胺碘酮和DEA的理化常数和药动学性质的相关文献,运用GastroPlus;Version 9.8软件建立、优化并验证胺碘酮静脉滴注或口服给药的健康人体PBPK模型,通过药动学参数预测值和实测值倍数误差评价模型有效性。采用PBPK模型结合药物特异性参数,应用血流灌注限速模式预测胺碘酮及DEA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特征。结果利用已发表的日本人群静脉滴注给药5 mg/kg剂量组数据进行PBPK建模,然后利用2.5 mg/kg剂量组的实测数据进行模型验证。模型预测的药动学参数值与实测值的比值基本均在0.5~2.0,说明模型可靠。用中国人群单次口服实测数据进行模型验证,模型预测的药动学参数值与实测值的比值均在0.5~2.0,验证模型适合于中国人群。胺碘酮、DEA在肝、肺、心、肾、脂肪等组织中浓度均远高于血浆浓度,其中在脂肪中浓度升高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消除半衰期很长。结论通过建立并验证胺碘酮及DEA复合PBPK模型预测发现,胺碘酮、DEA在肝、肺、心、肾、脂肪中的浓度均远高于血浆浓度,且在脂肪组织中浓度升高滞后于其他组织,为进一步评估胺碘酮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药动学依据。
杜海燕刘文芳谭莉仇琪周子杰王钰玺林阳
关键词:胺碘酮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标志物研究进展及研究策略展望
杜海燕谭莉郑英明林阳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标志物
国产比伐卢定在10名健康男性受试者体内的初步药动-药效学研究及安全性评价
2012年
目的初步研究国产比伐卢定在健康男性受试者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并评价其安全性,为Ⅱ/Ⅲ期临床试验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健康男性受试者,单次静脉弹丸式注射比伐卢定0.75 mg/kg,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给药后180 min内的血药浓度进行药动学分析,测定活化凝血时间进行药效学分析,同时观察给药前后受试者生命体征及安全性检查指标的变化。结果入选健康男性受试者10名,年龄(29.5±3.4)岁,身高(170.7±5.5)cm,体重(66±7)kg,体重指数(22.2±1.7)kg/m2。药动学参数:峰浓度(Cmax)为(8347±1586)μg/L,达峰时间(Tmax)为5 min,末端消除半衰期(T1/2z)为(41.6±9.0)min,0到t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为124.0(98.4~182.3)min.μg/L,0到无穷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为(131.9±26.8)min.μg/L,平均驻留时间(MRT0-t)为(25.6±3.1)min,表观分布容积(Vz)为(354.8±103.9)ml/kg,清除率(CL)为(5.9±1.1)ml/(min.kg)。药效学参数:基础值(E0)为(146±17)s,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为2225(799~42 008)μg/L,最大效应(Emax)为(4072±294)s。试验结束后,所有受试者行X线胸片、头颅CT、12导联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生化、免疫、凝血5项检查),均未见异常。试验过程中受试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国产比伐卢定似有起效快和半衰期较短的特点,可作为一种较安全的抗凝剂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
杨克旭林阳刘文芳李静所伟吴伟仇琪杜海燕周子杰赵桂平王云龙潘昱闫秀娟贾小欣
关键词:比伐卢定药动学药效学活化凝血时间
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下他汀类药物和依折麦布的应用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药品集中采购(以下简称集采)政策对他汀类药物和依折麦布应用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医院信息系统中2018—2022年的门诊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调脂药物使用数据,利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分析各他汀类药物的价格、数量、金额、用药频度(DDDs)和日用药金额(DDC)等变化情况,并关注阿托伐他汀钙片集采仿制药和原研药与依折麦布联合使用情况。结果药品集采政策实施后,他汀类原研药品使用量占比下降,集采仿制药使用量占比上升,2020年和2021年阿托伐他汀钙片中选仿制药(10 mg×14片/盒、20 mg×14片/盒)从第4位上升至第2位;2021年瑞舒伐他汀钙片中选仿制药(10 mg×14片/盒)替换中选仿制药(10 mg×28片/盒),至2022年其DDDs稳居第3位,而原研药DDDs已降为第4位。药品费用有明显的下降,集采后中选仿制药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7片/盒、20 mg×7片/盒)和(10 mg×14片/盒、20 mg×14片/盒)的DDC分别仅为原研药的15.38%、3.27%;瑞舒伐他汀钙片中选的仿制药(10 mg×28片/盒、10 mg×14片/盒)的DDC最低仅为原研药的4.33%、5.42%;辛伐他汀片中选的仿制药(20 mg×60片/盒)DDC仅为原研药的5.20%。另外联用依折麦布使用比例上升明显。结论药品集采政策实施后中选仿制药使用量占比上升,显著降低了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用药经济负担。
边俊玉石秀锦杜海燕刘之光所伟张沫金贝多林阳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用药频度日用药金额用药分析
阿雷地平肠溶胶囊在中国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受试者单次和多次口服阿雷地平(AR)肠溶胶囊后阿雷地平(AR)及其主要代谢产物羟基阿雷地平(AR-M1)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36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3组,平行单次口服5,10和20 mg阿雷地平肠溶胶囊的药代动力学研究,10 mg组受试者继续进行多次口服10 mg,qd,连续7 d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LC-MS/MS法测定血浆中阿雷地平及其主要代谢产物AR-M1的药物浓度,采用DAS 2.1.1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单次口服阿雷地平肠溶胶囊5~20 mg后阿雷地平和AR-M1的消除半衰期(t1/2z)分别约为2.0~2.7 h和3.9~5.6 h;达峰浓度(Cmax)随剂量增加呈线性增加,分别为[(2.12±1.14)~(11.34±5.98)μg.L-1]和[(29.41±9.80)~(111.74±24.03)μg.L-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也随剂量增加呈线性增加,阿雷地平和AR-M1的AUC0~t分别为[(6.02±2.96)~(30.33±8.88)μg.h.L-1]和[(156.05±32.24)~(776.00±160.47)μg.h.L-1],AUC0~∞分别为[(6.12±2.98)~(30.53±8.89)μg.h.L-1]和[(159.39±33.23)~(785.53±161.92)μg.h.L-1]。多次口服阿雷地平肠溶胶囊10 mg后阿雷地平和AR-M1的t1/2z分别约为2.5和5.5 h,AUC0~t分别为(18.09±5.42)和(604.46±159.66)μg.h.L-1,AUC0~∞分别为(18.25±5.42)和(611.93±162.81)μg.h.L-1。结论:在5~20 mg剂量范围内阿雷地平和AR-M1呈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10 mg多次给药,阿雷地平和AR-M1的Cmax和AUC均较单次给药显著增加,但未见明显蓄积。
刘文芳林阳李静杨汉跃周子杰杨克旭吴伟所伟杜海燕赵桂平方珊娟揭秉章闫秀娟贾小欣
关键词:药代动力学血药浓度
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评价被引量:62
2011年
目的:评价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以供临床医师合理用药参考。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与结论:他汀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还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及抗氧化作用、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等其他多效性,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血管病、心律失常、阿尔茨海默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中发挥其作用。国内冠心病患者目前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状况存在明显不足,说明这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还亟待转化为科学规范的临床实践。
杜海燕林阳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
药物肾毒性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7年
肾脏是药物毒性作用的重要靶器官,约20%的肾毒性由药物引起。临床上,早期肾损伤难于发现,采用传统肾功能检测方法发现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升高时,细胞损伤已超过70%~80%[1],肾脏往往已发生严重损害,甚至功能衰竭。近年来,屡有上市新药因毒性问题被撤市或限制使用。因此,尽可能早地发现药物的肾毒性,不仅能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保障,还能大大降低药物开发风险。但是,目前对药物肾毒性尤其是慢性毒性的预测严重不足,药物肾毒性经常被漏估或低估,
杜海燕戴路谢海琴林阳
关键词:肾毒性生物标志物上市新药肾脏结构临床用药安全慢性毒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